簡體版

第300章 乘勝追擊

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很容易在初次成功之後,便開始盲目的自信並且充分原有的並不高明頭腦,而這其中,建文帝朱允文就是這樣的人,剛開始對于自己的削藩行為,尤其是自己那老謀深算的四叔朱棣,心里頭多多少少還是有些顧忌和害怕的,生怕一個運行和操作不好,便惹得天下擺蕩,但是在對周王府進行成功削藩之後,並且得到了圓滿的成功,此時此刻的建文帝朱允文,不由的龍心大悅。立即下詔對李景隆和張丹青等人大肆的褒獎!並且將二人急忙的召回京城,共同商議削藩的成功經驗和思路。

至于那個倒霉的五叔周王朱橚,自然不會有什麼太好的下場。

朱橚是第一個被削的藩王,其封地在開封,被封為周王,是名副其實的燕王黨。因此,自然而然成為了朱允炆的第一個目標。

第一個被削,且朱允炆削他藩的方式,也讓其顏面盡失,曾一度成為大明朝皇室酒足飯飽之後所談論的笑話。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明朝丟人丟臉的藩王,其一生的造詣卻極其巨大,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上,都是偉大的。

但他的醫學成就和造詣,在這個醫學再大也大不過皇權的封建社會來說,顯得那般的可有可無和無足輕重,更何況這位倒霉的周王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所舉報和揭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純粹是教子無方。

在這個藩王地位以及威嚴極具濃厚的明朝,自然顯得有些另類和好笑。

而被流放到雲南的日子也一點都不好過,雲南這塊新收復的土地上,為了能夠展現對雲南的絕對控制和鎮守,朱元章在這里建立了一座沐國公府,並把自己的養子沐英封在了這里。但實際上,沐英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從內心深處上來說,不論是朱元章,還是後來的朱允文,以及燕王朱棣,對沐家多少有些並不大信任,畢竟不是朱家自己人,更何況對方還手握著鎮守雲南的絕對兵力,一旦對方有個異心的話,在這個相對封閉的雲南地帶,要割據做個土皇帝也不是什麼稀奇事,所以從始至終,朱家的歷代皇帝都選擇通過冊封親王的方式來削弱沐家對雲南的掌控力度。

而這個倒霉的周王,就成了最佳人選。並且朝廷給的旨意是讓沐國公安置並且監督周王,但實際上也有著讓周王監視沐國公並且取而代之的想法。,更何況這次貶黜,已經是周王朱橚第二次來到雲南了,各方面上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

事實上,早在公元1389年,正值大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章的小兒子周王朱橚突然離開了他的封國開封,前往鳳陽探訪他的老丈人宋國公馮勝。

對明而言,王爺擅自離開封國的可是要負很重的責任的,因為這往往意味著謀反的先兆!

明太祖朱元章聞言大怒,下令將他貶謫到雲南去嘗嘗苦頭。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八》載︰以周王橚擅棄其國來居鳳陽,謫遷雲南。遣使敕西平侯沐曰︰周王遷鎮雲南,至日擇第居之。應有軍民之務,爾英自理之。

但不管是此時的朱元章還是朱橚都萬萬沒有想到,這一走,居然無意間打破了雲南千百年來固有的土司制度,為雲南帶來了一座橫跨300年歷史的沐王府……

?

公元1356年,十二歲的沐英追隨朱元章起兵,十八歲被授予帳前都尉,開始擔當要職。並成為朱元章和馬皇後的義子。

公元1376年,隨鄧愈征討吐藩,因軍功被封西平侯。

公元1381年,隨藍玉、傅友德征雲南,後留雲南鎮守。

公元1382年,聞听義母馬皇後病逝,沐英悲傷過度而咳血。

公元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去世,悲傷過度而死,享年四十八歲。

………

以上史料,闡明了沐英的一生,給我們展現了一位忠心耿耿的義子,英勇無畏的英雄。

但是,沐英十二歲從軍,幾經波折成為了雲南的土皇帝,又真的會因義兄的死而悲痛到英年早逝嗎??

這件事還要從頭說起。

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劉伯溫死于京城,死因不明,此後,朱元章便張開了他血淋淋的雙手,開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之路。

緊接著,公元1379年(洪武十二年),朱元章因毒殺劉伯溫桉,處死開國元勛汪廣洋。

至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章更是大肆清除胡惟庸亂黨,甚至連前丞相李善長都被牽連,其妻女弟佷70余人被一並處死!

………

而在這一連串的屠殺之後,沐英害怕了,不只是他,相信還活著的大明開國元勛都在人人自危!

誰都不知道,朱元章,這位曾經的戰友,他的屠刀會何時落到自己頭上!

也許……就是明天…

他沐英戎馬一生並不怕死,但他怕的,是自己妻兒老小一家子人就此成為朱元章的刀下冤魂,為自己陪葬!

此時的他突然想到,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一年前,周王朱橚突然被降到了自己的封地……

他想要干什麼?是想等沐家滅門後順手接管雲南事務嗎??

沐英不寒而栗……

?

沐英有這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首先,朱元章與農民出身的劉邦一樣,都疑心極重,只願意相信自家兄弟。

信奉「非劉/朱姓而稱王,天下共擊之!」

所以沐英與朱元章的關系無論怎樣,他都不可能會被封王。

再者,朱元章喜歡讓自己的兒子去守國門,如燕王封北平,秦王封西安,晉王封太原,他們構成了防守北元的第一道防線。

而後齊王封青州,魯王封兗州,趙王……死的早,構成大明第二道防線。

最後楚王封武昌,潭王封長沙,靖江王封桂林,時刻守備四川的明夏政權和其他勢力。

但只有西南地區……一片空白!

且朱元章分封沐英的官爵也很「曖昧」,平西侯。

侯爵對于其封地是沒有主權的!

所以在他看來,周王朱橚的到來就是一個接手的信號!

而真正讓沐英恐懼的,則是公元1392年的5月17日,大明王朝的下一任接班人朱標,居然死了!

朱元章為什麼要大肆屠戮功臣?

不就是在為朱標這位儲君鋪路嗎!

他擔心自己死後,開國元勛們恃寵而驕,不把新皇帝放在眼中,侵吞他老朱家的天下!

而沐英,自認為還是跟太子朱標情同手足的,所以朱元章需要留下幾位太子的親信來以安社稷,他是暫時可掌控的人選之一。

可現在呢……

太子逝世,大明王朝必須要選擇另外一份繼任者,而對于這位新的繼任者來說,曾經的太子黨,就算朱元章不清理,他們也會親自動手的!

最後的時刻到了,沐英選擇了自盡,而且自盡的理由十分充分,為老朱的兒子哭死了!

他成功了…在親手送走了曾經的一位位兄弟朋友之後,朱元章也累了…

于是,他宣布追封沐英為黔寧王,封沐氏世代子孫鎮守雲南!

我相信,沐英賭對了。

因為就在沐英死的不久之前,洪武二十二年,被派往雲南的周王朱橚突然逃回了封國,此事氣的朱元章是破口大罵,要將他趕回去!

?《御制紀非錄》載︰周王不,擅率妃嬪人等棄其本國來居鳳陽。由是召至,謫遷雲南。並經過州郡城池廣狹、山川地理險易、民情風俗皆無所知,自古至今愚蠢無有如此者。

但自從洪武二十三年之後,這件事卻再也沒被朱元章提及過。

原因很簡單,沐英已經死了,不,更確切地說是沐英用死亡表面了他的忠心!

回不回去,沒必要了……

他朱元章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就在沐英死後不久,太子黨周德興就被殺掉了,與沐英一起征戰西南的傅友德、藍玉等人也都死了…

死的很慘!

歷史到了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沐英用死換取了大明的信任,可是僅僅就在7年後,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便發動了靖難之役!

此時,沐英的幾個兒子俱在,按照沐英與朱標的關系,現在朱標的兒子遭難了,沐府出面幫助可以說十分正常!

可在靖難的3年多里,卻沒有見到過沐府的一兵一卒!

雲南離南京是挺遙遠的,但三年的時間,爬也是能爬到的吧!

所以沐府與朱棣之間,是存在問題的,而這個問題的關鍵,還在周王朱橚身上。

?公元1398年8月,太祖去世尚不足百日,朱允炆令曹國公李景隆邊為名,突然率軍包圍開封周王府。

從周王本人,到世子朱有炖,連帶王府官員被全部逮捕。建文帝隨即下旨將朱橚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雲南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全境)囚禁。

我相信,朱橚在雲南囚禁的這段時間里,是出過力的!

證據一︰朱橚,史載為朱棣的親弟弟,二人一母同胞。為親哥哥辦事,很正常。

證據二︰沐英的兒子叫沐昕,永樂帝即位後將女兒嫁給了他,而在永樂初年,沐昕至少曾三次奉明成祖之命頒賜周王;永樂二年(1404年)十月復遣駙馬都尉沐昕以羊百牽、酒千瓶及外國所貢珍異之物馳賜周王;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以周王生日,遣駙馬都尉沐昕賜彩幣、羊酒、良馬;同年十一月,又遣駙馬都尉沐昕賜周王羊百牽、酒三瓶。

如果他們三個人之間沒有聯系,那他朱棣吃飽了撐的要自己的雲南女婿千里迢迢來給自己弟弟送禮?

要知道,當時的周王可早就從雲南回來了,正在南京過他的舒服日子呢!

對此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靖難期間,沐府就已經投靠了朱棣,而促成這件事情的紐帶,就是周王!

為什麼非要是周王朱橚?

這又牽扯到一個新的問題!

朱棣靖難成功後,對外宣稱自己是馬皇後的親兒子,是嫡子,所以有權繼承大位。

但史書記載,朱元章的貴妃孫氏死後,朱元章曾讓朱橚為其服喪三年!

要知道,在明朝,生母死後皇子才需要服喪三年,而庶母只需要服喪一年!

這其中的隱情,不言而喻!

所以後來為了隱藏自己的出身秘密,朱棣再次將朱橚的兒子派到了雲南去當王爺。

這次,事情雙方的位置完全發生了顛倒,沐府成為了周王及後輩的監督者!

這就是為了防止他們透露出關于朱棣身世的驚天大秘!

所以,到了最後,因為一個周王朱橚,沐府通過兩位皇帝,將自己牢牢地綁在了大明這輛馬車之上。

此後近300年,直到吳三桂成為新的平西侯之前,沐府打破了幾千年來的雲南土司制度,真正將雲南變為中國領土永不分離的一部分!

在朱元章的治國理念之中,「親王守邊」一直是最重要的國策,雲南自然也不例外。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朱元章開始考慮解決麓川王國對于雲南的威脅。麓川王國位于今雲貴高原西南部、緬甸中北部,是當時中南地區的第一強國。

當時朱元章所有的成年皇子中,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楨、齊王朱榑、潭王朱梓和魯王朱檀都已經各自就藩,剩下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蜀王朱椿也只有16歲,顯然無法勝任雲南復雜多變的政治局面。萬般無奈之下,老朱想起來此前已經被罷黜的佷孫朱守謙。

朱守謙是朱元章長兄追封南昌王朱重四的嫡孫,洪武三年封為靖江王,封國廣西桂林。但由于其在桂林胡作非為,七年前被老朱安排回鳳陽老家種地反省。但無論如何,這位現年26歲的靖江王正當壯年,在兒子指望不上的情況下,朱元章也只能相信這位佷孫了。

居鳳陽七年,復其爵。徙鎮雲南,使其妃弟徐溥同往,賜書戒飭,語極摯切。—《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可惜朱守謙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他到了雲南之後依然惡習不改,《實錄》對靖江王在雲南的所作所為是這樣記錄的︰「復奢縱佚,掠殺不辜,黷于貨財,豪奪暴歛,號令苛急,軍民怨咨。」朱元章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將其再次召回鳳陽,並在寫給沐英的信中婉轉承認了自己用人上的失誤。

(洪武二十年五月)庚申,遣使齎敕諭西平侯沐英曰︰…往歲…又因靖江王不才,以大理印行令旨,皆非道理。致其侮慢,上累朝廷,繼今不許一人往平緬,惟靜以待之。…(《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二》)

靖江王既然不成器,朱元章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養子沐英身上。而沐英果然不負眾望,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使用前無古人的「三段式」火槍射擊法,一舉擊潰麓川王國象軍主力,史載「斬首三萬余級,俘萬余人。」此後麓川國王思倫發多次調兵反撲,均被沐英擊敗。迫不得已之下,思倫發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一月遣使乞降。經此一役,西平侯沐英在雲南聲威大震,萬民歸心。

雖然沐英是養子,和朱元章之間也稱得上感情深厚,但這樣巨大的聲望還是讓老朱感到了一絲不安。于是在十二月的時候,周王朱橚以「擅棄其國來居鳳陽」的理由,被老朱下旨謫遷雲南。為了安撫養子,朱元章特地寫信讓沐英負責安排周王在雲南的宅第,又再次強調雲南軍政仍由沐英負責。但實際上周王隨行的護衛官軍人數高達5000余人,說明周王此次遷鎮雲南,目的並不簡單。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丁卯,敕河南右護衛及儀衛司曰︰周王遷鎮雲南,應有官軍、校尉、儀仗俱遣赴雲南參侍。命河南布政使司與道里費,由陝西連雲棧陸路以往。于是指揮僉事李興率軍馬五千五百人啟行。—《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九十九》

周王朱橚,是此前朱元章諸子之中唯一沒有戍守邊疆的親王。因此比起他的兄弟來說,這位周王殿下從小就沒吃過苦,平日里仗著父母寵愛一向吊兒郎當,比起靖江王朱守謙來說,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區別。朱橚在雲南的表現史書未載,但是洪武二十四年的時候老朱就讓周王重新復國河南。而在洪武二十五年正月周王來朝之時,對于雲南的風土人情一問三不知,氣得老朱大罵他是「古今至蠢者」。至此,朱元章讓宗室親王坐鎮雲南的兩次努力均告失敗。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六月,傷心過度的沐英也不幸去世。長子和養子的雙雙去世,給了風燭殘年的朱元章莫大的打擊。他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謚昭靖。當年十月,又封沐英長子沐春為西平侯,繼續出鎮雲南。在沐春的誥文之中,老朱深情回憶了自己和沐英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提出了對沐春的要求。

朕視爾父猶子。思昔提攜,猶動首育之心。爾當思爾父相從之幸,母忘釋難之恩。忠誠為國,夢寐存心。則鬼神有鑒,福祿永昌矣!—《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二》

雖然老朱讓沐春子承父業,但這位固執的皇帝並沒有斷掉讓親王鎮守雲南的念頭。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五月,朱元章下旨組建雲南中護衛,並下令在雲南修建岷王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九月,朱元章第十八子,17歲的岷王朱楩正式之國雲南。

岷王原來的封國是岷州,《明史》對此的記載是︰「初岷王定都岷州。上以雲南土曠人悍,必親王往鎮之,故命岷王改都焉。」但是和其父沐英不同,沐春的攻擊性要強的多。

朱楩還沒到,沐春就開始下絆子了。他上奏太祖朱元章,表示朝廷把精銳的雲南左、右二衛官軍改為岷王護衛之後,自己無法對其調遣,勢必削弱雲南駐軍的實力,請予以恢復。老朱認為沐春的話有道理,同意了他的請求,這樣最精銳的雲南官兵又回到了沐家的掌握之中。

而在朱楩到了雲南之後,沐春的小動作依然不斷。他以雲南境內姚安府多荒田為由,把岷王護衛軍士調去種地。對此朱楩當然不能容忍,在打了小報告之後,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太祖下詔姚安府境內屯田軍士,仍撥隸雲南護衛。朱楩算是扳回一局。

總而言之,明太祖洪武朝,是執行親王守邊政策最為堅決的年代。而雲南作為新歸附的區域,其政局的穩定與否,對于大明王朝來說非常重要。因此盡管靖江王和周王兩次出鎮雲南均以失敗告終,朱元章還是派出岷王做第三次的嘗試。

建文年間︰沐家配合朝廷削藩,趁機將岷王勢力趕出雲南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章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當年九月,在討伐麓川叛賊刀干孟之時,西平侯沐春突然于軍中去世。

由于沐春無子,其弟沐成襲封西平侯。筆者在上文曾經提到,沐英因朱標去世而傷心欲絕,說明二人關系非常良好。而不論是沐春也好,沐成也罷,和皇太孫朱允炆的關系也延續了上一代的情誼。因此朱允炆登基之後,對沐家非常倚重。而沐家從自家在雲南的勢力著想,也非常支持皇帝削藩的政策。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沐成上奏岷王朱楩過錯。朱允炆順桿而上,趁機將其廢為庶人,徙居漳州。雲南的軍政大權,就此全部落入沐家手中。作為投桃報李,沐家的雲南兵始終是朝廷對付燕王朱棣的重要兵力來源。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殉國,朱棣隨即登基為帝。朱棣為建文朝被廢的幾位弟弟一一平反,朱楩也被從漳州召回南京,復封岷王。對于沐家在靖難戰爭中的站隊,朱棣自然非常不滿。因此岷王在復封之後,立刻重返雲南,朝廷和沐家的一番爭斗在所難免。

永樂年間︰岷王斗爭失敗,漢王拒絕出鎮

雲南問題,始終是朱棣心中的一根刺。他在登基之後立刻不計前嫌,派朝廷降將左都督袁宇前往雲南整肅兵備,等邊境寧靖之後就鎮守雲南。袁宇有另外一重身份,他是岷王妃的弟弟,因此朱棣才選擇他去雲南為岷王復國先打基礎。

賜書岷王楩曰︰今遣都督袁宇赴雲南整肅兵備,鎮撫一方。凡事可與計議而行。夫藩屏至重,賢弟宜慎出入,謹言,節飲。庶諸夷有所瞻仰,而不負兄之所望。—《明太宗實錄卷十下》

對于朱棣的意圖,沐成當然心知肚明,此時沐家在雲南羽翼已豐,因此他並不懼怕和岷王再來一次正面對抗。

八月,朱楩和沐成的矛盾便集中爆發。《實錄》對沐成的表現是這樣記載的︰「所為鹵莽,間信小人,干犯岷王」。對此朱棣雖然將沐成召回南京嚴詞斥責,但是對于沐家在雲南的龐大勢力,人心未穩的朱棣也不敢過于緊逼。權衡利弊之後,朱棣咬牙讓沐成重新鎮守雲南,並雲南都司屬衛听其節制。對于弟弟朱楩,朱棣也只能悻悻然地說一句「成雖有罪,置之度外可也」這樣不痛不癢的話。

最終朝廷在和沐家的對抗中全面落敗,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九月,朱棣宣布岷王有罪,雲南左、中、前三護衛全部革除。左都督袁宇,以及後來派往雲南的順昌伯王左也被全部召回南京。

不甘失敗的朱棣想起了自己的次子朱高煦,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高煦被封為漢王,封國雲南。朱棣之所以想把自己最有軍事能力的兒子派到雲南,目標當然是希望朱高煦能將雲南的軍政大權奪回來。可惜這位漢王殿下志在天下,對雲南這個邊陲之地根本看不上眼。

初高煦受冊封,命居國雲南,切切以不欲遠去為辭。—《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漢王真的到了雲南,以他不安分的性格,是否會深入中南半島用兵以建功立業?一旦漢王在雲南養成勢力,明宣宗上台以後只怕對他也是鞭長莫及。漢王的最終結局,自然也會大為不同。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在漢王拒絕前往雲南之後不久,就發生了對安南的滅國之戰。西平侯沐成憑借在這一戰中的戰功,被進封為黔國公,沐家在雲南的勢力至此不可動搖。

洪熙年間︰明初帝王對雲南大權的最後一次努力。

朱棣去世後,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對于乃祖乃父心心念念的雲南,仁宗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仁宗第八子朱瞻塏被冊為滕王,封國雲南。而為了滕王之國做準備,仁宗封滕府長史司長史姚友直為雲南布政使司左參政,仍掌滕府長史司事。

姚友直是洪武二十七年的進士,曾經做過宣宗朱瞻基的老師。仁宗派這樣一位人物出任滕府長史並且兼職雲南布政司高級官僚,顯然也有著自己的心思在里頭。

可惜的是滕王朱瞻塏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閏七月去世,年僅17歲,尚未來得及就藩。明皇室染指雲南的意圖,再一次宣告失敗。

有著這樣的因素和擔憂,朱橚被流放到雲南變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但是沐英的兒子對此心知肚明,精明的他利用周王的性情和興趣,以及他那消極厭世的心態,將他放到了山林和鄉野之間,讓他盡情的去給百姓治病,和研究醫學。如此一來,既可以給自己減少麻煩,又可以讓自己的沐國公府穩態如山。

誕生在京城的朱允文對此,並不是很精通和知曉,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此時的他正在興致勃勃的召開文武大臣們商議接下來的削藩行動……

此時他早已迫不及待的恨不得把所有的藩王都給削落下馬!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