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0308章︰難!難!難!殿試題目

二月十八日。

開封府貼出告示,由于翠錦社女子圍毆桉尚存疑點且在民間造成的輿論較大,故再次提交刑部復審。

很快。

一個消息傳遍了汴京城的大街小巷。

已處于半致仕狀態的歐陽修,在看過許逢春的飛白書之後,給了八字評語︰春引秋蛇,一文不值。

此話意味著什麼,聰明人一想便知。

一時間,凡留存許逢春書法者,皆將其焚毀。

與此同時,此桉也有了新的判罰結果。

許逢春在玉鳳閣听曲拒不付錢且毆打女人,犯毆打罪。

翠錦社姑娘為討債而尋許逢春,雙方互毆,因許逢春欠債在先,需擔負主要責任。

最後的宣判結果便是︰蘇盼盼無罪無錯,翠錦社的姑娘罰錢三十貫,許逢春罰錢三十貫,且處以兩個月勞役。

另外,皇城司夏采薇因打人,也被罰俸半年,且禁足七日自省。

夏采薇的打人行為自然不提倡,不然若人人都以武力解決問題,那要大宋律法還有何用。

許逢春得知兩個月的勞役後,直接傻眼了。

兩個月勞役,並不算重罪,但這意味著他無法參加省試了。

對他可謂是重罰。

一些書生舉子覺得此處罰過于嚴厲,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要求給許逢春一個參加科舉的機會,勞役延後處理,畢竟後者已挨了兩頓打,教訓已經很深刻了。

而這時,趙頊親臨國子監,寫下了一幅字︰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德。

此福字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

自此,無人再為許逢春求情。

舉子們也看出了朝廷對天下士子的態度︰若無德,有再高的才能,朝廷可能也不會用。

此事給了舉子們一個深刻的警醒,無人再敢高調行事,都紛紛呆在屋內讀起了書。

……

三月一日,貢院。

三千六百多名舉子手挎竹籃,陸續入場。

接下來的三日,首日考貼經墨義;次日考詩賦;最後一日考策論。

試卷乃是一日一發。

而當考生們看到第一日的試題時便愣住了。

有的甚至以為這是不是六年前的試卷,怎麼又考起了貼經墨義?

所謂貼經,就是填空,考察考生們對古籍經典的默寫能力;墨義,則是簡答題,有經義、有疏、有注。

主考官王安石和副主考官王珪看到考生們的表情便知曉,大多猜題都猜錯了。

他們以為朝廷此次的考題會出奇出怪,哪曾想都是基礎題目,那些讀書時基本功佔優的書生明顯佔據優勢。

不過,驚訝歸驚訝,很快便答起題來。

這三千多名考生畢竟都是各個州府的佼佼者,基本功都不算差。

隨後。

第二日的詩賦考試,依然考究基本功和遣詞造句的能力,考生們答的也都算順利。

而到了第三日。

當考生們看到最後兩道策論大題時,都不是傻眼,而是呆住了。

「舉家六口,父母、夫妻、兒女,共有錢一貫。假定六人皆待業于家,無生計、無存糧、無人相助。問︰六人共花一貫,一日兩餐、須有米面、有菜蔬、有鹽有茶,人人皆飽,如何花銷?如何分配?可過幾日?」

此題,涉及大宋當下的米面菜蔬鹽茶等多種生活用品的定價,涉及長幼有序的分配制度、涉及到算術、儒學、治家之法,甚至還能映射到治國之論。

包含的細節實在太多了。

而大多數考生都是腳在雲間,不接地氣。

正如考生余中所言︰當下的讀書人,想做當頭炮和巡河車的太多,想做小卒子的太少。

大多數考生根本就不知這些細節。

難,非常難。

而第二道︰汝知一縣,何以治民?

依舊是細節題。

若平時沒有留意生活中常識,沒有去過田地,沒有經歷過饑餓、災荒、根本答不好。

不多時,竟有考生開始發瘋,在考場中大喊大叫。

「完了!完了!我答不出,我答不出啊!這三年,我……我白學了!」

砰!

那瘋考生將墨硯打翻,發瘋似的朝著外面沖去。

這是精神崩潰的表現。

當即,便有士兵將其架了出去。

按照考場規定,但凡在考場喧嘩或離開座位者,皆終止考試資格。

不多時,便有五位心理脆弱的考生被抬了出去。

司馬光和王珪的臉上並無太多表情。

每次科舉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這些不能抗壓的舉子也不適合為官,被架出去,朝廷也並無損失。

不過,也有一部分考生,臉上並無波瀾。

其中,一名身穿帶著補丁布袍的青年看過題目後,更是微微一笑,甚是自信。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趙頊見過的窮書生余中。

大概半個時辰後。

發愣的、傻眼的、迷惘的、落淚的、不知怎麼寫的、都開始動筆了。

硬寫也要寫,不然就要再苦讀三年了。

時間飛快。

鐺鐺鐺!鐺鐺鐺!

黃昏時刻,隨著一道密集的敲鑼聲,三日省試正式結束。

舉子們收拾好挎籃,紛紛朝著貢院外走去。

而此刻,在貢院外,擠滿了人群。

有舉子的親卷,有勾欄瓦舍的女伎、有客棧酒館的掌櫃、還有汴河上游船上的把頭……

一般情況下,考完試後,必然有一批自信會高中進士的舉子們會進行一番狂歡。

還有一批覺得會落榜的舉子們也會選擇奢靡一把,然後再離開汴京。

卡!卡!卡!

貢院的大紅門被打開。

一個個考生們低著腦袋,垂頭喪氣地走了出來。

有的腦袋上滿是汗珠,有的一臉疲態,有的一邊走一邊嘆氣,有的面無表情……

這讓外面的人都傻眼了。

這和往昔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這時,一個考生走到其老婆面前,一下子撲在其懷里,高喊一聲︰「太難了!」

喊罷,嚎啕大哭。

他的一聲哭,引得很多考生都忍不住落淚。

貢院門前的氣氛變得詭異起來。

「今年……今年的題目……就……就這麼難嗎?」有人忍不住說道。

往昔,舉子們無論考得好與壞,都認為自己傾盡全力了。

但這次考試給他們的感覺是,自己還不如六年前的自己。這種本該是手拿把撰的題目,給了他們巨大的挫敗感。

當日晚。

科考的題目便在汴京城內流傳開來。

保康門街、秦秀才書齋,滿滿當當,坐的都是讀書人。

不過這些人並未參加科舉,而當大家看到此次考試的題目後,也都傻了眼。

所有人都猜偏了。

沒想到朝廷給天下的讀書人玩了一招回馬槍。

「沒想到,實在是沒想到啊!竟然又考起了貼經墨義,這三年來,舉子們都在研究朝廷新政,確實對這些都生疏了!」

「唉,這……這最後兩道策論,著實有難度啊!特別是對那些生于富貴之家的公子哥們,他們若不知油鹽何價,恐怕是難以上榜啊!」

「此次的題目,若放在六年前,算不得偏怪,但……但放在今年,確實出人意料啊!」

「從試題便能看出,朝廷想要的官員,已經不再是高談變法新策,出奇制勝的官員了,而是踏實能干,兢兢業業的官員。」

「是啊!我大宋變法新政的大框架已經完成,接下來需要的是做事的人,而不是再提新策的官!」

……

不遠處。

年近古稀的秦秀才捋了捋花白的胡須,喃喃道︰「此次的試題,沒有大道理,全是小細節,好啊,好啊!若老朽再年輕三十歲,此次絕對能高中進士。」

……

這幾日,大宋民間滿是議論科舉題目的。

很多讀書人都從此次科舉題目中分析出了,未來的朝堂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官員。

這也正是趙頊想要看到的。

與此同時。

司馬光、王珪等人開始批閱試卷。

而趙頊也並沒有閑著。

省試錄取名單出來後,便是殿試,而殿試的題目需要他這個皇帝親自出題。

省試通過者,便為進士出身。

但是何名次,還要根據殿試的成績綜合而定。

考生們對殿試也都甚是重視。

因為排名前後,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在未來的仕途上,他們究竟能夠走多遠。

三月十日。

司馬光和王珪拿著五百三十二份湖名謄錄的試卷來到趙頊面前。

三千六百余名舉子,符合標準、能夠獲得進士頭餃的共有五百三十二人。

「官家,臣等在批閱試卷時,根據優劣,本著寧缺母濫的旨意,共挑選出了五百三十二份試卷,供官員閱覽。」司馬光說道。

趙頊點了點頭。

寧缺母濫,正是趙頊說的。

因為按照常規,此次取仕應該在七百名左右。

接下來的流程,便需要趙頊將這些試卷統統閱覽一遍,若無問題,便要開始準備殿試了。

三日後。

趙頊將試卷批閱了一遍。

舉子們的答題水準,還略微超出了趙頊的期待。

其中一份試卷,在答最後兩道策論時,寫得甚是詳細,令人眼前一亮。

趙頊專門將這份試卷挑了出來。

隨後,趙頊沒有淘汰任何一人,當即確定,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

然後,這些考生們的姓名籍貫被司馬光整理好後交給了趙頊。

令趙頊意外的是,五百三十二名舉子中,竟然大多數還是生于富貴之家。

那些有錢人的公子哥,也並非是五谷不分,對于日常消費了解很深,對當縣令後的舉措,也甚有想法。

而那個最出挑的試卷,當趙頊看到名字後,不由得笑了。

正是他曾遇到過的窮書生余中。

「此子有狀元之才也!」趙頊感嘆道。

……

三月十五日。

五百三十二名舉子懷著激動而忐忑的心情來到了汴京皇宮。

激動,乃是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已經中了進士。

忐忑,乃是因為當今的官家向來不走尋常路,殿考之題,定然非同一般。

大慶殿內。

五百三十二名舉子各自一桌一椅,等待著試題。

殿試較為簡單,一般只考策問,一道到三道不等,寫五百字以上即可。

雖然短小精悍,但有狀元之才者,寫得無疑不是妙筆生花,出類拔萃,讓官家忍不住拍桉叫好。

此刻。

在後殿內,司馬光和王珪還沒有見到殿試題,二人也是充滿好奇。

片刻後。

內侍們抱著一疊試題走了過來。

司馬光和王珪低頭一看。

僅此一道題。

當看到題目內容後,二人不由得都笑了。

「不愧是官家,此題目出的高,實在是高!」王珪忍不住夸贊道。

司馬光也忍不住說道︰「天下能出這樣的題目,恐怕也只有官家了,好題目,好有題目呀,不過這些舉子們可是有罪受了!」

片刻後,一份份試卷出現在五百三十二名舉子的面前。

只有一道策論題,且只有五個字。

考生們都了愣住了,提筆許久,才明白了官家的深意。

所謂墓志銘。

志,指平生事跡;銘,指對逝者的評價。

官家讓他們自述墓志銘,其實就是讓他們寫一寫,未來自己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將會如何評價未來的自己。

此題目可謂甚是刁鑽。

若一味地夸贊自己,定然寫不出格調;但若貶謫自己,又容易降低在官家心中的印象。

這是一個難度頗高的技術活兒。

考生們在一番苦思冥想後,便紛紛開始落筆了。

此次殿試,定在午時結束。

隨後,官家大概會用三日時間閱覽完這些試卷,最後由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根據省試的成績進行排名。

有時在殿試結束後,官家也會召見一些考生,看其是不是真才實學,召見之後,才會出金榜,才會有東華門外唱名,才會有士子們甚是期待的瓊林盛宴……

唰!唰!唰!

考生們筆攜風雲,紛紛拿出了自己的最強實力。

此文雖短,但無疑會是官家看得最認真的,若想擁有好的名次,就必須將此策論寫好。

很快,殿試結束。

考生們紛紛離開了皇宮,而五百多份試卷統統送到了趙頊的手中。

司馬光和王珪將作為輔助,與趙頊一同批改這些試卷。

二人甚是好奇,考生們到底能夠寫出什麼樣的驚世文章,此題若讓二人答,二人都沒有把握能夠答得與眾不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