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三十九章 秦王,虎狼也!

朱元章性格堅韌、勇敢、節儉、剛毅。

自尊心強,自卑感重,好猜疑,多忌諱。

他在征求意見時,能廣開言路。可要一旦做出決定,也是極難更改的。

是以劉三吾怎麼都想不明白,明明定好的「不征之國」名單,怎麼輕易就被秦王更改了。

卻不知朱元章就是顧及顏面,才要尊重朱樉的意見。

畢竟是他選定的繼承者,目前也找不到比其更合適的。

既然朱樉對「不征之國」的名單有異議,自然可以商量。

免得等自己死後,被兒子將各種政策、規矩全盤推翻,那才叫沒面子呢!

劉三吾不知朱元章的心思,站出來顫顫巍巍道︰「卻不知,日本不可不征的緣由,是什麼?」

朱元章了眼朱樉,一副你弄出的麻煩,你來解決!

朱爽笑著道︰「一嘛,自然是因為倭寇騷擾沿海,冒犯我大明天威。其二,是其君主稱天皇,號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你說,豈有不征討之禮?」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劉三吾聞言錯愕,竟說道︰「有這種事,卻不知王爺,從何處听來的消息?」

朱樉冷笑,「消息的真實性,就不用質疑了。劉大人若不信,等再抓到倭寇,您親自審問一番,便可知曉。」

見秦王態度堅決,劉三吾已信了七成,心中暗暗叫苦。

似他這樣的老夫子,最重禮法。

大明自詡天朝上國,何為上國?

普天之下,唯有大明的君主可以稱皇,其余的最多也就是個草頭王。

就好比一伙賊人上山,自稱什麼混天王、過海王,官府都懶得管。

可你要自稱皇帝,封了丞相、將軍、妃子、定下年號,哪怕人數極少也是必須剿滅的。

從前若不知道也就算了,這會當著皇帝與滿朝重臣的面,就不能含湖過去了。

只得道︰「日本撮爾小國,狂妄自大,僭越犯上,自稱天皇,確實該征討。只是,元世祖兩敗于日本在前,我大明當引以為戒,從長計議!」

禮部尚書任亨泰也說︰「劉大人言之有理,日本不可不征,至于何時征討,就需從長計議了!」

在這些文官看來,朱樉年近四十,歲數已經不小了,早年又荒婬酒色,之前還中過毒,能活到哪年還不一定呢!

他兒子朱尚炳瞧著,倒是個寬厚仁慈的,到時忽悠……勸阻一番,征討日本這事就算過去了。

在不在「不征之國」名單里又怎麼樣,關鍵是辦事的人啊!

見眾人在日本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朱元章沖朱樉道︰「對了,你之前說,安南,也要征討?什麼理由,講出來大家議一議!」

朱爽道︰「理由嘛,也簡單,其一,安南是華夏故土。秦滅六國後,始皇帝派兵平定嶺南,設置三個郡,其中的象郡位于今安南北部和中部地區。也就是從那時起,安南納入華夏版圖。

後來雖有趙佗據險創立南越國,然在漢武帝時期,再次被徹底的征服並設立九個郡。此後一千多年,安南一直處于華夏王朝的直接統治下。

華夏雖大,卻沒一寸土地是多余的。我大明重開日月天,更沒理由眼看故土流失在外……!」

朱棣听得心潮澎湃,忽然道︰「說的好,二哥,我支持你,華夏雖大,卻沒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安南,不可不征!」

朱?則有些不悅,白了朱棣一眼,心里道︰「你激動個什麼勁,跟你有什麼關系啊,縱然打下安南,還能給你增加封地不成?」

卻說道︰「似乎有些道理!」

劉三吾卻說︰「收復故土,也算師出有名,奈何安南立國已近五百年。當地百姓已自成一族,不復華夏苗裔。勞師遠征,靡費錢糧,卻不見收益,縱然國庫充裕,亦禁不起消耗啊!」

戶部尚書趙勉道︰「安南潮濕炎熱,瘴氣彌漫,百姓貧苦,收不到多少稅,還要供養駐軍,開銷怕不會小啊!」

朱爽道︰「那里氣候炎熱,稻米一年三熟。所謂百姓貧苦,是大戶們壓榨的太狠。若將其國內士族遷至大明,將安南的土地平分與百姓,其民必然感念大明恩德,其糧亦可用于國內賑災、國儲,獲益良多啊!」

此言一出,奉天殿內瞬間安靜。

劉三吾、詹徽、趙勉、任亨泰等文官大員,都是心頭一驚,想起史書上的一句話,秦,虎狼也!

怎麼感覺朱樉,比朱元章還危險啊!

老朱雖然給官員的俸祿不高,弄了好幾個大桉,殺了不少大臣,可平心而論,對待文人階層還是很好的。

可朱樉竟說出,要把安南一國的士族都遷至大明的話,這等于要在安南境內,消滅其士族階層啊!

這就有點可怕了,他對文官士大夫的態度,也值得商榷,要試探一下啊!

文官們沉默,武將瞬間活躍,對于他們而言,出征意味著立功的機會。

尤其是以天朝上國打番邦,總覺不要太容易,紛紛贊同朱樉的觀點。

朱元章見狀,當場拍板,安南,亦不在「不征之國」之列了!

事已至此,他也不指望其余幾個國家在未來,能免遭朱樉的「毒手」。

可既然定下了規矩,也不能因為朱樉幾句,就全盤推翻。

反正只是番邦屬國,其興亡存續對大明都沒有太大影響。只要核心領土沒事,總能傳個幾百年吧!

說完安南的事,再想鎮守江浙的大將人選。

此人須精于戰事,年齡不能太大,爵位不能太低,免得被朱允炆壓制,亂了章法。

大殿內的武將勛貴瞧了瞧,除了李景隆,也只能是魏國公徐輝祖。

當即道︰「命魏國公徐輝祖出鎮江浙,安陸侯吳杰副之,訓練士卒,掃平倭亂。」

徐輝祖聞言,忙出列跪地,「臣,領旨,必不負陛下所托。」

事情議定,眾大臣離開,朱元章則留下秦、晉、燕、越四位王爺,及李景隆一個國公一起用膳。

席間,自然是希望幾個人兄弟同心,叔佷同心,萬不可同室操戈,使國家生亂。

朱爽自然沒二話,朱?、朱棣也是一副兄友弟恭的和氣樣子,朱允炆恢復了往日寬厚謙仁的風範。

幾個人是「逢場作戲」,只等老朱咽氣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