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94章 鄭畋被貶(二)(二更)

李曄的反應,一下就讓裴榮和李英旭明白了李曄的擔憂。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事,兩人明白可能是東川發生的事,讓眼前這年輕的殿下對下面的將領起了疑心。

誰也不敢保證,天策軍這些將領會不會有人學鄭君雄,關鍵時刻反叛,投靠田令孜。

若是鄭君雄不叛投田令孜,或許楊師立還不會死,再堅持短時間,等李曄的援軍南下,高仁厚十有八九會選擇退兵,東川危局便可迎刃而解。

對于這點,裴榮和李英旭心里也有些擔憂。上位者起了疑心,對于下面的人可不是好事,放在普通人身上,疑心尚且能影響不少事,更別說手握大權的李曄。

不過這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他們兩人壓根也不敢提,這個時候說不定兩人都是眼前殿下的懷疑對象。

「殿下,下官倒有一策,可以為殿下分憂。」裴榮也沒賣關子,而是繼續說道,「若是殿下想要擴軍,下官依然不贊成大規模擴張。不過殿下可以把天策軍分為左右天策軍,但實際上左右天策軍卻不滿編。

五廂可以組建三廂,這樣實際兵力並沒有增加多少,但卻可以安撫住不少將領。而且殿下也沒必要因為兵力缺少而擔憂,各州防御使下的軍隊也可以歸屬天策軍統領,閑時為地方駐軍,戰時則征入天策軍作戰。

如此一來,殿下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拿出數萬大軍。」

既然知道癥結所在,裴榮便想到了應對之策。但他這個主意,倒是削弱了節度使府對軍隊的控制,反倒是天策軍的權力增加不少。

不過李曄不僅是山南西道節度使,同時還是天策軍大將軍,所以也不存在權力削弱的情況,無非是從其左手變到了右手,但實際上,還是在他的掌握中。

李英旭雖然腦子靈活,但也沒有這麼快想到好主意,見裴榮一下就拿出了讓殿下有些意動的建議,心里也有些羨慕。姜還是老的辣,在這方面,他與對方相比,還是有些欠缺。

「這個辦法不錯。」李曄點了點頭,裴榮跟了自己這麼久,也算是把自己的心思揣摩地挺透徹,也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個辦法可謂是一個折中之法,李曄、裴榮和李英旭都能接受,雖然還沒有跟其他人商量,但作為掌權者,李曄並不需要把什麼事情都與下屬商量,那樣肯定是做不成事的。

辦法好不好,用了才知道。實在天怒人怨,廢了就行,若是沒到那個地步,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對于下面的人不能嬌慣。

對于天策軍的拆分,裴榮二人依然建議不要對外公布,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但在實際的任命中,體現出拆分的意味就行。

對外,天策軍沒有天策軍之分,大將軍依然是李曄,司馬是鄭凝績。但實際上卻分為左右天策軍,暫各設一名中郎將統領日常事務,而且各自設立一名長史,其他下屬機構也各自獨立。

名義上是一套班子,但具體分為了兩套獨立的班子。

左右天策軍中郎將,依然以李洪和劉麒二人為中郎將,下面各設置兩到三廂兵馬。

左天策軍以李洪的左廂以及張士安部擴編而成,掌管左天策軍左廂、右廂、後廂兵馬,以及通州、金州、渠州、開州、果州和蓬州等地兵馬。

在通州和開州設立通開防御使,統領領兩州兵馬,駐通州;在渠州和蓬州設立渠蓬防御使,駐渠州;在閬州和果州設立閬果防御使,駐閬州。其中通開防御使額定兵員兩千人,渠蓬防御使兩千五百人,閬果防御使三千人,金州防御使額定兵力一千五百人,多余兵力編入左天策軍。

同時左天策軍左廂駐扎在通州,左天策軍右廂駐扎在金州。

右天策軍以劉麒的右廂、王建的前廂組成,掌管右天策軍前廂、左右廂、後廂以及利州、集州、巴州、壁州兵馬。同時,右天策軍還掌管劍州和龍州兵馬。

其中利州兵員額定一千五百人,巴、集、壁三州為兩千人,劍州和龍州三千人。劉麒率領右天策軍前廂駐扎在利州;王建改任右天策軍左廂指揮使,駐扎在集州;劉奎擔任右廂指揮使,坐鎮褒斜道。

除此之外,李曄還打算擴編神機營,使其規模最終達到五千兵馬,駐扎在洋州。左右天策軍各自的後廂規模並不大,雖下轄輜重、工兵、軍醫和輔兵各一都,但每都人數控制在七百到八百之間,即左右天策軍的後廂實則為原天策軍後廂拆分而成。

若是按照這個計劃,幾個月後,天策軍實際兵力會達到三萬八千人。若是算上各地防御使的兵力,總兵力在五萬余人出頭。再加上神機營,直接突破六萬人。

即便只算天策軍和神機營,那也是四萬軍隊。需要的時候,還可以抽調各州兵馬,湊齊五萬人並不是難事,短時間內,這些兵馬顯然已經夠用了。

這個方案,相比于李曄之前計劃的六七萬軍隊自然少了很多,但又比現在多了不少,明顯是個折中方案。

當然這只是計劃,經過之前的戰斗,天策軍損害不少,韓建又帶著一部分人反叛,即便是加上張士安部,也不過兩萬出頭,所以缺額都高達兩萬人。

未來一段時間,就是如何把這兩萬缺額補齊,辦法李曄也想到了。首先是抽調各州軍隊,這樣可以削弱各州軍事實力,又能壯大天策軍,何樂而不為;其次就是招募新兵,按照目前的估計,起碼要招收萬余新兵。

但是擴編之後的天策軍也會迎來不少問題,其中就有李曄最大的擔心,如何確保這些將領對自己的忠誠。

歷史上,唐朝中後期一直在藩鎮割據和削藩中度過,到最後還是被藩鎮割據結束了王朝。

無論是牛勖,還是楊師立,在之前都遇到下面的軍頭不听指揮的情況。若是能團結一心,兩人也不會落到現在的境地,一個成為喪家之犬,一個被部下逼死。

所以李曄直接想到了監軍制度。

或許有人覺得監軍制度不好,無論是文官監軍、武官監軍,還是太監監軍,都有著各自的缺陷,甚至因為監軍不當,引來一些悲劇。

不過李曄很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監軍可能會引來悲劇,但是不監軍,連引來悲劇的機會都沒有。到時候不是軍隊發生兵變,就是被人剿滅,所以監軍制度肯定是必須實行的。

可是實行怎樣的監軍制度,李曄還有些猶豫。畢竟以上三種監軍制度都有著各自的缺陷,目前唐王朝就是實行的太監監軍。

李曄知道的最好的監軍制度莫過于後世的政委制度,不過這種制度也不能完全照搬到這個時代,肯定會水土不服。而現今的監軍制度缺陷太大,必須改進,所以李曄也在思考應該實行怎麼樣的監軍制度。

對于合適的監軍制度,李曄也比較著急,隨著後面天策軍新一輪的擴編,若是拿不出切實可行的監軍制度,後患不小……

「請國公大人降罪,罪臣韓建未能守住劍州,辜負了國公大人的厚望。」

成都,晉國公府。本來應該在劍州的韓建正單膝跪在沒有胡須的田令孜面前,神情悲切,語氣恭敬,甚至比之前見李曄更要夸張。

坐著喝茶的田令孜看著面前跪下的韓建,也沒有說話,而是慢悠悠的品著茶,不知道在想什麼。田令孜的態度讓韓建頓時壓力很大,額頭上,大滴汗珠不斷滑落。

此時韓建也很緊張,現在的他可謂沒有退路。

本來之前他選擇投靠田令孜,趁著劍門關防守薄弱之際,從側面偷襲劍門關,從而拿下劍門關和劍州城。

就在他準備坐山觀虎斗的時候,王建和劉奎聯袂出兵,把他趕出了劍州,沒辦法的他便逃到了綿州。後面高仁厚攻克梓州並抓獲了楊師立大部分家眷,他便主動請命押解楊師立家眷赴成都。

現在他和李師泰二人只有不到千余兵馬,實力大減,而且又背叛了壽王,若是田令孜反悔,他們真的只有死路一條。

現在的他只能祈禱田令孜說話算話,所以才主動請纓,並親自來到田令孜府上請罪。

看著態度謙卑的韓建,田令孜很是滿意,其實在對方來請罪的時候,他心里便有了打算,只是想壓壓韓建,讓他知道誰才是真正做主的人。

在韓建說完後,田令孜快速來到韓建面前,扶著對方雙手,大手用力,把其扶起來,微笑道,「韓將軍請起。韓將軍破劍門關,助朝廷平定楊師立叛亂有功,何罪之有?若是讓朝中大臣知道,又得說咱家欺壓忠良了。」

田令孜的態度讓韓建大吃一驚,頓時喜極而泣地說道,「國公大人就是韓某的伯樂,知遇之恩,韓某沒齒難忘。從今天開始,韓某這條命就是國公大人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