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零一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

長安作為當世與洛陽齊名的兩大古都,它的規模是十分大的。

鼎盛時期的長安城,有12座城門及8條主要街道,其中最長的街道長達數千米。

盡管後來長安城久經戰亂,許多建築都遭受到破壞,但它的基本格局並未受到改變。

在當世的長安城中,宮殿、貴族宅第、官署等建築佔據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而它們都大多集中在長安城的中部與南部。

至于長安城中的市場,則全部集中在城內的西北方向。

由于長安城往來的商人過多,故而時至今日,長安城的西北角足有九座佔地甚廣的市場,時人稱之為「長安九市」。

長安九市的設立,代表著長安商貿行業的發達,也代表著當權者對商業活動的管制。

而這層管制,卻從另一方面讓華安收集情報的舉動更為便利。

因為長安九市都集中在一起,那麼一旦某個市場中出現不同尋常的事,那麼這件事很快就會傳遍九市的任何一處角落。

華安所開的藥材鋪並不大,他所開的藥材鋪也不在九市中最繁華的那幾座市場當中。

華安不想太過顯眼。

可是盡管他的藥材鋪所處的地段不好,但在商人的口口相傳之下,他很快就從其他的商人口中得知了魏軍正在大肆購買藥材的消息。

或許目前魏軍的這副舉動,還只是在那幾座最大的市場中進行著。

但在華安有心的打探之下,他知道魏軍大肆購買藥材的舉動,很快就會波及到他所在的市場。

魏軍的這一點異動,讓華安在無人之時,激動的 拍雙掌。

他先期所做的一切準備,都沒有白費。

但十數年的囚禁生涯,早就讓華安養成小心謹慎的性格。

他知道情報有時候就是一把雙刃劍,若是在某些方面出了差錯,那麼很可能會導致糜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一點是華安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華安並沒有第一時間,將他打探到的情報著急的送往梁州。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華安利用他八面玲瓏的手段,不斷穿梭在長安九市中,進一步打探著魏軍的舉動。

「魏軍購買的藥材,大多是治療外傷的。」

「諸市正要求各藥材鋪盡快補齊貨源。」

「有些想囤積居奇的藥商,被魏軍捉走生死不知。」

種種消息或在華安的打探下,或在華安的親身經歷下被他所得到。

商人的身份讓華安打探起情報變得如魚得水。

因為共享情報對于商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種盈利手段。

唯有時刻關注政府的第一動態,才能為自己謀取到最大的利益。

再加上華安乃是土生土長的徐州人士,他那一口純正的中原口音,更不會容易引起人的懷疑。

東海糜氏當年能成為徐州豪商,發戰爭財當初便是他們最重要的錢財來源之一。

在有著這種家傳之下,對于出身東海糜氏的華安來說,他想從眾多復雜的商業情報中,得出他想要的那個答桉並不難。

而在心中的那個答桉漸漸成型之後,華安就立即回到了自己的藥材鋪之中,召來了他的一位從弟。

身居敵境,刺探情報,這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

對于這樣危險的事來說,尋常的下人可以看情況就地招募,但身邊必須得跟著一兩位完全信得過的族人。

在這位從弟來到身前之前,華安對他耳語了一番。

等華安耳語結束,他的這位從弟臉色已經變為駭然。

看著從弟臉上駭然的神色,華安表示理解。

但他卻不擔憂這位從弟,會因為心中的害怕,而做出一些他不願意看到的事。

背叛家族,是當世做人的底線之一。

也不是說任何族人都肯定不會背叛,只是會背叛家族的族人,早在當年魏軍的強壓下離開了他們。

華安看著從弟臉上的駭然之色,他語重心長的對著從弟囑咐道︰

「一定要將這個消息帶到少族長口中。」

華安口中所言的少族長便是糜。

糜竺去世的消息,之前早已經通過特殊的渠道被華安知道。

被華安知道的,還有糜竺臨終之前的遺言。

糜竺臨終之前,指定糜芳為糜氏的下一任家主。

本來按常理來說,糜竺死之後應當是糜威繼承家主之位。

但是兄終弟及在當世也是被認可的一種繼承方式。

再加上糜威主動放棄繼承家主之位,所以現在糜氏一族的家主便是糜芳。

而所有人都知道糜竺之所以會指定糜芳繼承他的家主之位,為的是將來將糜氏家主之位,順理成章的傳給糜。

故而目前所有糜氏族人,都會在私下里尊稱糜為少族長。

听著華安言語中的凝重語氣,華安的從弟慎重的點點頭。

他的點頭代表著,他會用生命為代價,順利地將這個消息帶到糜的耳中。

在對著華安點頭之後,華安的從弟便帶上了一些盤纏,然後在當日下午便出了城。

出了城之後,華安的從弟快速的朝著梁州而去。

沒有攜帶任何隨從,是怕隨從不可靠。

沒有將情報寫在信上,則是為死無對證上一道保險。

當糜的族人被他接回季漢開始,他們就是糜手中最可靠的一張底牌

在離長安千里之遙的沔陽縣縣府中,糜站在一旁的高樓之上,看著下方的眾多民眾。

這座高樓乃是當年蕭氏掌控縣府時所建。

蕭氏之所以會建這座高樓,無非是為了民變之時,縣府中的兵卒能夠登高觀察敵情。

可以說蕭氏修建這座高樓的本意,就是為了能更好的鎮壓當地民眾。

或許在當初高樓建好之後,蕭氏先祖也曾踏上這座高樓,一邊欣賞著自己的杰作,一邊用鄙視的眼神俯瞰著,下方被他當做泥濘的民眾。

只是當今日糜帶領著法邈站在這座高樓上時,盡管他的眼神也是俯視,但他的眼神中卻充滿著自豪與喜悅。

因為今日是沔陽縣府,按照均田制發放一應田畝的日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沔陽縣清查田畝人口的工作終于完成。

在完成這項工作之後,新任的沔陽縣令為了討好就在城外的糜,他馬上開始籌辦起沔陽一縣的新政授田事宜。

按照糜推行的均田制,沔陽縣民無論男女,只要滿足年齡條件皆可按人口發放一定數量的田畝。

或許授田的舉動,並不是糜首創,歷朝歷代都有。

甚至當年群雄割據時,一些諸侯也做過這樣的舉動。

但是糜的授田與前人所做的,可謂是大不相同。

前人的授田名義上都很好,但他們所授的田畝大多都落入各地的世家豪族手中,根本就沒辦法直接落到真正苦難的百姓手中。

而在進行均田制的授田之前,糜已經用強硬手段推行下去三長制。

三長制最大的作用,便是查清大量被世家豪強蔭庇的人口,並且將那些人口獨立出來,不再成為某一家一姓的奴隸附庸。

在有著這點前提之下,足以保證均田制所授的田畝,可以真正按照他內容中所描述的那般做到「能耕者皆有田」。

而單單是這一點,就可以讓任何得到這個消息的百姓,感到無比的振奮。

田畝在古代百姓中的地位,是他們謀生的根本,也是他們一輩子當中最重要的依托。

可以這麼說,只要統治者能保證絕大多數百姓有田可耕,有糧可收,那麼這個王朝就可以算是盛世。

在這時期的王朝,百姓的向心力是最強的,屬于那種絕對真心擁護統治者的狀態。

古代的百姓要的一直都不多,可惜在歷史上的絕大數時候,就是這點簡單的要求,統治者也沒辦法滿足百姓。

于是乎天崩地裂,就在剎那之間。

糜前世雖是農家出身,但他的那個時代謀生手段有許多,所以無法深切體會田畝對當世百姓的重要性。

可是現在站在高樓之上的他,在看到眼前發生的一幕後,卻深切明白了這一點。

高樓之下是黑壓壓的,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人群。

他們皆是受到三長的召喚,來到縣府內外的沔陽百姓。

在那眾多的百姓之中,由于他們剛剛被解救出來,所以大部分百姓都是面黃肌瘦的,甚至他們身上都沒一件像樣的蔽體衣物。

現今已然進入十月,天氣開始慢慢轉冷。

本來以現在的天氣,那眾多百姓應該感覺到寒冷才是。

但是糜卻並沒有從眾多百姓的臉上,察覺到多少畏懼寒冷的畏縮之意。

相反這一刻每位百姓的臉上都流露出,怎麼也壓抑不住的喜色。

那種喜色糜從來都沒有見過。

糜以往見過的喜悅大多是大勝後的歡喜,或者是封賞時的歡喜。

那些歡喜大多熱烈而澎湃。

但現在眾多百姓所表現出來的歡喜,卻有一種難言的含蓄,好似百姓是在擔憂現在正在所經歷的一幕乃是一場夢一般。

他們不敢放聲高呼,不敢手舞足蹈,他們只敢默默的排著隊,然後用一雙閃爍著亮光的眼神注視著前方。

在許久的觀察之下,糜好似明白了那種亮光所代表的含義。

那層含義叫做希望。

或許百姓因為沒讀過書,不懂得均田制的施行會有著怎麼樣的意義,他們甚至連均田制的內容都背不全。

但是他們卻知道,這種叫做均田制的制度,是在切切實實地授予他們田畝,讓他們心中浮現起了對未來的期盼。

有田的他們,才能配稱為人,不是嗎?

以往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世家豪族的掌控下,雖付出了巨大的勞動,但最後能得到的卻只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糧食。

甚至他們就沒被那些世家豪族當做人看過。

那點微薄的糧食,莫說養活家人,就是養活自己都很艱難。

于是在過往的時日中,一位位家人死在他們的眼前,面對這種慘狀,他們能做的唯有卑微的乞求與無能的痛哭。

這一切根源,不就在于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田地嗎?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他們即將擁有屬于自己的田地。

縣府內外的眾多百姓,看著前方與自己一樣的人在縣府的屬吏手中領過屬于自己的田契。

看著那些與自己一樣的人,在拿到田契後喜極而泣的樣子,他們的臉上就流露出無比激動的神色。

自己也即將成為他們。

想到這一點,眾多百姓眼中光彩越來越亮,隨著長龍般的隊伍不斷上前,他們的心中也不斷浮現起一個人名——糜。

他們將這個人名深深地記在心中。

他們不知道擁有這個名字的男人,現在正在背後的高樓上注視著他們。

但是他們卻知道,正是這個男人讓他們有機會擁有自己的田地。

只要記住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一種叫做民心的無價之寶,正在均田制的切實實施之下,不斷匯聚在糜的身上。

而這種情況,此刻正在梁州的全境各處,都在悄然的發生著。

或者現在民心並不能立即給糜帶來多大的幫助。

但在將來的某一日,梁州十數萬民眾會以最淳樸的民心,報答著糜今日對他們的恩德。

一飲一啄,冥冥之中自有因果

糜並沒有在高樓上待多久,他今日之所以會出現在高樓之上,主要就是想觀察沔陽縣的屬吏有沒有在陽奉陰違。

在察覺到並無出現這一種情況下,糜便也動了離去的心思。

只是由于看到自己的新政,給眾多百姓帶來了喜悅與希望,所以糜在離去之時,心情顯得很好。

何為州牧,世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

但是糜卻有著自己的見解。

「州牧受四方之圖籍,鎮一國之安寧,內撫生民,外討不臣。」

這句話既是說明州牧的權力,也是在點明他的義務。

現在見自己正在逐漸完成「內撫生民」這個義務,這怎麼能讓糜不感到滿足與欣喜呢?

可心情不錯的糜在回到軍營不久後,卻得到了一個令他心中生起擔憂的消息——長安司聞從事有要事稟報。

在得到這個消息後,糜的心中隱隱浮現一個猜測。

內撫生民做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是要他外討不臣了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