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201章戲台(下)

韓希孟是個待字閨中時就極有主見的女子。

她在三年前成為妻子與母親,又常听範破虜稟報衣社向蘇州織造供應出口衣裙的訂單情況,與二叔韓仲文經營著生意,行事風格更被人生閱歷磨礪得強勢起來。

鄭海珠深知這一點,故而掂量著柔和的分寸,逗孩子的時候,夸幾句小少爺神態的儒雅瀟灑像爹,再回憶一番鎮江北固山、福建台灣島的游歷場景,循序漸進地扯到該回去緩和夫妻關系的話頭上。

即便如此,鄭海珠也是蜻蜓點水般,見到漣漪,便適可而止,免得讓韓希孟產生「你未曾嫁人、如何說教于我」的排斥感。

摯友間的相處,往往就是如此,要主動關心對方,但卻不能過于入侵她的自尊的邊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于有了解決之道,這里下載 huanyuanapp.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與這種繡花似的微妙力道相比,鄭海珠對莊子里遼民後生們的婚事,則如當初對運河縴夫們般,大刀闊斧地抓起來。

這一次,她要摒棄保媒拉縴的傳統方式,讓知慕少艾的青年男女們,多少掌握一些婚配選擇權。

制造鄰村姑娘來相看的機會,當然得靠文體活動。

鄭海珠讓囤戶們在莊子邊緣整出兩塊平地,不是作為校場,而是作為足球場和籃球場。

蹴鞠大家都會,籃球雖是新鮮的名字和規則,但本質也就是打配合,和蹴鞠一樣,穿插進攻,有效回防,營養跟上來的小伙子們自然喜歡,戚家軍教官和許一龍也支持,認為這可以增加上陣拼殺的默契感。

左鄰右舍的村落也都在過農閑,鄉間女子的自由度也強過蘇松府城里的閨秀們,很快,球場周遭,就從零散到聚集地,開始出現崇明姑娘的身影。

說是看球,球又有甚好看的,主要還是看人,古今都一樣。

由著青年男女們遠遠地看上一陣,就得琢磨著給他們換個方式,促進近距離融入了。

鄭海珠于是豪擲五兩白銀,從縣城將山歌班請到鄭家莊,連唱三天。

農戶們最愛扎堆看戲。

這戲台在鄭家莊一搭,四鄰八鄉的崇明本地人果然都聚攏來。

因有爹娘兄弟就在左近,場地上又嘰嘰喳喳熱鬧如趕集,不同村莊的人本來就混雜于一處,姑娘們反倒不那麼局促羞赧,敢于接腔遼民青壯的搭話了。

崇明山歌戲自然是吳語發音,初來江南的遼民听起來吃力,本地姑娘就充當翻譯。

「那個小娘子唱的歌兒真怪,明明笑眯眯的,為什麼說要敲他夫君的頭?」

戲台前,花大好奇地問妹妹花二。

他們身後,一個滿月臉的崇明本地姑娘,噗嗤笑了,熱情解釋道︰「不是敲頭,我們崇明話‘打’,是用水沖的意思。」

花大回頭,正對上那雙烏  的眼楮,不由心旌一蕩,順勢追問︰「那,你們的話,‘打’怎麼說?」

「擋。」

「‘擋’又怎麼說呢?」

「湯。」

「‘湯’怎麼說呢?」

「燙。」

「呃……」花大已經徹底懵了。

滿月臉姑娘的眼眸亮晶晶,忽閃著得趣之色︰「洗就是打,打就是擋,擋就是湯,湯就是燙,不難呀,我可以多教你幾遍。」

少女花二多機靈一個人,瞧這情形,忙道︰「哥,我去找鄭夫人。」

言罷就開 了,留下哥哥,在勤奮學習外語中,順便運籌一下人生大事。

黑壓壓的人群外,鄭海珠正與唐阿婆敘話。

崇明山歌調子悠揚,節奏與唱詞又明快通俗,莫說莊內莊外的囤戶農人,就是唐阿婆、錢氏、韓希孟這樣習慣于昆腔的文人女性,也听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唐阿婆。

老太太大半輩子,除了打官司,就是喜歡看書,而且是博覽群書,詩詞小說戲本子,還有馮夢龍的山歌集。身處出版業發達的蘇松天堂,老太太龐雜的閱讀量,可以傲視那些朝堂上下只讀經史的男子們。

此回莊子上來了山歌社,唐阿婆比年輕男女們還興奮。

因為她獲得了創作靈感。

「阿珠,」她沖人群努努嘴,「我們崇明縣的這山歌戲,可比昆曲、評彈、說書,都有意思。昆曲太雅,評彈太小,說書嘛,一張嘴再怎麼巧舌如黃,也總不如一群人吹拉彈唱的熱鬧。老婆子我想著,要不咱也在莊子里弄個戲社?」

鄭海珠正有此意。

帶隊伍,搞基建,哪能不同時重視文藝宣傳工作,後世來人,都懂。

恰見到花二樂呵呵地跑來,鄭海珠指著她笑道︰「花二那麼好看,我們鄭家莊山歌劇社的第一任當家花旦,就是她了。嗯,花二,同你哥說話的那個鄰村小姐姐,也不錯,大臉盤,上台特別醒目。」

唐婆附和︰「對嘛,婆婆來給你們這些女女圭女圭寫唱詞,莫要成天想郎想到月兒升、郎是奴家的定海針之類。你們也可以像夫人和她朋友們那樣,去談買賣、做先生、打韃子、開田莊、養戰兵,或者像老婆子我這樣,敢上衙門給苦主講理去。」

鄭海珠合掌稱贊︰「寫本子這活兒,真就是婆婆才能干得。戲要好,不光角兒要好,本子更要好。毫無閱歷之人,經商種田、玄幻奇情、武俠歷史,寫什麼本子都像兒歌,寫打官司打仗的,也都像兒戲。婆婆你說干就干吧,動筆寫起來,山歌社就掛在你的婦聯社下頭。往後,若我鄭家軍要出鎮作戰,山歌社得跟著去。那可不是美人帳下猶歌舞,而是給戰兵們打氣的,所以,婆婆也要寫一些翎子生的男子戲。」

她娘倆說得熱乎,少女花二卻先是愣怔,繼而尷尬,帶著幾分拒意,小心道︰「夫人,婆婆,俺能不能不當戲子,俺娘說,不正經的男子才去唱戲,俺若是也去,不也……」

「瞎說!」唐阿婆唬著臉道,「那都是世人的陋見。嫌唱戲的不正經,看戲看得恨不得眼珠子都粘上去的,豈非更不正經?婆婆每回去崇明縣或者太倉蘇州打官司,也免不了被那些衙役罵訟棍,我只當他們都是放屁。」

鄭海珠瞧花二扁著嘴、面露委屈,遂打圓場道︰「婆婆說得確實有道理,分明都是蒼生黎民用得著的行當,哪里就比朱紫加身的讀書人低賤了?打官司的,不是訟棍,是訟師,唱歌唱戲的,不是戲子,是演員。訟師如塾師,演員如生員,起碼在我鄭家莊開出的天地里,就得這麼叫。」

花二仍期期艾艾道︰「俺還是喜歡給你們趕車,喂騾馬。還有,還有等夫人那個好厲害的紡紗機做出來了,俺也能紡紗。」

經她這麼一提醒,鄭海珠忽然想起來,今日搭台唱戲,分明也是光棍的木匠谷山,沒來。

「花二,你看到阿山了不?」鄭海珠問道。

花二道︰「方才我趕騾車去接錢女乃女乃她們時,阿山與胡木匠在搭紡機。錢女乃女乃和氣得很,讓他們歇歇,一道來看戲,他爺倆都說不想來,急著做活計。」

胡木匠,也是鄭海珠火器坊里的匠師。

當年初創階段時的葛家父子,如今早已升到匠頭級別,手下管著幾十號人。火器坊生產合機銃、火繩槍和大小炮,不但要冶金師傅,還需要木匠皮匠,制作各種配件,已經槍架子和炮車。

鄭海珠在崇明島開始訓練第一批營兵後,讓吳邦德從松江拉來幾類主要火器,于實際演練中觀察改進需求,比如野戰炮怎麼再做得小些,重型火繩槍的杈托怎麼不影響扛著行軍的效率,炮車怎麼保證掛在馬匹後快速機動。

火器坊的鐵匠、木匠也過來了幾個。其中,胡木匠招贅了運河縴夫,會說些山東話,與遼東來的阿山投緣得很,阿山給他打下手、改良炮車,他也幫阿山琢磨著做完多錠紗車。

此刻,鄭海珠想了想,對唐阿婆和花二道︰「我去瞧瞧阿山他們。」

花二忙道︰「我趕車送夫人去。」

「不用,一里路而已,走走就到了,你听歌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