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一十一章義利雙行,王霸兼用

楊秉面不改色,開口道︰「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他拋出義利之辯,不是為了與人爭論一個結果而已。

而是他接下來要說的,其中的核心功利是不可缺的,若是這一點眾人無法接受,那麼全篇說下來,不過是鏡花水月,無根之隻罷了!

這句話乃是孔子所說,意思是孔子老人家也沒有否認利,只是在說二者有前後之說而已!

楊秉這番話依舊還是在說義以為質,義以為上,說明了功利也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而二者在利與義的選擇上,也必須需要遵從後者。

他如此說是能夠為多數人所接受的,只是說了二者也不是絕對的對立,如今儒學還未進化到以理殺人的地步。

「想必各位都听說過子貢贖人,子路受牛的典故吧!」

在這里在場除去那些勛貴,可能在文化上有些欠缺,個別人表現出疑惑不解的表情,其他眾人都是了然,並且形成了深思。

這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算得上儒家的一種典故了,子貢贖人大致就是魯國頒布了一條律法,凡是同胞不幸淪為奴隸,只要將人贖回來就可以得到獎賞。

而子貢在將人贖回來後,拒絕了魯國的獎賞。

這本該是值得稱贊的品行,可是孔子卻說︰「賜,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因為若是將此事放在道德層面上,那麼收取國家的補償金,那就是一件不義的行為,但這帶來的影響以及後果是一件好事情嗎?

子貢家中殷實,即使一些贖金也是無傷大雅,那麼其他魯國人卻不都是富有萬金,都會選擇量力而行。

子路受牛則是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楊秉舉出這個例子,只是為了左證功利與道德並不對立。

當下尚且沒有一個大儒,如同漢時的董仲舒直接斷言,成為當時公認的功利不可與道德並立。

前有林介說出了義利之說,乃是儒家第一義!

如今後有楊秉以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以證明功利與道德可並行。

不僅僅是林介目光凜然,其他許多大儒的目光都是十分嚴肅起來,相比起其他人一幅原來如此的樣子,他們更能了解楊秉的真正目的。

義利之辯,古今都是爭論不休,爭出一個所以然重要嗎?

不重要,但是儼然楊秉卻要引申功利二字,這對于他們而言就重要起來了!

他們不會認為在今日這樣的場合里,楊秉會平白的舉出如此的一個例子出來。

儒家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道德標準,只有墨家和法家看待道德評價都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

果真如他們所料的那般,楊秉在說完後拋出了一個大事情。

「在我看來,如今當義利雙行,王霸並用!」

這正是當初私下里,楊秉同趙禎所言的,王道與霸道雜糅之!

對于其他人而言乃是聞所未聞,而在趙禎看來卻是面色如常,反而只是靜靜地品嘗了下,桉桌上的糕點。

贊嘆了一句︰「味道果真不錯,宮里的口味也是時候該換一換了!」

這番話听起來有些一語雙關的含義,不過無論官家有沒有其他意思,身邊的宮人都是俯首稱是。

換的到底是眼前的糕點口味,還是如今學說的風氣呢?

隨著此言一出,守在大殿外的皂衣之人對著相國寺外大聲道︰「楊相公言,義利雙行,王霸並用!」

此言一出,那些在外圍觀的讀書人都是紛紛議論起來。

張載也是被這句話頗為震撼,坐在相國寺附近的雲錦樓之上,身邊跟著的正是他的妻子。

兩人雖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感情卻甚篤。

所以也是何處都是一起相隨著,張載雖然好談軍事,可是他自小聰慧,本就是儒學教導長大的,雖然未能進士及第,可學問也並不淺。

剛剛義利之辯,再到如今的義利雙行,王霸並用,讓他為之啞然,他覺得楊相公當真無愧于通兵事之人,這番也是環環相扣。

義利之辯不過是有意營造的煙霧,真正想要說的乃是王霸共存。

何為王道?王道就是君主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側重于表示征服思想的一個過程,引證用法多為強調德治!

在儒家的傳統理念中,所以如漢文帝那般就是一個明君,因為他正好符合一個君主的王道。

何為霸道?而霸道則是指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的政策,側重于表示壓制思想的一個過程,引證用法多為強調武力。

身邊的妻子問道︰「楊相公所言王道與霸道共存,為何會引得如此多的人議論紛紛?」

她的目光環視左右,顯然此言一出周圍的人一下子都激起了熱烈的討論了。

實則若是大宋遵守王道,那麼大宋私下干涉西夏內事,那就是一件不義之舉,也就是大宋失了大國禮儀。

所以這些都是私下暗處進行的,即使那些中樞大臣都心知肚明,可也沒有宣之于眾!

因為若是大宋堂而皇之這麼做,恐怕民間的議論不會說,甚至言官的折子也會堆滿天子桉前,不僅僅如此甚至大臣以死進諫的事情都能夠做出來。

所以古代有邊關大將打下敵國城池,朝內的文臣也有指責,和彈劾邊將的舉止來!

認為對方乃是挑起不義之戰,而在武官看來開疆拓土乃是自己本分,而且為何得到的不是功勞而是斥責和問罪?

這就是認知上的問題了,所以可想而知楊秉此言一出會引起多少人的激烈討論。

不過如今的風氣卻比起前朝開明的多,(此處前朝特指上一個皇帝),隨著新法的頒布以及大量任用的,都是一些能臣而非詞臣,民間的風氣也在變化。

當科舉以看重才能為主而非華麗的辭藻,那麼民間的讀書人為了考上科舉,自然也會有所偏向。

(這就像是作者寫小說,也要看重市場的需求一樣!)

所以說如今也只是議論而不是罵聲,這就是逐漸開明的好處。

面對妻子的詢問,張載也停下了自己的思慮,開口道︰「孟子認為,王者以德、霸者以力,而二者涇渭分明,所以如今王霸並立才會有所爭議!」

原來義利之辯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真正的乃是王霸並用。

而與外面的熱烈討論不同,此刻他此言一出自然引得有人駁斥。

「荒唐,莫非楊相公認為我大宋也要效彷那漢唐不成,莫非在你的眼中漢祖唐宗亦是聖君不成?」

一位大儒竟然氣的不顧及顏面直接起身說著,身邊的弟子驚嚇的吞咽口水,這種場合下,一言一行都是備受關注的。

看年紀也是約莫五旬,說完後也是察覺出自己言語不妥,立刻拱手行禮,而楊秉也是立刻回禮。

「不錯,在我眼里自三代以下漢祖唐宗的確乃是聖君,亦是王道與霸道兼行的典範!」

他的話音剛落,又有人站起身先是抱拳,緊接著說道︰「唐宗漢祖豈能與三代所相提並論,又何曾合乎道德,所謂的義利並行實在可笑,王霸並行也是荒謬!」

說話之人乃是石介,他出口更加犀利,可謂是劍拔弩張,雖然比起前面之人姿態不緊不慢,可是言語卻沒有任何的退讓之意,完全是針鋒相對。

二人之間並無私怨完全是學術之爭,石介初來汴京之時,便在半遮面酒樓講學,並不是為了爭高下嫉妒對方名聲,而是他只是想要告訴旁人楊秉的學說是錯的。

石介同孫復一樣,都是致力于教育的人,號稱徂徠先生。

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

可謂是真正的儒家立場十分堅定之人,重義理,不由注疏之說,提出「理」「氣」「道統」「文道」。

可以說此人也是給後來理學創立了根基,也就是後來理學的火苗。

此人性情最為剛直,他的文風和他的性格一樣沒有任何的回旋。

他說拒絕就不會有任何的委婉,也不會去顧及楊秉的身份和地位,即使他私下也是欽佩其為人,在當下還是會絲毫不顧及的直接言明。

石介的話讓有些人認同,亦是讓許多人心驚。

有些人的目光甚至看向了那紗簾後的官家,像是好奇此刻的官家會是何心情。

而石介的話並沒有引得楊秉氣憤難當,面紅耳赤的與之爭論。

而是回答了他的問題,說道︰「可能我說的並不確切!」

听到楊秉的話,有些人還以為對方服軟了,畢竟三代乃是所有讀書人眼里的明君,因為那是聖人。

而石介的臉上也沒有露出意得志滿,而是微微蹙眉。

「在我看來當義利並用,王霸兼行,唯有如此官家方才能夠立下與三代,漢祖,唐宗一樣的大業!」

楊秉竟然表現的如此狂妄,孫復也起身抱拳道︰「三代之治,乃是合乎天理,你既然如此說,那便是認為三代也是王霸兼行乎?」

「是!」

「三代之治,何時有過功利,何時又有過私心,夏、商、周三代行「義」,漢唐逐「利」,漢唐不能接「三代之統續」!」

孫復此話的意思就是,夏商周乃是行王道,可是到了漢唐之時就是行的乃是霸道。

「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後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

「三代之治,順理者也。兩漢以下,皆把持天下者也。

「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己!」

楊秉此三句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一陣嘩然,他重新詮釋了各為王道與霸道,特別是那一句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同史記中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異曲同工之妙!

外面的議論還未止息,那身著皂衣之人立刻走出去繼續大聲道︰

「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後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

「三代之治,順理者也。兩漢以下,皆把持天下者也。

「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己!」

那聲音都仿佛在回蕩著,今日注定是特殊的一天,有多少學子覺得醍醐灌頂一般,一陣木然又是一陣大笑。

像是道清了正理,掃清了陰霾一般。

在此之前許多人都是以天理來評判聖君的唯一途徑,所以孫復,石介等一眾大儒會覺得楊秉言語荒謬。

他們並沒有認為漢祖,唐宗那樣的人物乃是庸主,而是認為對方固然是一代天驕人主,成就了一番功業。

但是其內心都是被私欲所佔據,都是「假仁借義以行私」。

可是以天理綱常來評判君主本就是不妥當,若是以此為標準,那麼如今的大宋就是在行霸道。

因為當今官家同樣乃是假仁借義以行私,因為假裝同西夏一幅友好關系,可是私下里卻是一力促成內亂直至現在也不能平定的罪魁禍首!

而且如今正在秣馬厲兵,枕戈待旦的準備著對西夏,吐蕃六部動手,若是要行王道,那麼大宋又何處將屯兵于西北之地。

西夏知道大宋要動手,邊關將士也在摩拳擦掌等待機會,若是文人一口說著愛好和平,口口聲聲說著大宋乃是掀起不義之戰。

作為一個有野心有抱負的君主,豈能容忍朝上,國內有這樣的聲音存在。

只有支持楊秉將王霸兼行定為正確的,那麼其他人的說法就是小眾的,就都是極小的聲音了。

「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則豈獨免于人道之禍,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為升時發揮事業之地者,益光大而高明矣。」

孫復面色凝重回復道,他的意思是楊秉這番話太過偏激,差不多就是說你是異端邪說了,這樣會將大宋帶向深淵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