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61章 談判的膠著

可以說,Google+是那種需要全公司齊心協力、目標一致、傾盡全力開發的產品,對于這一次在社交領域的嘗試,谷歌非贏不可。

于是臉書開始覺得有壓力了。

為了應對Google+,可以說臉書拼盡了全力,這其中,還包括某些盤外手段——

2011年 5月,有記者在媒體上發文,披露臉書曾秘密聘請全球頂級的以危機管理見長的博雅公關公司,在《今日美利堅》等各類媒體上散布谷歌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負面報道。

對于博雅公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馬克來說,這個事情讓他十分尷尬,要知道,他曾經負責希拉里2008年的競選,也為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以及政策和首席公關埃利奧特出謀劃策,多年來,他們共同致力于塑造臉書在隱私保護等問題上值得信賴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幾年之後,臉書深陷泄露用戶隱私的負面報道,不能不說是某種「輪回」。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臉書也在全力備戰,準備同谷歌一決雌雄。

鑒于臉書很快要面臨的激烈競爭,扎克伯格在繼續恪守臉書使命和現有產品開發計劃之間尋求平衡,並高度專注于推出新產品。

在臉書成立的早期,為了壓制其他學校的競爭者,扎克伯格曾經在 60天內專心致志地搞研發,付出了加倍的辛勞,他稱這段日子為「單獨禁閉期」——將資源集中在關鍵項目,這樣臉書的領導團隊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優先次序的調整,或無休止的束手無策和猶豫不決。

扎克伯格的遠見和成功紀錄使得公司里的每個人都樂意遵從他,讓他養成了一定程度的家長作風,使他成為有史以來仁慈而最有效的獨斷者之一。

整個夏季和初秋,臉書公司在臉書體驗的幾處可能被打敗的關鍵領域排兵布陣,加強防御,比如推出高解析度的相冊和新的照片瀏覽器、推出了改進版的群組應用程序、在一對一的視頻聊天軟件 Skype中整合一個叫時間軸的新版本個人資料。

他們還開發新的功能,以加強攻擊性,包括第一個基于 iOS和安卓操作系統的獨立的臉書信使、第一個臉書的 iPad應用程序和關注功能,該功能可以讓你訂閱特定人物尤其是公眾人物的公共更新,而不必加他們為好友。

與此同時,谷歌在著手打造一個嚴肅的社交網絡。

像臉書一樣,谷歌將有基于用戶真實身份的個人檔桉、類似臉書動態消息的信息流Stream、類似臉書點贊的「+1」功能(與谷歌的搜索引擎集成在一起,將用戶的搜索結果個性化),外加相冊功能(集成谷歌現有的網絡相冊 Picasa和頁面創建器 Pages,從而為企業提供在類似于臉書網頁的頁面展示服務的機會)。

社交圈(Circles),它采用視覺設置的方式將朋友建群,用戶能控制誰能看見他發布的內容,另外一個是群聊工具環聊(Hangouts),可用于多達 10人的視頻會議。

2011年 6月 28日,Google+攜手一個大型產品跨進競技場,並展開了一場同樣大型的公關閃電戰,經過 12周的受邀現場試用期,谷歌+的搜索頁面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藍色箭頭,這是該公司第一次交叉促銷。

最初的媒體報道是積極的,社交圈的表現尤其突出,因為與臉書設置好友可見的內容的方法相比,社交圈有著明顯的優勢。

Google+發布後的兩周內,注冊用戶增長至 1000萬,一個月之內增長到 2500萬,10月份達到了 4000萬,到 2011年年底達到了 9000萬,但與臉書和推特的慣用做法不同的是,Google+最初沒有公布活躍用戶數。

臉書都是平靜地推出產品,但是,就像鴨子劃水,表面平靜,在水下卻會激烈地劃動雙腳一樣,謝麗爾及其業務團隊每周都密切地注視著他們能得到的任何有關Google+的數字,並努力避免大企業客戶會因為Google+的頁面創建器 Pages而分心,從而對臉書的網頁和相關的廣告失去興趣。

到 2011年年底,在臉書和谷歌之間,沒有哪一方明顯佔上風,也沒有哪一方明顯敗下陣來。

然而,2012年 2月,形勢比較明朗了。

市場分析公司康姆斯克公司發布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用戶每月花在谷歌+上的時間只有3.3分鐘,而花在臉書上的是7.5小時,Google+瞬間失勢,發展戛然而止,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潛在的前進動力。

登錄Google+並沒有成為用戶的習慣,也沒有通過其首席執行官的「牙刷測試」,即像牙刷一樣每天至少使用兩次——在Google+發布不久後的 2011年 7月的營收電話會議中,佩奇提出了這個期望。

于是Google+再也無力回天。

2012年6月,在推出Google+,獲得公司和CEO佩奇最大的支持和關注之後一年,Google+月活躍用戶數只有 1.5億。

就在同一年,臉書的活躍用戶非但沒有蒙受任何損失,其增長速度也超過了Google+,每月增加大約 2億月活躍用戶,從Google+發布時的約7億用戶,增加到 2012年年中的約 9億用戶。

因此最終的結果宣告,谷歌在社交領域的嘗試失敗了,即便是Google+仍然為用戶提供著服務,但其在谷歌公司中的重要性,已經大幅滑落,越來越成為邊緣化的產品。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拉里•佩奇再次將目光關注到移動互聯網的社交領域的時候,Meta集團就理所當然的進入了他的視線之中,可以說,在web打敗臉書的可能性已經幾乎為零,那麼在社交領域,只能夠寄希望于移動互聯網這個新風口了,那麼在谷歌看來,Meta集團,就像是曾經的臉書一般,即便是在嘗試收購被拒絕之後,他也希望能夠戰略性的加入其中,以對抗在互聯網廣告領域不斷蠶食谷歌份額的臉書公司。

並且谷歌不缺錢,他們恨不得直接拿100億美元全資收購Meta集團,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Meta集團的創始人是何洛,作為有數的超級富豪,他自己本身也不缺錢,那麼此時谷歌希望的,就能能夠得到盡可能多的Meta集團股份,從而在這家公司中獲得一定的話語權。

因此Meta集團方面同谷歌的談判,就膠著于此,他們最初喊出至少希望拿到超過30%的Meta集團股份,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何洛知道,Meta集團未來——確切的說,哪怕是一年之後的估值,也遠非現在能比的,因此在這一輪融資中,他主要的目的還是「派發船票」,而不是讓自己投到某個陣營之中。

這一次融資,他最多只會拿出10%-15%的股份用來融資,除去高盛公司和比爾蓋茨希望拿到的份額,能夠留給谷歌的,不會超過10%。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