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零四章 會盟

公孫修的兩封信一者往西,一者南下,路途遙遠到了極點,不說別的,從遼東出發的信使要一路至蜀國,就要走上五千里,這一來一回可不近,尤其是蜀道的艱難。

孫權這邊還好,在奪下青州的東來郡之後,燕國與吳國的海上交通線已基本構建完畢,彼此間來往再也不怕田豫從中阻擾了。

而這也是唯一的機會。

蜀國,成都。

蜀王宮的大殿上,後主劉禪坐在上首,其龍袍威嚴肅穆,整個人略顯肥胖,臉龐圓潤,平添幾分仁慈之感。

左側站著一名臉色陰柔的宦官,此人姓黃名皓,乃是蜀國的黃門令,日夜服侍于劉禪左右。

殿下則是尚書令蔣琬,大將軍費、鎮西大將軍姜維。

听著黃皓宣讀著來自遼東燕國的書信,殿下的三人無不提起精神靜听,唯獨劉禪一雙眼楮四處望啊望啊,有點坐不住的感覺。

在黃皓宣讀至「曹魏逆賊行不義之事,竊居中原,暴虐殘酷,惟願漢主與吳、燕共同出兵,三家分魏」時,殿下的蔣琬不由得輕咦一聲,與身邊的費對視一眼,均覺訝然。

黃皓急忙收住往下念的勢頭,目光小心翼翼地望向殿下的蔣琬,輕聲道︰「尚書覺得有何不妥之處?」

這聲音說得極是謙卑,自從諸葛亮病故,蜀漢的軍政大權就交給了蔣琬的手中,可謂是繼諸葛之後,又一位執掌蜀漢的重臣。

蔣琬捋須一笑,對劉禪道︰「陛下,這個遼東的公孫修近年來嶄露頭角,風頭一時無兩,如今這胃口是越來越大了,竟然想聯合我大漢、以及吳國,與他燕國做三面出擊之狀,把魏國給瓜分了。如此狂妄之語,當世不做第二人想。」

劉禪回過神來,忽道︰「啊!哦——不錯,不錯,蔣尚書對此事怎麼看?」

蔣琬知道陛下向來就是如此的心性,在諸葛亮的多年教誨下,養成了從諫如流的好習慣,對軍政大事無比的信任臣下,這也給了他們極大的鼓舞。劉禪甚至能說出「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話來,君臣之間的政治童話古往今來都未曾一見。

他捋須道︰「公孫修的意思其實也很明白,他是想趁著魏國內亂之際出兵,望我等注意東事,一旦天下有變,則共同出兵,瓜分魏國。他在瓜分得倒是挺敢想的,自言事成之後,只要幽、冀二州。」

劉禪道︰「蔣尚書以為如何?」

蔣琬雖是繼諸葛亮之後的蜀相,可年紀卻比諸葛亮還大,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他以年近六十的高齡主事,如今更是七十了。對把握蜀漢對天下的形勢,也是千百個小心,用兵畫策皆趨于保守。

沉吟許久,蔣琬幽幽道︰「臣以為此計過于荒謬,恐不得實施。他又如何篤信魏國一定會亂呢?」

費皺眉道︰「公孫修信中言之鑿鑿,說魏國大亂將在數月之後,讓我等秣兵歷馬,以圖北伐。這完全是他的一廂情願罷了。」

劉禪道︰「朕早有耳聞,公孫氏國運頗可,自從公孫修接任以來,對魏國的兩度用兵都險而又險的避了過去,吞高句麗、聯東吳,此人能力上有目共睹,倒不是一個妄人。」

蔣琬沒想到陛下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捋須道︰「說起來,公孫氏還是欠我大漢一個恩情,當年司馬懿伐遼,還持續增兵五萬,臣覺察有機可乘,率兵進駐漢中,準備伺機以北伐。當時魏國陷于遼東,吳國進犯合肥,曹睿擔心三面作戰,月復背受敵,不得已從遼東退兵,這才給了公孫修一線生機。」

聞听此言,劉禪笑了笑︰「那倒也是,公孫修無論怎麼說,總是受了我大漢的恩惠。只可惜遼東之戰結束得太快,若能再僵持數月,則我軍可順勢出兵魏國。」

頓了頓,又道︰「我大漢素來與燕國無邦交往來,今日燕王有此盛意,不妨與其會談。」

蔣琬心中一動,抬起頭來,說道︰「陛下是打算與其會盟了?可是燕國畢竟是魏國的屬國,與情理不和。」

這時,居于末尾的姜維忍不住道︰「臣倒有一點看法,當此之際,不應該考慮合不合情理,昔日吳國不也是魏國的屬國麼?燕王不過是權宜之計,與曹魏貌合神離,若能以三家聯手,趁魏國內亂而出兵,則可克繼大功,完成先帝的夙願,武侯的遺志。」

劉禪點了點頭,對姜維贊許地瞧了一眼︰「不錯,伯約所言甚是,不管如何,都得會面而談,方可知其輕重,此番遼東之行,就由伯約代為前往吧。」

姜維大喜,想到能為國出力,促成這一場聯合之策,不由得欣喜萬分,出列而拜道︰「謝陛下,臣定然不負使命。」

——

吳國那邊也得到了燕國的書信,孫權對此也頗為欣喜,自從襲殺關羽以來,東吳一直獨自抵抗來自曹魏的壓力,不得已才拉攏公孫淵謀求破局之策。

如今公孫修竟然提出「三家分魏」的口號,孫權不禁搖頭一笑,說道︰「彈丸小國,也言天下大義。好,朕倒要看看,他能折騰出什麼花來?元遜,由你走一遭吧。」

階下的諸葛恪渾身一震,抬起頭來,領旨道︰「是!」

公孫修的這一場準備看似快,實則耗費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才分別把蜀國的使者與吳國的使者邀請至遼東。

吳國的代表諸葛恪是老熟人了,公孫修當年就曾見過,並與他聯手對抗司馬懿,只不過中途給他禍水東引了,吳軍跟魏軍廝殺一陣,自個兒悄然月兌身。

因為此事也沒少被吳國所詬病。

想到這里,公孫修突然就理解了孫權背刺關羽的小人行徑。

出于政治目的很少談論對錯,只談論利益的瓜分,大局觀則不過是先保身家性命之後的抉擇,而非首選跟必選。

蜀國的使者名單,卻令得公孫修心中大震,因為他看到了「姜維」二字,不禁撫掌笑道︰「沒想到劉禪竟然派了姜伯約前來,當真是難得,天助我也。」

鄧艾一愣,他也听過姜維的名字,皺眉道︰「此人是降將,本是魏國人,因為蜀魏交戰,形勢所迫不得已投降了諸葛亮。此人官任征西大將軍,在蜀國群臣中,職位並未進入中樞,蜀國內部的各大派系對其多有抵觸。派了這麼一個降將來,恐怕蜀主也對此番會盟沒什麼信心。」

公孫修倒是不以為意,畢竟現在的姜維確實是在蜀漢境內算不得太高,可這並不妨礙此人的能力。

蜀漢四大輪流上台的丞相中,除諸葛亮以外,後續三位對北伐都沒什麼建樹。

蔣琬執政期間采取的策略一是制造戰船順水而下攻打魏興、上庸二郡,二是逐漸蠶食,派遣姜維多次襲擾西北涼州之地。經歷了六年收效不太顯著的對峙之後,老家伙身體也抗不住,估模著位置也快要傳給費了。

姜維作為降將出身,不被重視也是常態,公孫修卻對此人欣賞不已,解釋道︰「姜維雖是降將,卻是蜀漢的忠臣,卻是難得的人才,此人若是被蜀漢授予北伐的重任,則必是虎狼之師。」

鄧艾愕然不已。

公孫修心中好笑,暗想︰「說來姜維一生所踫到的最強勁對手,應當是屬鄧艾了。」

按照歷史上的發展鄧艾是魏將,現如今陰差陽錯地成了燕國大將軍,兩人也不知這一時代有無機會一戰。

七日後,蜀國使臣終于抵達襄平,吳國使臣走水路較近,已在襄平下榻了兩日。

燕王宮內,公孫修親自表示歡迎,于宮中迎接以姜維為首的蜀漢使臣團。

公孫修居于上座,很快便見大殿門口人影綽綽,一行十余人走了進來,為首的男子大約四十歲左右,相貌英氣勃發,正氣凜然而生威,給人不怒自威之慨。只見他走至近前,向公孫修行禮道︰「漢臣姜維參見燕王。」

公孫修在他臉上掃了幾眼,心中不由得大悅,暗想這就是姜維啊,果然不同凡響。在他心目中,整個三國能讓他敬佩又充滿魅力的,不過曹操、劉備、諸葛亮、姜維四人。前三人自不必說,早已相繼離世,唯一尚在人世,又正當年富力強的就只有姜維一人了。

公孫修見到他才有一種從《三國志》走進了《三國演義》的切換,曾有人評價三國若是沒有上述四人,跟其他歷史階段的軍閥混戰也沒什麼區別。

他微笑道︰「請起,素聞漢主命伯約前來會談,孤甚覺蓬蓽生輝。」

姜維臉上露出詫異之色,沒想到燕王如此客氣,他臉上一愕,隨即神色如常地道︰「燕王言重了,維不過是小臣而已。」

公孫修笑道︰「天水姜伯約,孤早已是如雷貫耳,如今一見,大慰平生。貴國諸葛武侯更是緣慳一面,只可惜孤不能親眼見到。」

姜維听到他提及諸葛亮,又對其贊譽有加,不由得先存了三分好感,拱手道︰「諸葛武侯若知世間有燕王如此風采之人,也必欣喜。」

兩人坐下來就是一番寒暄,姜維各方面的禮節不卑不亢,雖說蜀漢是魏蜀吳中最弱的一方,卻並不遜色。

姜維命人呈上來三十口大箱,溫聲道︰「燕王,這是從蜀中帶來的上乘蜀錦,是我們陛下專門送給燕王的禮物。」

蜀錦作為蜀漢的第一大緊俏品,可謂是天下都垂涎三尺的奢飾品,吳、魏二國的皇帝、王公、大臣都喜愛得不得了,即便是敵對勢力,雙方也爭著要蜀錦。

公孫修命人端上來一薄蜀錦,伸手一模,細滑順暢,不禁為之欣喜,感慨道︰「素聞蜀錦天下知名,孤宮中雖也有不少蜀錦,可卻是連過三手,才賣至遼東,價格已貴了不知多少。」

姜維點了點頭,解釋道︰「燕國在東,我漢在西,二國相據數千里,魏國與我等交惡,不直接購買,都是暗地里交易。燕王購置的蜀錦,應當是從成都走水路運到江州,再從江州沿三峽東下,運到東吳的江陵、夏口、建鄴等地,再由商賈賣給燕王。」

公孫修心想這一路上輾轉而來,其中的運費、商人轉手的利潤都是成倍式地往上加,自然是越賣越貴。他皺眉道︰「這蜀錦是個好東西,魏國與貴國交惡,若是想要蜀錦,當如何購買?」

姜維一五一十地道︰「魏國若想買蜀錦,要麼明面禁止,暗中交易,要麼就是在吳國購買。」

公孫修哦了一聲,「孤听聞僅成都一城,便有織工八萬人,城內大街小巷都是織布的聲音,常年庫存的蜀錦綢緞近二十萬匹,不知是否屬實?」

姜維道︰「大體是真的。」

他不禁有些艷羨,蜀漢的織錦業之繁榮,就連諸葛亮都帶頭種桑樹,死後僅留下的八百株桑樹引為美談。諸葛亮生前更是言道︰「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這正是把蜀錦作為支撐民生,供養蜀軍的第一大產業。然而蜀錦的第一大消費國跟第二大消費國,分別是魏國跟吳國。

公孫修有些不解,詢問道︰「魏國上下皆愛其蜀錦,分明魏蜀兩國為死敵,互不相融耳。為何還願意向貴國購買蜀錦,這一來二去,豈非成了資敵?」

姜維正色道︰「燕王有所不知,一來魏國積富,富人窮奢極欲,非蜀錦所不能度日,故而蜀錦買賣難以斷絕。二來蜀錦雖然大量賣給了魏國,我大漢也有些東西須從魏國購置,也不過是我大漢略佔上風而已。」

公孫修點了點頭,對他這番言論表示理解,但這可不代表蜀錦在貿易上「略佔上風」而已,若無蜀錦,蜀漢很難實現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來養活手下的數萬官吏、十萬將士。

他撫掌嘆道︰「伯約遠來不易,這番金石之言,深得我心。雖不見武侯,得見伯約,亦是幸事。」

說到這里,頓了一頓,笑道︰「吳國使者早已在襄平下榻,孤已命人前去請來,我等當好好的談下如何瓜分魏國。說起來,吳國使者與武侯也頗有淵源。」

姜維听到最後一句話,不由得抬起頭來︰「燕王所說的,莫非是諸葛瑾之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