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志通、志常二人因迎一如菩薩像回寺而來,受陳真人之命,為其尋迷龍而去。

這一來一去看似簡單,實則其中另有算計。

萬壽宮中有些人和法門寺那邊在某些事情上達成了一致,欲要藉此謀劃些什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于有了解決之道,這里下載 huanyuanapp.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志通、志常便是他們推出來的棋子。

而王景如今身為一方叢林之主,交感神佛又是「東華大神方諸青童君」這等全真嫡傳位業,自然也有資格知曉此事。

哪怕他無心參與進去,一些基礎大略山中卻是不會對他隱瞞什麼的。

實際上正如陳真人所言,如今塵俗流轉,世事變遷,真修已是越發稀少了。

哪怕王景表露出來的修為只得幽逸之境,不曾成為陸地神仙,但亦有資格參與這等宗門大計的謀劃。

整個華國的幽逸道士、加持僧人,合起來實則也不過半百之數。

在一些小法脈中,幽逸道人已然有資格作為住持,行開宣法嗣之事了。

「迷龍一說本只見載于小說家言,不曾受到佛道認可。哪怕有念力聚攏,但無靈性承載,也是沒有可能出現的。」

王景注視著志通二人離了秦省,往江寧而去,同時內心思忖。

《子不語》中有提到,「陰司賭神,號稱迷龍,其門下有賭鬼數千,皆受驅使……」

而這方天地的道機偏向心念願力之屬,有物性、靈性之分,修者入道,也是要與神佛交感,將其請入自家心台,行借假修真之事。

最後若能藉此攀緣出去,超月兌位業桎梏,便等同于出現了一尊新的神佛。

也即是這方天地修法的最後一步︰天真。

修至上真,飛舉升天者,聚則為形,散則為氣;體變合化,混沌自然;道亞三清,智周萬物。即高玄皇人之流也。

道書所言先天真聖、後天仙真,大多便是這個境界。

不過取得這等功果之人也是有五百余載未曾出現了,上一位有史可考的天真道人還是元明之際的那位通微顯化真人。

再往後,便不曾有類似人物現世。

而佛門則講求「一佛一切佛」之語,認為心、佛、眾生三者無別,不以位業桎梏為意,反認其為根本主尊。

理具、加持、顯得,不歷僧祇,修持即成,便可顯現圓滿菩提。

所謂即身成佛是也。

對他們而言,等同陸地神仙之境的顯得成佛便是最高功果,至今尚未出現過天真級數的人物。

是以這方天地種種神異,無不建立在靈性與物性之上,即便是有文字話本描述,牽引人心願力、信仰香火匯聚,也得有相應承載,方能顯化超凡。

一般而言,這等承載之物都被把持在佛道及民間法脈手中,流落在外的不是沒有,但都杳杳其蹤,難知下落。

《子不語》乃是清人袁枚所著,其人雖然文名頗盛,但畢竟不入超凡,失了承載,筆下之物又如何能化作真實?

定是有其他力量摻涉其中了。

而這股力量從何而來,便是萬壽宮中一眾幽逸道人、神仙真人所在意的。

「這迷龍背後情形如何,究竟是不是山中所想那等物事,便要看志通二人此行結果了。」

王景目光眺望東天,以他之能,哪怕志通二人遠在江寧,但一舉一動無不歷歷在目,如掌上觀紋。

左右不過兩千里罷了。

似陳真人那等陸地神仙,心念放出之後,一方洲陸瞬息之間俱可遍知。

王景雖不及此,察知一國還是不成問題的。

只是神氣相感,靈性、物性牽動之下,一些神異事物自會趨吉避凶,潛藏遁形不出,哪怕他真身不出,單以心念觀察也是一樣。境界越高,擾動越大,只能借助他人之手將其層層剝去,露出本相真形。

陳真人要志常這初入道的後輩修士代替他去尋找迷龍,也是出于相同考慮,欲行引蛇出洞之事。

當然,明面上的借口則是方外之人,已舍諸有愛,月兌落囂塵,不好再履俗世。

畢竟全真道雖一度執掌天下道門之牛耳,但終究已成過去風流,為了不引起天師府注意,他們更得隱秘行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看志通二人運數如何了。」

道人無喜無悲,不曾有插手的意願。

……

志通、志常二人出了三秦地界,一路往江寧進發。

二者雖有修為在身,但志常入道不久,還停留在與神佛交感,觀想根本主尊的階段;而志通也只是比他快了一步,雖入理具,但也未曾擺月兌血肉之軀限制。

是以二人選擇同常人一般,乘坐列車去往江寧。

望著窗外不斷向後移去的景物,志常終究年少心活,于是開口道︰

「如今科技進步,哪怕不曾與本尊交感修持,這些普通人也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也是如此,香火不純,梵音漸稀,真修越來越少見。

「說不定再過幾十上百年,整個華國連一位加持之境的同道都找不出來。」

志通聞言看了他一眼,彈指落下一點檀光,將周圍嘈雜人聲隔絕,這才開口道︰

「正法垂世,修行證悟者漸次減少,人雖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是為末法。

「但我問你,我漢家佛教之本是什麼?是與神佛交感,即身成佛嗎?」

「自然不是。」志常想也不想,下意識開口答道,「乃是自利、利他,施行六度的大乘菩薩行。」

雖然昔年教法東漸,諸多小乘宗派亦有傳入如毗曇、成實、俱舍甚至後來的律宗,但這些宗派如今早已衰落,教義被其他宗派吸收借鑒。

如今的漢傳佛教,乃是大乘為主,大小兼修。

「既是如此,又何必在意什麼神佛交感,即身成佛?」志通反問道,「你修持修的是心,還是力?修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還是‘自調自度自解月兌’?

「上求菩提,下化眾生。諸佛、菩薩以塵世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眾生,是為入廛垂手。

「你再好好想想吧。」

志通言至于此,不再去看陷入沉思的志常,而是轉頭看向窗外景物。

志常雖然在交感之術上的天資頗高,但年少歲淺,根性未定,若不時時加以敦促教誨,日後所造善惡諸業怕是難以辨清。

寺中知悉此點,故而讓志通與他結伴而行,往這滾滾紅塵中走上一遭。

「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欲要出世,先得入世。

「小師弟,寺中這番苦心,可千萬不要辜負啊。」

經天三百六十度,匝日一萬四千周。

列車飛馳,二人朝發秦省,午至江寧,其間二千余里,哪怕修行之士御風駕雲而行,也就是這個速度了。

所謂朝游北海暮蒼梧,莫過于此。

出了車站,志常問志通道︰「師兄,你我人生地不熟,接下來該怎麼找那迷龍?」

王景只是告訴他們迷龍曾在江寧一帶顯露蹤跡,可此間人口八百萬余,二人難道要一一模排過去嗎?

「這倒不難,」志通聞言便道,「你先隨我往棲霞山去,拜見此地諸位師兄。

「若得棲霞寺幫助,你我行事便可更加順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