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南疆情勢早就已經天翻地轉。
有二十萬左右的漢家大軍進入南疆作戰,一路打過來,收降當地蠻族邦國、部落無數,如楊鋒、董荼那和阿會喃等人,所聚攏蠻族兵力有數十萬之眾。
反觀孟獲一方,丟兵棄將,連老巢銀坑山都落到了漢軍的手中。
如今聚攏在桃花江的烏戈國兵強馬壯,但終不過只有三萬兵馬而已。
拿三十萬漢家大軍去磕三萬的南疆蠻軍。
他兀突骨不是項羽再世,以諸葛丞相為帥的漢軍也不是趙括、魏豹所率的紙湖兵馬。
這一戰,大漢已經穩操勝券!
故而諸葛丞相也有意考校衛弘,想要看看衛弘提出的法子,究竟是縱觀全局,還是婦人之仁?
于是諸葛丞相羽扇一揮,調撥張嶷、王平兩位將軍並兩萬精兵給衛弘節制,令衛弘率領三萬兵馬渡過桃花江,擇戰機與藤甲軍決戰。
衛弘欣然領命,一面並合張嶷、王平兩部兵馬,另一面派遣傳令卒知會趙雲、李恢兩位將軍。
趙雲和李恢沿著桃花江北岸的大寨駐扎,接到了諸葛丞相和衛弘的書信後,趙雲撫須對李恢笑道︰「德昂,看來丞相是頗為信重衛弘此後輩啊……」
李恢聞言,笑著回道︰「某對丞相這番安排並無異議,丞相有意提拔後生將領,也是顧及日後大漢北伐的大局……」
「德昂誤會了……」趙雲搖了搖頭︰「某雖不服老,但對丞相調兵遣將從無異議。再者這衛弘,近來率軍入南疆作戰,某的確是發現到了這衛弘有可用之處……」
說到這里,趙雲笑道︰「既然丞相有意重用衛弘,那某與德昂配合他交陣也無甚!」
……
……
衛弘令朱安和韓能兩人伐竹取道,在桃花江上搭建數座浮橋,供後續大軍渡河。
此乃諸葛丞相運籌帷幄之中,交付給衛弘的一場局部戰爭。
雖然和當初谷昌會戰的雙方動兵人數相差無幾,但衛弘的心態卻截然不同,反而能對單獨指揮數萬兵馬與藤甲軍交戰躍躍欲試。
畢竟,這一次有諸葛丞相為自己兜底。
還有鎮東將軍趙子龍這樣的當時 將配合自己交戰。
這還能輸?
烏戈國的藤甲軍確實有些古怪門道,但他們的漢家軍隊也不是紙湖的軍隊。
藤甲雖然堅固,卻仍舊不如漢家的鋼鐵甲胃,至于他們的刀叉,就休要和漢家的百鍛鋼刀一較鋒銳了!
藤甲雖然古怪,但大漢的百鍛鋼刀仍舊能連砍三刀破甲殺敵。
但蠻兵的刀叉卻幾乎不能穿透漢軍的鋼甲。
這終究是一場文明不對等的戰爭!
漢軍渡過桃花江的幾座渡橋都建在了隱蔽處,還選擇了幾支疑兵明面上乘坐竹筏強渡桃花江,吸引藤甲軍前來阻擊。
半天後,衛弘所節制的三萬漢軍就悄然渡過了桃花江,沿著河流緩緩想蠻軍營寨殺了過去。
小股蠻軍看到了聲勢浩大的漢軍突然出現在了桃花江南岸,也不敢冒然湊近,只能遠遠監視著動靜,然後派人回去通知蠻王孟獲和烏戈國主兀突骨。
衛弘所率漢軍選擇了桃花江南岸的一處開闊地帶,河流平緩,適合搭建浮橋接應後續漢軍的到來。
「全軍,列陣,迎敵!」
在衛弘的安排下,三萬漢軍徐徐展開迎擊蠻軍的陣型。
衛弘令張嶷領本部一萬精兵為左翼,令王平領本部一萬精兵為右翼,句扶和夜郎柯協同率領本部一萬精兵作為中陣。
沿著河岸迎敵,頗有當年韓信選擇背水一戰的地勢。
但情況卻截然不同,此地三面環水,東、北、西三面環水,中間是一處近十里的開闊地帶。
漢軍駐扎在這里迎敵,只有兩個戰略目的。
第一是疲憊和拖延烏戈國的藤甲軍,第二則是為後續的漢軍縱火隊贏得登岸時間。
……
……
听聞大批漢軍突然出現在桃花江南岸,孟獲和兀突骨大驚,立刻派人吹響號角,號召兵馬聚集。
兀突骨親自率軍在前,孟獲率領本部兵馬在後,向南岸漢軍陣型大進殺敵。
不多時兀突骨便自領前軍抵達桃花江畔,遠遠地就瞧見了漢軍嚴陣以待,數萬兵甲如山如潮,一股肅殺之氣自漢軍兵陣彌散開來,令兀突骨心中一涼。
兀突骨騎象當先,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有光芒。
兀突骨注意到了漢軍正在桃花江上搭建浮橋,心中頓時一緊,明知絕不能讓漢軍搭建好浮橋,否則兵力佔優的漢軍渡過桃花江後,必定是心月復大患!
兀突骨一聲令下,身後的諸多蠻兵嗷嗷直叫,舉著手中的刀叉向著漢軍兵陣發起了 烈的沖擊。
「殺啊!」
「殺光這些該死的漢人!」
……
看著自遠處趕來的藤甲軍,漢軍如同一道鐵幕一般,大盾強立,戈戟斜刺,不動如山!
「戰!」
隨著衛弘一聲令下,將旗搖動,整個漢軍陣型當中便響起了齊刷刷的號戰之聲。
待烏戈國藤甲軍殺到近處十數丈開外,漢軍瞬間暴動,高舉起百鍛鋼刀,迎戰藤甲軍。
雙方激戰成一團,衛弘站在後方的瞭望台上,看著兩軍交戰的前線。
那兀突骨的象軍著實厲害,在數萬人當中格外令人矚目。
好在漢軍趕制了克制象軍的火竹,是一棵沒有削去枝丫的原生長竹子,其上裝有易燃等物,點燃之後就能利用大象懼火的天性,克制蠻軍的象軍。
但看著這支龐然大物的象軍,衛弘也不免試想,日後針對逆魏騎兵的戰爭中,這象軍定然能發揮重要作用。
漢軍行陣井然有序,且迎擊漢軍的陣面鋪展地足夠寬闊,左中右三軍齊攻蠻軍,且是以逸待勞,兩軍混戰中,漢軍悄然之中佔據上風。
衛弘轉身一瞧,桃花江上的浮橋已經搭建完成,北岸集結了大量的漢軍兵力,他們搖曳著漢家旌旗,在河岸邊嚴陣以待。
衛弘撤回目光,看著交戰的戰場上,終于對守護在身邊的朱安、韓能兩人吩咐道︰「朱安列長盾陣在前,韓能引火箭營在後,布局完畢後,就鳴金收兵。」
「末將領命!」
兩人應聲之後,各自按照衛弘的吩咐去安排。
不多時,漢軍鳴金收兵,迎擊蠻軍的左中右三軍按照軍令撤入朱安的長盾陣後。
兀突骨見到這種狀況,覺得漢軍即便現在已經在桃花江上搭建好浮橋,也定然滿足不了數萬人同時撤退的需求。
所以兀突骨覺得倒不如趁著漢軍撤退盡早殺過去,令漢軍將士爭相搶渡,自相踐踏。
卻不想,兀突骨親自領軍在前,就遭遇到了漢軍的箭雨。
這可不是普通的箭雨,而是箭頭綁著火油布,漢軍射出的乃是火箭!
韓能已經翻身上馬,身後有數百名騎卒,手中並無武器,他們手中帶著的都是火竹,一旦點燃後,就像是手持一把長達數丈的火把。
韓能身先士卒,親自手持火把,率領騎兵沖擊藤甲軍。
後陣之中,門下督馬忠帶著數十輛黑油櫃車自北岸渡過桃花江,抵達南岸,配合先頭進發的火箭營沖入藤甲軍陣營當中。
兀突骨令兵開路而進,忽見前面大小車輛,裝載干柴,盡皆火起。
見到這一幕的兀突骨十分驚慌,連忙大喊著準備退兵,只聞後軍回報,出現了大量的漢軍堵住了退路。
兩頭受氣,漢軍推著裝滿薪柴的推車,一齊燒著闖入了藤甲軍當中。
忽然之間,滿谷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立即快速地燒著了。
兀突骨心中大驚,胯下的大象立即陷入了癲狂之中,將兀突骨掀翻在地。
甚至在亂軍之中,兀突骨的大腿還被大象腳狠狠地踩了一下,立即不得動彈。
一名不長眼的蠻兵被點燃了藤甲之中,還慌不擇路地踫撞到了兀突骨的身邊,他身上的藤甲也立刻被點燃了。
「該死!」
兀突骨大罵一聲,左右看了看,忍著身上的灼燒劇痛,終于是用盡力氣向著桃花江水爬過去。
見到蠻軍當中火起難以遏制,趙雲和李恢兩人後續的兵馬已經渡過浮橋,來到了衛弘所在的南岸。
看到了跳入桃花江水的烏戈國藤甲軍,趙雲當著衛弘的面,對李恢笑道︰「德昂將軍啊,看來某等是來遲了,對付心頭大患的藤甲軍,看來有寧遠將軍一人足矣,真是後生可畏啊……」
李恢卻笑道︰「子龍將軍不也說過了嗎,丞相用兵鬼神莫測,能夠用寧遠將軍出戰藤甲軍,自然早有勝算的。」
在一旁的衛弘連忙揖拜道︰「兩位將軍謬贊了,前方還有孟獲殘軍,被末將派遣一支小股部隊阻擊,還需兩位將軍出馬擒拿此賊。」
趙雲對衛弘的這番態度頗為受用︰「丞相已經親至桃花江南岸,收降藤甲軍已不足為慮,你就隨我們一起去圍捕孟獲殘軍吧。」
……
……
另一邊,孟獲在寨中,正望蠻兵回報。
忽然有千余人笑拜于寨前,言說︰「烏戈國藤甲軍正在桃花江南岸與漢軍激戰,特請大王前去接應。我等皆是本洞之人,不得已而降漢,今知大王前到,特來助戰。」
孟獲大喜,即引宗黨並所聚番人,連夜上馬,就令蠻兵引路。
方到桃花江南岸不遠處,只見火光甚起,空氣中彌散著藤甲被燒湖的惡臭之氣。
孟獲心中不妙,不知該進該退時,突然異變突起。
左邊趙雲,右邊李恢,兩路漢軍殺出,阻擋孟獲前去接應兀突骨的藤甲軍。
孟獲剛想召集周圍的殘兵,一聲喊起,蠻兵中大半皆是漢軍,將蠻王宗黨並聚集的番人,盡皆擒了。
孟獲匹馬殺出重圍,四下看了看,終于找到了一條看上去人跡罕至的小路準備逃走。
正在孟獲瘋狂逃命之間,見山凹里一簇人馬,擁出一輛小車。
車中端坐一人,綸巾羽扇,身衣道袍,乃是大漢諸葛丞相。
諸葛丞相大喝道︰「反賊孟獲!今番如何?」
孟獲不敢與漢軍交戰,生怕自己離不開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于是急回馬準備逃走。
旁邊閃過一將,攔住去路,乃是衛弘。
孟獲大驚︰「又是你這個小子!」
孟獲措手不及,被衛弘生擒活捉了。
此時張翼已引一軍趕到蠻寨中,將祝融夫人並一應老小皆活捉而來。
諸葛丞相歸到寨中,升帳而坐,對眾將道︰「此番有賴于寧遠將軍謀劃,能全縛藤甲軍,實乃大功一件!」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饒是諸葛丞相也不願意輕易妄動殺機,這數萬藤甲兵只損傷了其中小半,大都跳入了桃花江中保全了下來,被早就等在岸邊的漢軍生俘了。
諸葛丞相令左右親卒押過孟獲來,準備問責。
如今漢軍進入南疆征戰兩千余里,一直打到了烏戈國附近,後勤供給線實在是太漫長了,難以支持漢軍繼續追打下去了。
孟獲先是在漢卒的押解下,跪在營帳中,大概是有諸葛丞相的吩咐,沒有漢卒為難孟獲,還解去了他身上的麻繩,給他準備後豐厚的飯食。
隨後,諸葛丞相又將祝融夫人和孟優、帶來洞主以及一切宗黨送了過來,與孟獲相聚。
孟獲心中驚喜不已,與妻子弟弟們把酒言談,卻不想一人走了過來,出乎了孟獲的意料。
來者正是衛弘,孟獲瞧見了這道人影,咬牙切齒,實在恨從心中來,不願和衛弘搭話。
衛弘看了一眼孟獲道︰「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公今可速去。」
孟獲垂淚言道︰「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某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
于是孟獲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跪于帳下,肉袒謝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諸葛丞相自帳外進來,听見了這些話,對孟獲十分感動地問道︰「公今服乎?」
孟獲看了看身邊安然無恙的親友,目光一一祝融夫人、孟優、帶來洞主等人,孟獲撤回目光後,對諸葛丞相重重地點點頭,泣謝道︰「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