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屢受辱于漢軍將士,立誓一定要報仇,爾等有何高見?」
祖廟之中,眾多孟氏的族老听見族長孟獲這番問話,或是沉眉深思,或是竊竊私語……卻沒有一個人回答孟獲的問題。
半晌後,一名年過耄耋的孟氏老祖拄著拐杖緩緩站了起來,對著孟獲問道︰「族長,听聞你幾次三番落入漢軍的手中,都被大漢的諸葛丞相放了回來,此事真否?」
孟獲面色一滯,眼前這老人是孟氏一族年紀最大的長輩,不過為人迂腐,堅持孟氏一族不要與中原王朝作對。
孟氏一族能在南疆站住腳跟,做一個土霸王已經來之不易了。
孟獲只當是這老祖宗是年紀大了,被年輕時候的風浪嚇昏了頭,之前還勸諫自己的父親將孟氏族長的權位交給自己那位迂腐軟弱的大哥孟節。
好在父親沒有昏頭,看重自己的能力與心志,讓他繼承了孟氏的族長之位。
孟獲一拍自己的座位石板,對著這老者怒氣沖沖的地說道︰「此乃諸葛老匹夫糟踐某,羞辱某,幾次三番用著下三濫的詭計給某下套,諸葛老匹夫簡直不當人!此仇不報,某誓不為人!」
看著孟獲這般渾不吝的模樣,老者無奈地嘆了一口氣,搖著頭退回到了原先的席位當中。
眾人沉默當中,坐在家廟入門處不起眼位置的一人應道︰「某舉薦一人,可助大王破諸葛亮。」
眾人循著聲音望過去,發現應孟獲問話的人乃是孟獲妻子的弟弟,現為八番部長,名稱帶來洞主,掌控銀坑山東南數百里的領地。
有人響應自己的號召,孟獲自然大喜,急問帶來洞主要舉薦什麼人協助他破敵漢軍。
帶來洞主回道︰「銀坑山西南有八納洞,洞主木鹿大王,深通法術。出則騎象,能呼風喚雨,常有虎豹豺狼、毒蛇惡蠍跟隨。手下更有三萬神兵,甚是英勇。大王可修書具禮,某親往求之。此人若允,何懼漢軍哉!」
孟獲聞言甚是喜悅,他經營的方向主要是銀坑山以北,在南境的經營悉數交給了妻子祝融夫人的家族。
祝融夫人英姿颯爽,八番部長實力雄厚,正是有了八番部落的支持,南疆諸邦才願意奉孟獲為蠻王。
南境諸蠻邦的聯合一般是帶來洞主負責,于是孟獲令國舅攜帶自己親手所寫的國書而去。
另一方面,孟獲令雍攜帶孟氏僅剩的大軍,還請朵思大王移兵馬一同把守三江城,作為拱衛銀坑山的前面屏障。
……
……
三月下旬,諸葛丞相率領漢家大軍直至三江城。
諸葛丞相在漢軍搭建的瞭望塔上,遙望見面前這座南疆重城三面傍江,有寬闊幾十丈的江面作為拱衛三江城的護城河。
只有一面接壤旱地。
于是諸葛丞相下令,讓趙雲與李恢攜帶本部人馬,走旱路協同攻打三江城。
漢軍到城下時,城上弓弩齊發,如蝗似雨。
原來南疆洞中之人,漁獵采集多習弓弩,一弩齊發十失,箭頭上皆用毒藥。
漢軍之中,但有中箭者,皮肉皆爛,見五髒而死。
鎮守三江城的主將乃是新近被孟獲封為兵馬大元帥的雍,此人乃是武將世家出身,不失為一名悍將,率領重兵駐守三江城,憑險而守,大體上沒有錯漏之處。
而且還有朵思大王的援兵協同駐守,三江城簡直是固若金湯,極難攻取。
趙雲、李恢不能取勝,只能回見諸葛丞相,將漢家攻城大軍受阻于毒藥箭失之事悉數說了出來。
旋即諸葛丞相自乘小車,到軍前看了虛實,回到寨中,令軍退數里下寨。
守在三江城上的蠻兵望見漢軍遠退,皆譏笑漢軍膽怯,乃是無能之輩。
諸葛丞相領大軍退後安營扎寨後,即閉寨不出。
一連五日,並無號令。
這一日,黃昏左側,忽起微風。
穩坐營帳中的諸葛丞相見風起,一直正襟危坐的神色稍稍放松了一些,隨機對營帳中的諸位將領傳令道︰「每軍要人手一個麻袋,限一更時分應點。無者立斬。」
諸將皆不知其意,眾軍依令預備。
好在麻袋這種東西漢軍如今準備的夠多,尤其是張毣負責的伙頭營,運送糧草用的都是麻袋。
畢竟麻這種作物,在南中諸郡隨處可見。
初更時分,諸葛丞相又傳令道︰「每軍麻袋一幅,包土一包,無者立斬。」
眾軍亦不知其意,只得依令預備。諸葛丞相又傳令道︰「諸軍包土,俱在三江城下交割。先到者有賞。」
眾軍聞令,皆包淨土,飛奔城下。
諸葛丞相令積土為蹬道,先上城者為頭功。
于是漢軍十余萬,並降兵萬余,將所包之土,一齊棄于城下。
一霎時,積土成山,接連城上。
一聲暗號,漢軍皆上城。
蠻兵急放弩時,卻不想大半早被執下,雍見到漢軍動作如此迅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于是便腳底一抹油,選擇了直接棄城而走。
臨走的時候,雍覺得必須得找人阻擋住漢軍繼續進攻,便派人去誆騙朵思大王,令其攜帶本部人馬協助自己與漢軍進行巷戰,並告知了他蠻王孟獲的大軍正在支援的路途中。
雍這番神之操作的結果,自然是朵思大王死于亂軍之中,換去了自己逃之夭夭的生機。
漢軍進了三江城後,諸部分路剿殺,城內的蠻兵早就听聞了漢軍優待俘虜的政策,沒做多少抵抗,見到漢軍的旌旗之後,就紛紛匍匐在地上,繳械投降了。
如此一來,諸葛丞相取了三江城,所得珍寶,皆賞三軍。
一些對孟獲仍舊抱有僥幸心的敗殘蠻兵逃回銀坑山後,對見孟獲說︰「雍大元帥不知所蹤,朵思大王身死,我們失了三江城。」
聞言,孟獲大驚!
三江城乃是天險之城,更是他孟氏領地的經濟中心,怎麼還沒在漢軍陣前堅守十日就丟了?!
正在孟獲思慮之間,前軍斥候來報漢軍已渡江,正在銀坑山前不遠處下寨。
站在銀坑山就能看見漢軍的營寨旌旗,這就是意味著漢軍隨時都能直接打過來,孟獲甚是慌張。
正在孟獲驚慌失措的時候,忽然屏風後有一道人影大笑而出道︰「既為男子,何無智也?我雖是一婦人,願與你出戰。」
孟獲循聲望去,是自己的親自祝融夫人也。
祝融夫人世居南蠻,乃祝融氏之後,雖然妻弟乃是八番部長,但孟獲卻知道八番部落的真正主人就是自己的妻子。
因為她善使飛刀,百發百中,一身火紅的戰甲乃是南疆最美的風景線。
有夫人親自出手,孟獲立刻起身稱謝。
祝融夫人翻身上馬,旋即一聲令下,引來八番部落宗黨 將數百員、生力洞兵五萬,出銀坑宮闕,來與漢軍對敵。
祝融夫人方才轉過洞口,就被一彪漢軍攔住,為首漢將,乃是張嶷。
蠻兵見到有漢軍擋在面前,卻早兩路擺開,準備迎擊漢軍。
祝融夫人背插五口飛刀,手挺丈八長標,坐下卷毛赤兔馬。
饒是來自中原的張嶷見之,暗暗稱奇南疆中果然是巾幗不讓須眉,這祝融夫人乃是少見的美色尤物。
眼見二人驟馬交鋒,戰不數合,夫人撥馬便走。
張嶷只當是這女子怯了自己的威 ,連忙追趕了過去,卻不料空中一把飛刀落下。
張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翻身落馬。
四周的蠻兵一聲高喊,將張嶷綁了過去。
不遠處另外一座犄角之勢相守的漢將馬忠听得張嶷遭了蠻軍的暗算,急出救時,張嶷早被蠻兵捆住。
馬忠又望見祝融夫人挺標勒馬而立,馬忠忿怒向前去戰,卻不想祝融夫人忒的狡猾,坐下馬絆倒,亦被擒了。
祝融夫人拍了拍手,將手中長槍扔給了左右的蠻兵,讓他們押解入洞中來見孟獲。
孟獲听聞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得手舞足蹈,旋即下令設席慶賀,為自己有眼光娶到這樣的老婆而洋洋得意。
不多時,祝融夫人轉身回來,見孟獲準備下如此陣仗,便叱刀斧手推出張嶷、馬忠要斬,算是為蠻軍助威。
不想孟獲卻主動阻止道︰「諸葛亮放某五次,今番若殺彼將,是不義也。且囚在洞中,待擒住諸葛亮,再殺之未遲。」
情人眼里出西施,祝融夫人雖然獨當一面,卻極其給孟獲留面子,並且認為孟獲能有如此做派,不失為英雄也,于是入席和眾人一同笑飲作樂。
……
……
另一頭,張嶷和馬忠所率漢軍殘兵來見諸葛丞相,將馬忠和張嶷失落蠻軍之手的消息告知了諸葛丞相。
諸葛丞相即喚趙雲、李恢,衛弘三人受計,各自領軍前去。
次日,蠻兵報入洞中,說趙雲領軍前來搦戰。
祝融夫人絲毫不畏怯趙雲渾身是膽的名聲,立即上馬出迎。
二人戰不數合,雲撥馬便走。
作為此中老手的祝融夫人豈會輕易落入圈套,看了看遠處的山崗,林木紋絲不動,恐有埋伏,勒兵而回。
不多時,李恢又引軍來搦戰,夫人縱馬相迎。
正交鋒緊急,李恢詐敗而逃,夫人只不趕。
次日,趙雲又引軍來搦戰,夫人領洞兵出迎。
二人戰不數合,趙雲詐敗而走,夫人按標不趕。
欲收兵回洞時,李恢引軍齊聲辱罵,夫人急挺標來取李恢。
李恢見祝融夫人殺來,撥馬便走。
夫人忿怒趕來,李恢驟馬奔入山僻小路。
忽然背後一聲響亮,李恢回頭視之,夫人仰鞍落馬,。
原來是衛弘受諸葛丞相之命,埋伏在此,用絆馬索絆倒。
于是漢軍將祝融夫人擒縛住,五花大綁後,解投大寨而來。
孟獲听聞這消息,連忙差遣蠻將洞兵皆來救,不想漢軍早就列陣以待,蠻軍被趙雲一陣殺散,便不得寸進。
諸葛丞相端坐于帳上,衛弘押解祝融夫人到,諸葛丞相急令武士去其束縛的繩索,請在別帳賜酒壓驚,遣使往告孟獲,欲送夫人換張嶷、馬忠二將。
天大地大,老婆最大!孟獲立即應允漢軍的請求,即放出張嶷、馬忠,還了諸葛丞相。
孟獲現在對漢軍還是頗為信任的,覺得自己先放人,想那諸葛老匹夫也不會戲耍于他。
果然如他所料,諸葛丞相遂派人遣送夫人回了銀坑山蠻軍大營。
孟獲接入祝融夫人,又喜又惱。
喜的是夫人回來了,惱的卻是漢軍再次佔據上風。
正在孟獲憂愁間,忽報八納洞主領著友邦兵馬到來。
孟獲大喜,認為是妻弟帶來洞主帶來了援軍,于是親自出洞迎接。
見到帶來洞主的身後,有一道壯碩人影頓時吸引了他的目光。
見其人騎著白象,身穿金珠纓絡,腰懸兩口大刀,領著一班喂養虎豹豺狼之士,簇擁而入。
此人正是木鹿大王!
孟獲頓時大喜,上前先作拜後哀告,將漢軍進征南疆的事情添油加醋對木鹿大王都說了。
木鹿大王為人甚是豪邁,認為孟獲名望高,為南疆諸邦鎮守北境,阻止漢軍侵犯,乃是壯義之舉,于是木鹿大王答應率領本部兵馬給孟獲報仇。
孟獲聞言大喜,設宴相待。
次日,木鹿大王引本洞兵帶 獸出洞,進擊漢軍。
趙雲、李恢听知蠻兵出,遂將軍馬布成陣勢。
二將並轡立于陣前視之,只見蠻兵旗幟器械皆別。
他們人多不穿衣甲,盡果身赤體,面目丑陋,身帶四把尖刀,軍中不鳴鼓角,但篩金為號。
最前面的木鹿大王腰掛兩把寶刀,手執蒂鐘,身騎白象,從大旗中而出。
趙雲見了這等陣仗,覺得十分驚奇,對李恢說道︰「某等上陣一生,未嘗見如此人物。」二
人正沉吟之際,只見木鹿大王口中不知念什麼咒語,手搖蒂鐘。
忽然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如同驟雨而至,令漢軍士卒睜不開眼楮來。
一聲畫角響,虎豹豺狼,毒蛇 獸,乘風而出,張牙舞爪,沖將過來。
這支蠻軍的戰法太過詭異,哪怕是身經百戰、見多識廣的趙雲都從未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