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弘作為大漢征南軍的先鋒主將,此番歸屬鎮東將軍趙雲的麾下。
魏吳之戰,被一場海上刮起的狂風提前中斷,听聞長江北岸的曹魏軍隊損傷沉重,東吳水軍自然不會放棄這個痛打落水狗的好機會。
大漢征南軍集結在僰道,進行最後的演練,即將奔赴南疆作戰。
由相府主簿胡濟主持兵陣演練,胡濟作為「諸葛亮四友」之一,能文能武,掌管著丞相諸葛亮新建的三萬新軍。
此番南征,雖由鎮東將軍趙子龍親自出任主將,但主持征南大軍兵馬調度事宜的,乃是胡濟。
這支三萬人的新軍,乃是諸葛丞相在先帝夷陵戰敗的時候,就招募訓練出來的新軍,戰斗力有待檢驗,但在軍容紀律上面,肉眼可見的無可挑剔。
直刺蒼穹的戈矛長林,火紅色的鮮艷戰甲……列成方隊的這支新軍如同山岳屹立在僰道軍營的校場之上。
隨著戰鼓聲響起,點將台上舉著八色旗的棋手在胡濟的調度下,從容不迫地變換陣列。
「全軍,列陣!」
一聲千萬人的咆孝聲似乎從雲端天際貫徹而來,隨著數以萬計的漢卒跑動,整個大地都震顫了起來。
衛弘侍立在諸葛丞相的身側,如龍從雲的鎮東將軍趙雲站在點將台的前列,一雙虎目掃視著校場上斗志昂揚的新軍,披身的大氅在料峭的江風中獵獵作響。
不消半炷香的時間,三萬新軍列陣完畢,這是一副完整的八卦圖,暗合天文地理,陣中有無數漢家旌旗飄揚飛舞,騎著戰馬的騎卒有序的穿插在人牆甬道上。
整個八卦兵陣都在告訴運動著,騎卒步兵並行,竟沒有一處錯漏,發現沖撞踩踏的事故。
衛弘看著這氣勢洶涌的兵陣,心中的熱血也不禁沸騰燒了起來……
不過三萬新軍,在這八卦兵陣的觀感下,竟有十萬之眾列陣在前,令人心潮澎湃!
整個八卦兵陣運行了半個時辰,旋即逐漸收縮,等候在校場兩方的其他部隊也向校場靠攏。
見到麾下的五萬正軍聚集完畢,領軍主將趙雲這才收回目光,轉過挺拔的身姿,走到了諸葛丞相的面前,抱拳問道︰「丞相,大軍已集結完畢!」
坐在帥位上的諸葛亮揮了揮羽扇,對趙雲吩咐道︰「大軍便由子龍將軍率領奔赴益州郡,與庲降都督李恢部會和!」
「喏!」趙雲的聲音沉靜無比,領了將命之後,帶著一眾前軍戰將離去。
旋即諸葛亮喚來蔣琬和馬謖到身前,令他二人率領後軍人馬隨後出動。
衛弘則是被安排到了諸葛丞相的隨行車駕行伍中,一來諸葛亮有意考校衛弘這幾日惡補的兵陣之學,二來也是想從衛弘這里了解南中諸郡乃至南疆蠻族的一些新近消息。
漢家大軍陸續出了石門關。
與當初輾轉迂回的舊五尺道不同,這條新五尺道穿越崇山峻嶺,是諸葛喬從張毣處借來的「轟天雷」金瓜炸山開路的。
尤其是羊官水、涂水經千萬年沖積出來的河谷地帶,遠比舊五尺道更為平坦通達。
諸葛亮原本是打算騎馬行進的,畢竟南中曲折蜿蜒的山路他也早有耳聞。
按照他準備的進軍路線,應該是出僰道後逆江而上,走安上水路,穿越越嶲郡抵達益州郡。
但此番大漢南征,最受不得後方動亂。
為此諸葛亮默認了越嶲夷王自立的行徑,就是為了安撫越嶲諸部。
既然如此,就不要節外生枝,大軍穿越越嶲郡內,引起越嶲諸部的不安與異心了。
在這條新的五尺道行進了半個時辰,發現道路平坦直達後,諸葛丞相覺得十分意外,想了想之後還是樂得其見,選擇了乘坐馬車行進。
「這些就是你在南中新建的里邑吧?」
諸葛亮的目光掃過道路旁新建的屋宅田舍,最高大的館舍上面還高懸著鮮艷的漢家旌旗,當地的百姓們更是夾道歡迎,準備好了大量的吃食湯水供應漢家軍隊。
衛弘點了點頭︰「正是,這些都是漢軍招募的入籍軍戶,戶主是在冊的軍中青壯,必要的時候全家上陣為漢軍運送糧草輜重。」
諸葛亮點了點頭,難怪覺得這些里邑之民與其他百姓有些不同,絲毫不畏懼軍隊的穿行。
要知道當逢亂世,兵就是匪,匪即為兵。
諸葛亮治軍極嚴,嚴令行進軍隊不得擾民,但路過的三個里邑,都對漢軍的到來歡迎之至,看來漢家官府在此地治理頗得民心。
日暮時分,諸葛亮抵達了朱提城周圍,諸葛喬親自來迎。
諸葛亮掃了一眼身影略顯消瘦的諸葛喬,心中也是不由得一軟,自諸葛喬入他門嗣以來,從未因為他而佔過半分名利,反而還被自己指派到最艱苦的南中磨礪。
「下吏諸葛喬,見過丞相。」官場公事當中,諸葛喬只是大漢朝廷的小小官吏,而並非是丞相諸葛亮的嗣子。
諸葛亮點了點頭說道︰「這段時間以來,吾听聞你在朱提的辛勞,如今更是親眼所見,嗯……行事確有章法,你在這里做的很不錯。」
諸葛喬已經紅了眼楮,他本是東吳都城里的一名貴公子,千里迢迢地趕到蜀地過繼給了叔父諸葛丞相,卻被打發來了這蠻荒之地走這一遭,勞累困頓之時難免怨天尤人。
但如今親耳听到了父親的夸贊後,那些小情緒瞬間蕩然無存,只覺得自己這麼長時間的辛苦是值得的。
「丞相謬贊了。」諸葛喬謙遜的揖拜後,便抬手引路︰「丞相的隨行車馬安排在了大竹里邑休整,營帳已經扎好。」
內陸行軍,既然當地官府已經將一應事宜準備妥當,諸葛亮便听從他們的安排。
當夜幕慢慢降臨,大竹里邑的一眾鄉吏听聞大漢丞相諸葛亮駐扎在他們周邊的營寨中,倍感榮幸之際,他們也帶著當地的特產拜見諸葛丞相。
諸葛亮較為重視鄉賢野老的意見,便欣然答應了他們的請見,並撤去桉幾,與他們坐在地上親切交談。
奚免作為曾經的縣府小吏,也曾接待過一些過往的太守、郡尉將軍等,但似諸葛亮這樣的一國宰相,還是第一次面見,誠惶誠恐的模樣令人忍俊不禁。
好在有程祁、賈全這些蜀地來的小吏,對諸葛亮詢問今歲收成、里邑趣事等方面,對答如流,才讓奚免有空一直在擦額頭上的虛汗。
听聞大竹里邑這里還推廣了漢文教學,采用了一些新穎的啟蒙讀物,諸葛亮來了興致,讓人拿過教材去看了看。
一共只有三本書冊,《百家姓》、《千字文》和《數學》。
諸葛亮最先掃了一眼《數學》,他知道這是趙爽耗費心力編纂出來的一部數科奠基,引入了衛弘提出的新式數學符號,將原先晦澀難懂的《九章算術》和《周髀算經》注釋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諸葛亮也曾見到《數學》,頗為贊嘆,一旦接受了《數學》里設定的新式符號,難如隔山的數科運算就變得簡單起來。
諸葛亮放下了《數學》,又拿起《百家姓》看了幾眼,頗為滿意。
其上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不過讀起來朗朗上口,作為一本啟蒙讀物綽綽有余。
諸葛亮最後拿起那本《千字文》,翻開看了一眼後,頓時驚為天人,抬起頭來看著程祁問道︰「這《千字文》乃是何人所作,此人之才堪稱是南州冠冕,若能為漢室所用,善莫大焉!」
程祁回道︰「此人正是隨丞相同行而來的寧遠將軍衛弘,難道丞相不知?」
「衛弘?」
程祁的這番話倒是讓諸葛亮想起來了,衛弘可是連杜威、來敏這些文壇大家都爭相搶入收入門內,素來以才情著稱于益州名流之中。
只是近來這段時間,衛弘戰功卓著,率領兵馬轉戰南中諸郡,接連傳回捷報,以至于讓諸葛亮都快要忘記了此子的才情。
諸葛亮沉下目光,翻閱著手中的《千字文》,字數不多,寥寥千字而已,諸葛亮一目十行之下,不消片刻就已經看完了。
《千字文》在內容上熔各種知識于一爐,並通篇貫穿以統一的思想,脈絡清晰,語言洗練。
其中引經據典,博古通今的行文內容,更是令諸葛亮嘆為觀止,如此包羅萬象的學識簡直令人贊服不已。
諸葛亮合攏住手中的《千字文》,將其緩緩放到了面前的桉幾上。
今日先是看到了衛弘一手創建的里邑之制,見識到了衛弘地方政務的本事。
衛弘的文學才情自不必多說,唯一一點短處大概就是治軍了。
衛弘能率領數千兵馬轉戰千里,力挫南中諸郡的叛軍,所立的功績乃是近些年來漢軍少有的重要軍功。
但在諸葛亮看來,衛弘如今只堪堪是一位將才,而並非是獨當一面的帥才。
見到諸葛亮神思遠游,面露疲憊之色,程祁等人識趣的告退。
燭火忽然熄滅,周圍陷入一陣昏暗當中,照顧諸葛丞相住行的童子連忙過來重新點燃燈火。
待周圍再次亮堂起來的時候,諸葛亮在心中已經是有了決斷,搖起羽扇對身前吩咐道︰「去將寧遠將軍衛弘叫來。」
片刻之後,與諸葛喬一同安排丞相親軍的衛弘,就到了丞相諸葛亮的面前。
「不知丞相喚末將前來,所為何事?」
諸葛亮只是問道︰「先鋒軍現在何處?」
「分兵在滇池、味縣兩地駐扎。」衛弘說完之後,擔心遺漏了什麼,連忙補充道︰「先鋒軍除了在臨邛招募的五千兵馬以外,另在南中招募了兩部無當飛軍,約莫在一萬人左右。」
諸葛亮點點頭應道︰「此事吾早已在你的官文申報中听說了,待子龍將軍與李恢合兵一處,先鋒軍編入吾麾下,听令行事。」
衛弘抱拳應道︰「末將領命!」
諸葛亮提醒道︰「平定南疆蠻族的前期,有子龍、李恢兩位將軍,但中後期的大戰須你們這些後輩將領們肩扛起來主攻的責任。」
衛弘回道︰「按照如今的行軍速度,至多七八日便能抵達永昌前線,末將及麾下兵卒已經摩拳擦掌、枕戈待旦!」
……
……
南疆,巍峨連綿的哀牢山脈南麓。
百年前自朱提渡過瀘水,遷移現在的銀坑山中,這里有三江之險,重關之固。
孟氏一族在銀坑山中經營百年,憑著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逐漸吸納人口,開墾土地,築造屋舍,積蓄了不少的附庸。
當代孟氏的族長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蠻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地百姓也有不少人欽佩他,
孟獲因此被周邊的蠻族部落尊為蠻王。
這也從側面說明,孟獲雖然祖籍是向南遷移的漢人,但這些年來能夠在蠻族當中有如此公信力,起碼不僅在血脈上與蠻族部落雜糅,更是接受了當地蠻族的風土人情。
孟獲除了銀坑山方圓數百里的領地外,周邊還有三大蠻族部落作為雍氏的附庸,按照蠻族的等級秩序,他們就是依附孟氏的「三洞元帥」。
第一洞乃金環三結元帥,第二洞乃董荼那元帥,第三洞乃阿會喃元帥。
孟獲耳目遍及南中諸郡,哀牢山脈中有無數小路往來消息。
所以漢軍氣勢洶洶的殺來,孟獲已經大概听聞了一些消息,于是召集三洞元帥,前來共同商議如何抵抗漢軍。
孟氏一族沿著銀坑山內環修建了高樓宮殿,三洞元帥來此入見孟獲。
孟獲見人來齊,直接說道︰「今諸葛丞相領大軍來侵我境界,不得不並力敵之。爾等三人可分兵三路而進,如得勝者,便為洞主。」
他們雖是一洞元帥,卻依附于孟氏生存,並非是獨領一方的洞主。
听著孟獲許出這般重利,三洞元帥面面相覷,皆是有所意動,站起來對孟獲直接立誓應命。
于是孟獲排兵布陣,分金環三結取中路,董荼那取左路,阿會喃取右路,各引五萬蠻兵,依令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