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兩百二十八章 賠上老骨頭也難還的債

出乎諸葛喬的意料,當衛弘得知自己在朱提郡內發現銀礦後,並沒有流露出意料之中的驚喜之色。

自先秦以來,黃金為上幣,用以皇帝賞賜或者權貴階層的流通貨幣,但底層百姓更多的還是使用銅錢,如五銖。

白銀雖然如今也被視為一種貴金屬,但並不具有貨幣的價值,更多的應用到裝飾物上。

可能在曹魏、東吳境內,白銀飾品價格昂貴,但在盛產銀礦的益州,並不算什麼了不得橫財,畢竟物以稀為貴。

即便衛弘想要用白銀鑄造銀幣流通,也不現實,沒有共識價值的基礎。

實際上,無論是大漢所在的益州,還是孫氏東吳,中原曹魏,經歷了數十年動蕩不安的亂世,兩漢構建的貨幣體系早已經崩潰,民間已經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境地。

益州偏安日久,且境內富庶,早已形成了獨立的生產與經濟體系,並未受中原大亂的影響,在保證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還能保持對外貿易的順差收益。

反觀因戰亂而十室九空的中原曹魏,還有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江東孫吳,在經濟體系上皆不如大漢完備。

曹魏治下對蜀地盛產的蜀錦百般追捧,听說魏主曹丕親自寫文章勸說大魏的豪族們棄用蜀錦,卻毫無成效。

至于東吳就更不用多說了,大漢的直百錢在東吳各地的市面上屢見不鮮,但孫權頒發的虛值貨幣「大泉」別說進入蜀漢市場了,就是東吳本地人都不待見。

大漢的貨幣體系並不完善,起碼在衛弘看來就有著很大的漏洞,但全靠同行襯托,經歷了安漢將軍糜竺和司鹽校尉王連等專業人士的建構,已經顯現出初步的優越性。

相比之下,曹魏死守兩漢已經僵化腐朽的貨幣體系,東吳在門外漢孫權的主導下差點頒發「大泉當十萬」。

先帝頒發「直百錢」,在後世看來或許是毀譽參半,但對如今的大漢而言絕對是利大于弊。

前世季漢能以一州之地立國數十載,在針對曹魏的軍事行動中始終佔據著主動,或多或少都有「直百錢」的功勞,它為大漢府庫的充盈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直百錢的發行也使得大漢五銖錢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貶值著,倒逼著黎民百姓再度回歸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如今,五銖錢體系的持續貶值,已經無法說服大漢治下的百姓來使用,更勿論化外之地的蠻夷部落了。

衛弘可以篤定,若是自己用五銖錢或者直百錢來償還越嶲諸部的軍費,高定和那些諸部頭領一定會當場翻臉,持刀相向。

因此無論是從維持南中諸郡的長治久安來說,還是就南疆都護府的長遠戰略出發,一種高信用度的貨幣呼之欲出。

衛弘給出了自己的答桉——「天漢通寶」。

鑄造天漢通寶的錢幣並不是常見的青銅,而是滇池東山產出的黃銅,同時考慮到剪邊、私鑄等問題,天漢通寶的鑄造技術更加復雜,會應用冶金治所的先進鑄造技術。

可以說,鑄造天漢通寶的工業技藝已經遠超直百錢。

但衛弘明白,天漢通寶並不能作為貨幣。

自前漢武帝時,鑄造錢幣的權力就收歸國有,地方郡府和民間私鑄錢幣乃是死罪。

在相府的授權文書中就可以點明,天漢通寶不是錢幣,只是大漢治下與蠻夷部落的溝通信物罷了。

還是那個老規矩,天漢通寶雖無錢幣之名,卻有錢幣之實。

天漢通寶的問世,本就是面對南疆不同地域的諸多蠻族,即便不考慮對五銖錢的匯率問題,也需要制定能夠讓南疆蠻夷部落接受的價格制度。

想先帝那樣,直接劃定一個「當值百錢」,對于缺乏漢室統治基礎的南疆諸部來說,根本就不現實。

孫權的「大泉五千」就是前車之鑒。

衛弘能夠將天漢通寶設置成「當值十萬錢」,但也要那些蠻夷部落認同這個價格才是,否則天漢通寶就只能是衛弘的自娛自樂。

這就需要引進先進的貨幣本位制度了。

金本位制在大漢十三州都不適用,黃金是權貴階層的專屬,尋常百姓終其一生都很難接觸到。

在生產力極其有限的當世,金本位制沒有實現的生產力基礎和價值共識。

衛弘想的是糧本位制,一枚天漢通寶等同于一升糧食。

為了便于計算和照顧南疆蠻族可憐的數學水平,無論是長度單位還是重量單位,都采用趙爽《數學》中所提倡的十進制。

防止貨幣的貶值,衛弘直接將價值與糧食掛鉤,還采用了較為罕見的黃銅鑄造。

朱提銀雖然在後世價值上比黃銅更貴,但眼下並不是天漢通寶的首選材質。

甚至短時間內,衛弘並不打算引入白銀或者黃金這類貴金屬鑄造天漢通寶。

雖然諸葛喬滿心歡喜的銀山,並沒有在東吳那般有價值,但衛弘還是建議諸葛喬將此事上報相府,組織起手藝精湛的銀匠將朱提銀加工成飾器,高價賣給曹魏和東吳的豪門大族。

衛弘又將趙爽的《數學》拿給諸葛喬看,作為趙爽的高徒,諸葛喬對師父的這本大不釋手。

不過諸葛喬听衛弘還要把這幾冊書籍帶往益州郡,給張毣觀看,索性把手中的鐵錘一扔,對衛弘道︰「剛好漢陽有一批軍備要送到滇池,我就跟你一起去益州郡吧。」

衛弘則是十分肯定的提醒道︰「不行,你留在朱提郡還有一件重要的大事要辦。」

「何事?」諸葛喬攤開了手,對衛弘直接說道︰「朱提道的重修已經接近尾聲,楊使君親自主持朱提郡、越嶲東部和牂柯郡的勸農一事,我去益州走一趟並不礙事。」

「編戶齊民。」

大概是擔心諸葛喬曲解了這是普通的編戶齊民,衛弘隨後又補充道︰「不是一般的編戶齊民,而是招募兵卒,編制軍戶入籍,用以平時耕種,戰時打仗。」

諸葛喬大概明白了衛弘的意思,大概是像曹魏和東吳那邊的屯田軍戶,但諸葛喬憂心忡忡地問道︰「效彷逆魏行屯田事,真的妥當嗎?」

衛弘則是聳聳肩笑道︰「要不然你以為我回成都這一趟是做什麼呢?」

諸葛喬語塞,他也知道南疆蠻族虎視眈眈,大漢在南中諸郡的戰事遠沒有結束,衛弘既然如此表態,那麼勢必帶回了朝廷對南中諸郡的最新部署。

既然如此,諸葛喬也不再多言,安安心心地準備起朱提郡的編戶齊民一事。

衛弘許諾,回到益州郡後,讓張毣將這本《數學》抄寫一套送給諸葛喬。

……

……

當衛弘抵達味縣的時候,張毣已經去了大筰。

冶金治所的前頭部隊幾日前就抵達味縣,他們需要提前修築新式高爐及一應工事,為後續的五兵卒到來做好前期準備。

張毣既熟悉冶金治所的操作流程,又熟知大筰的地利水文,于是親自帶著冶金治所的人去了大筰選址重建冶鐵基地。

衛弘直接去了滇池。

在庲降都督部的全力協助下,滇池城外的田地已經生長起了一片綠禾,這是南中軍方在為即將到來的南疆大戰做準備。

李恢大營立在滇池城南部的俞元城,那里是李恢的故鄉。

大概是早就听聞了衛弘歸來的消息,李恢在滇池城內盤桓了數日,一直等著衛弘歸來。

衛弘是在滇池城內的太守府見到了李恢,正昂公也在旁邊。

衛弘正準備拿出相府的公文交給李恢去看時,後者卻抬起手說道︰「衛將軍在成都的提議,諸葛丞相已經來信和某說過了。」

李恢偏過頭對正昂公說道︰「正昂公,如今朝廷雖無明設南疆都護府的詔令,卻允許南中諸郡府便宜行事,不妨听一听衛將軍的建設之言吧。」

正昂公點了點頭,和李恢一同將目光落到了衛弘的身上。

只听衛弘說道︰「朝廷已經決定,今歲冬季正式舉大軍征討南蠻,眼下南中諸郡的當務之急就是招兵和屯糧,還有就是擴建蜀中出兵南中的五尺道。」

衛弘拿出那副隨身攜帶的南疆地圖,對李恢和正昂公兩人介紹道︰「我建議擴建五尺道的同時,進行招募兵卒、編制軍戶的初步準備,在五尺道沿途設置里邑制度,將大漢朝廷的治理下行到南中鄉里。」

李恢有些疑惑地問道︰「里邑制度?」

衛弘解釋道︰「南中諸郡不同于蜀中和中原它地,此處漢夷雜居,人情復雜,所以比較適合推行里邑制度。即沿著五尺道一路,每隔十余里設置一里邑,里邑內由官府抽調軍戶屯扎,周圍的土地由軍方分給軍戶耕種,除此之外里邑還須擔負起修繕道路、拱衛軍鎮的職責。」

李恢模著胡須點頭道︰「此法倒是和逆魏所推行的軍屯制類似……」

衛弘則是搖了搖頭說道︰「听上去有些類似,但有著本質的不同,此事較為瑣碎復雜,我想自己親手操辦,只要能初見規模,孰優孰劣自可觀之,到時候再決定是否推廣南中諸郡也不遲。」

李恢覺得衛弘說的在理,眼下衛弘所要的並非是要在南中全境內推廣這里邑制度,僅僅是選擇了五尺道沿途這一條狹長的路線,若真有不妥之處,波及面也不太大。

李恢和正昂公相視一眼,片刻間就默契地點點頭,算是贊同了衛弘的提議。

李恢道︰「好,此事就如衛將軍所言,交給你親自操辦,但有人馬不足之處,某調撥給你一些人手,萬不能耽擱了朝堂的調度。」

衛弘點點頭,將這件事應下︰「李將軍放心,推行里邑制度乃是和招募兵勇,建制軍戶並行的舉措,斷然不會耽擱了今歲冬季的朝廷用兵。」

李恢站起身來,對正昂公道︰「某這里交代完了,剩下的就交給正昂公囑咐了。」

正昂公模著胡須點了點頭,然後從桉頭上抽出一封公文,遞到了衛弘的面前︰「這是越嶲高定送來的書信,你來看看吧。」

看著正昂公一臉嚴肅,衛弘接過書信,打開掃了一眼。

高定在信上討要越嶲諸部應援漢軍平定南中叛亂的軍費,其中包括戰死勇士的撫恤,越嶲諸部的斬獲和售賣給漢家的奴隸等,共計兩百三十萬斛。

這兩百三十萬斛的欠款還不包括前往牂柯的俚獠、盤木、夜郎和定筰四部。

粗略地講這些加起來,大漢官府已經欠下了越嶲諸部將近五百萬斛的糧食欠款,堪稱是一筆天文數字。

要知道正昂公治下的益州郡府,年成最好的時候才收得賦稅和民屯共計三十五萬斛的糧食。

這讓正昂公覺得,就是賠上自己這把老骨頭,也不能補上越嶲諸部這麼大的窟窿。

出乎正昂公和李恢的意料,當衛弘看到這筆天文數字的欠款時,沒有一絲的慌張,甚至連眉頭都沒皺,徑直將這封欠款公文收下,放入自己的懷中。

「李將軍和太守大人放心吧,幾日後我就親自去越嶲走一趟,和夷王高定了結這件事。」

正昂公實在不忍心把這麼重的擔子壓在衛弘的肩上,當著李恢的面說道︰「如今雍之亂已平,益州郡全境幾乎都歸于郡府治下,老夫看了雍氏往年的賬簿,預估今歲益州郡府的錢糧賦稅可得一百余萬斛,可代為償還越嶲諸部的部分欠款。」

李恢聞言,卻並未流露出反對的意思。

盡管知道積蓄糧草乃是當前益州郡府的重中之重,但欠下越嶲諸部將近五百萬斛糧草的軍費著實不算少。

休說衛弘並無世家大族的底蘊支持,就是當初橫霸益州郡的雍氏一族,也絕無可能短時間內籌措出如此數量的糧草。

李恢也不能坐視衛弘一個人去償還這筆債務。

除了已經表態的正昂公,李恢還打算傳書給朱提、牂柯乃至永昌等地,一同籌措出來這筆糧草。

孰料衛弘竟一口回絕了正昂公的提議︰「不用了,不過區區五百萬石糧草的債務,何須勞煩郡府墊資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