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三十八章 宰夫子的答疑小課堂

「夫子?你這麼一說,還的確有點像呢。」

秦商嘆了口氣︰「從前我還真是小看子我了。我單知道他言辭出眾,卻不知道他竟然還有這般高深的智慧。」

子貢問道︰「說到這里,你今日特地來菟裘是有什麼事嗎?」

秦商這才想起此行的目的,他紅著臉說道。

「說來慚愧,我雖然比子我虛長幾歲,但卻連這《三十六計》都讀不通透,我今日過來,是特地來向子我求教的。」

子貢听到這話,笑著安慰他道︰「剛才子我不是舉了趙宣子的例子嗎?

一個人的品行與才能,不能以他的出身貴賤去衡量。

相應的,為什麼年長的就一定比年少的博學呢?

像是堯舜這樣的聖人,尚且要時常向他人求教。

你向子我提問,這有什麼好慚愧的呢?」

听完子貢這段話,秦商心里好受多,他笑著點頭道︰「你說對啊!不知道不是恥辱,不知道卻還不向他人請教,這才是恥辱。」

說著,秦商便向宰予作揖道︰「子我,我這里可有不少困惑,今日要多麻煩你了。」

宰予聞言,只是笑著請他入座︰「師兄何必如此急著謝我?萬一你問的問題,我答不出來,豈不是讓你白跑一趟了?」

听到這話,趙氏來的使者不免笑道。

「您真是說笑了,您能著出《三十六計》這樣的作品,難道這天底下還有什麼您不知道的事情嗎?」

宰予謙虛應道︰「這些東西怎麼能說是我的著作呢?這不過是我從上古的先賢身上,總結出的行事方法罷了。」

秦商听了,立刻來了興趣,他從翻開《三十六計》,指著其中的一行字念了出來。

「反間計中說︰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這一段應當作何解釋嗎?」

宰予說道︰「比之自內,不自失也。這一段出自《周易》中的比卦,原來的意思是說︰只要親善內部的人員,就可以使自己免遭損失。

但在《三十六計》中,因為加上了疑中之疑,所以也可以理解成︰

在敵人布置的疑陣中再布疑陣。順勢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作為內應,為己所用,那麼我方就可以免遭損害了。」

秦商問道︰「這一招之前有過先例嗎?」

宰予點頭道︰「自然是有的。從前紂王派膠鬲來到周國為紂王打探消息,他們後來因為受到武王的感召,便決定為武王效力。

他們回到殷都後,將假消息傳給了紂王,為武王統合天下勢力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秦商听到這番話,臉上立刻變得有些不自然。

「可膠鬲這麼做難道不是不忠嗎?」

宰予笑著搖頭︰「當然不是了。膠鬲原本只是一介鹽商,但因為才能出眾,所以被文王發掘,推薦給了紂王,這才得以擔任了大夫的職位。

文王是武王的父親,膠鬲這麼做,何嘗不是為了回報文王當年的恩德呢?

紂王倒行逆施,連年征伐,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文王武王舉大義于西鄙,乃是上承天命,怎麼能說膠鬲不忠呢?

他這不過是順應天命罷了。

況且夫子也曾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紂王對臣子不禮,他又怎麼能要求臣子對他忠誠呢?」

趙母恤聞言,好奇道︰「夫子,您是從哪里得知武王對膠鬲,一定是以禮相待呢?」

宰予回道︰「當初,武王與諸侯在孟津盟誓,起兵伐紂。

大軍走到鮪水,紂王又派膠鬲去刺探周國軍隊的行軍情況。

武王會見了他,膠鬲問道︰您將要到哪里去?請不要欺騙我。

武王說︰不欺騙你,我將要到殷地去。

膠鬲問︰哪一天到達?

武王說︰將在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你拿這話去稟報吧!

膠鬲于是便離開了。

這時候天空下起雨來,日夜不停。

然而武王卻不願意停下腳步,而是命令加速行軍。

將軍們都勸諫說︰士兵已經很疲憊了,請讓他們休息休息吧。

武王說︰我已經告訴膠鬲將在甲子日抵達殷都郊外,他將會把這個消息稟報給紂王。如果我們不能在甲子日不能到達,這就是讓膠鬲失去信用。膠鬲沒有信用,以紂王的殘暴,一定會殺死他。我加速行軍,是為了救膠鬲的命啊!

周軍的將士們听到這句話也不再抱怨,反而三軍用命,加快腳步向殷都進發,想要救助膠鬲的心,就像是救助自己的兄弟姐妹般強烈。

最終,武王果然在甲子日那天,到達了殷都的郊外。

這時殷商的軍隊已經先擺好了陣勢迎戰。

武王的軍隊剛剛到達戰場,就開始交戰。

但疲憊的周軍不止沒有被殷人挫敗,反而將對方殺得大敗。」

秦商聞言,不由贊嘆道︰「不愧是武王啊!大概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膠鬲和微子才願意為他盡忠吧。

如果當時受到武王招攬的是我,我也一定會像是膠鬲一般為他竭盡忠誠!」

子貢也微微點頭︰「夫子常說仁者,但武王更是一位義者啊!」

趙母恤看著他們連連贊嘆,只覺得小腦袋有些迷湖。

他還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

于是他直接發問道︰「夫子。武王的軍隊頂著大雨連日行軍,而殷商的軍隊則以逸待勞,為什麼疲憊的一方卻能戰勝精力充足的一方呢?」

宰予回道︰「因為這都是仁義所帶來的力量啊!

武王不願意放棄膠鬲,因此,周軍的將士們也知道,武王也一定不會放棄他們。

所以大家哪怕筋疲力盡,也願意咬著牙繼續為武王效命。

而紂王,僅僅是因為周軍無法在甲子日當地到達,便會將膠鬲戮殺。

殷商國內,邪惡勝過了忠良,賢德的人爭相出逃,百姓也不敢對暴政發表言論。

它的混亂達到了極點,已經無以復加。

兩相對比,難道兩軍的將士們還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嗎?

武王做的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事情,紂王做的卻是人們所厭惡看到的事情。

所以說,紂王事先擺好陣勢又有什麼用處呢?

以大義征討不義,以仁德征伐暴虐。

即便實力弱小的,也能推翻實力強大的。

即便疲乏不堪的,也能戰勝精力充沛的。

當仁義得以施展時,即便是敵人的臣子也會願意為你奉上施展反間計的空間。

而當暴政被推行時,親善你的臣子們也會紛紛遠離,這樣的話又怎麼能使自己免遭損失呢?

所以說,要想從軍事上戰勝敵人,又怎麼敢不厚待民眾,施恩百姓,聚攏人心呢?

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這段話,重要的不是前面的疑中之疑,而是後面的比之自內,不自失也啊!」

------題外話------

我想成為一個溫柔的作者,因為曾被溫柔的讀者那樣對待,深深了解那種被溫柔相待的感覺。

——節選自《宰予日記》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