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一百零四章 君庇淮夷,臨有江夏!

在1號編鐘的正面,一共有兩處刻了銘文。

分別是正面鉦部,也就是在正面中央位子的20個字。

以及正面的左鼓部,也刻有了30個字。

左鼓部,位于鐘面的左下方。

按照華夏傳統的從右到左,從上往下讀的順序,陳翰他們先翻譯了上面的20個字。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左右」「文武」「曾侯」這幾個詞,都是非常容易就翻譯出來的。

前面那些詞,在曾經出土的青銅器上大量出現過,畢竟大部分青銅銘文上來都得介紹一下年月日啥的。

「文武」兩個字也很好翻譯,畢竟這兩個字在華夏文明中非常有意義。

不只是因為文王、武王,還因為但凡能鑄造青銅器的,那都是貴族。

東西周的貴族都是什麼人?都是一群治國的人啊。

那他們在鑄造青銅器的時候,刻銘文時肯定要寫自己的文治武功,那就會大量提到文、武二字。

「曾侯」就更不用說了,隔壁五公里外的曾侯乙墓里,一大堆帶有「曾侯」二字銘文的青銅器。

唯一識讀比較困難的,就是「左右」這兩個字。

不過有意思的地方也就在這里。

華夏漢字是從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

而大篆也還沒有月兌離象形文字的範圍。

「左右」二字的大篆,「寫」出來的樣子,就是兩個人,手上拿著「工」和「口」,分別看向相反的方向。

其實這兩個字還是很常見的,不管是「左」還是「右」,都經常出現在銘文之中。

可是在1號編鐘里出現的「左右」二字,卻和之前的大篆銘文里的都不一樣!

在1號編鐘上出現的「左右」二字里,「人」戴上了一個冠。

所以這兩個字一開始沒有被拿著《金文編》對照辨別的研究員辨認出來。

陳翰和李教授也是思索考慮了好一會,結合了後面的「文武」二字。

才搞明白了為什麼1號編鐘上的「左右」,和以前出土青銅器上的左右二字不同。

因為這里的「左右」,並不只是單純表示方向的意思。

為什麼「人」戴冠了?

因為這個人的身份與眾不同。

戴冠是在表示這個人的身份是一個大臣、貴族。

那麼,這里的「左右」聯系上文武,想要表達的意思便是︰「曾經跟隨輔左過文、武兩位帝王。」

詞義從單純的表示方向,變為了更抽象的「跟隨在帝王身邊輔左他」。

這就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那與眾不同的魅力之處,以及無與倫比的信息承載量!

稍微改動一點點字形,意思就變的截然不同,且表述的非常生動形象!

這是那些死板生硬的表音文字,絕對做不到的事情!

雖然各種各樣的通假字、異體字,一字多意,或者多字一意,經常搞得人模不著頭腦。

但是這恰恰就是漢字讓人著迷的地方!

解讀出了第一段銘文的意思後,不但沒讓陳翰他們感到滿意,反而更加如饑似渴的想要獲得更多銘文信息!

這段只有20個字的銘文,僅僅只是開了個頭而已,而且還是開了個和文王武王有關的頭!

簡直讓人抓耳撓腮,迫切的想要知道更多!

于是,哪怕已經深夜十一點半了,一群人依舊不打算睡覺,打算挑燈夜戰,拿下1號編鐘上的銘文。

不過,這有點想當然了。

一百多個字的銘文,哪是那麼容易解讀的。

一直忙碌到凌晨三點多,第二段足足有30個字的銘文,才被解讀出了大半。

第二段銘文里,生僻的字更多了。

有很多字都是從來沒出現的新銘文,以李教授和陳翰這麼幾個人的力量,很難在短短幾個小時里就解讀出來。

「這個字是「撫」還是「無」啊!愁死了。」

陳翰拿著拓印下來的銘文,眉頭緊皺,不斷的抓撓頭皮,感覺自己的腦袋都快炸了。

每個字他都覺得眼熟,覺得好像有好幾個字都能匹配的上,但是過一會了他又感覺好像都不是!

這種感覺非常的折磨人。

「不管了,先試一試。」

集合了大家已經解讀出來的部分,陳翰整合在一起,連蒙帶猜的試著連在一起讀了起來︰

「達殷之命,撫()天下,王()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庇淮夷,臨有江夏,周室之既卑。」

還別說,漢字的神奇再次展現了。

就算缺字少字,就算其中有那麼幾個字,陳翰自己都不確定,完全是蒙的。

但是神奇的是,整段翻譯出來的字連在一起,還真的能拼湊出完整的意思來,並不耽誤理解這段銘文的大致內容!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啊!

如果他能翻譯出來的字都沒錯的話,那這段話的信息量超級大啊!

接上上一段最後四字「左右文武」,這段話的意思就是︰

「輔左文王武王終結了殷商的天命,平定天下,後來武王命令南公,到江河匯流之地營宅建設,庇佑淮夷,擁有了江夏的土地,是周室的屏蔽。」

第一段和第二段連在一起。

就是在介紹一位叫「白括」,尊稱「南公」的武王大臣,曾經輝煌的榮譽。

這位「南公」一開始輔助文王和武王打天下,後來憑借著這份功勞,被武王封到了一處江河匯流的地方,統治這里的淮夷,是周王室的一道屏障。

好家伙!

聯系到M1號墓是一位曾國貴族的墓,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曾國的某一任曾侯。

那這不就說明,這枚編鐘上記載的這位「南公」,應該是曾國的開國君主,記載的這段故事,是曾國被分封誕生的原因?!

陳翰自己都被自己翻譯出來的內容驚呆了。

在西周,「公」這個字代表的就是周王室最頂級的大臣,是一種尊稱,比如周公、召公。

所以「南公」的意思,應該是一位封地在南方的公卿。

而他的名字,應該就是一開頭提到的「白括」。

這位名字叫白括的南公,不但輔助文王、武王定鼎了天下,而且奉王命,在南方建立了曾國。

是曾國的第一代曾侯!

可是,陳翰迅速的在腦子里過了一遍西周初年的大致歷史。

他不記得有哪一位西周知名的大臣叫白括啊?

難不成,這是一位被史書遺忘了的西周開國元勛?

所以曾國才一直都不見于史書?

畢竟祖宗都沒被史書記下

可是,這個解釋不合理啊!

被武王命令「君庇淮夷,臨有江夏」,成為周王室在南方的一道屏障。

如此重要的大事,如此重要的一個諸侯國,怎麼可能會不紀錄于史書之上呢?

這就像是,在歷史紀錄沒有斷代的情況下。

兩千年後的史書上,現在這個年代,五常變成四常了,華夏消失于史書上了,查無此國了。

這也太離譜了,怎麼都不可能發生這種事的吧!

這位白括,不可能被漏掉,絕對是在史書上有記載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