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六章 路子錯了

《尚書•禹貢》到底是誰寫的,現在已經沒辦法確定了。

以前的學者都以為《禹貢》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

但是現在已被學界所否定,基本認為是後世戰國時期的文章,而且是戰國時魏人寫的。

而《禹貢》的內容呢?

簡單的說,就是一篇以「大禹」的口吻,來講如何治理天下山川水道的書。

其中講到了如何疏導黃河,正是從一處叫做積石的地方開始,直至疏通入海。

既然寫這篇文章的人是戰國時期的人,那他顯然是無法知道當年大禹治水是怎麼治的。

但是,他提出的梳理黃河的方法,卻恰好也是從積石開始,直至入海。

在喇家遺址出現之前,這件事可以不以為然。

但是現在確定了,四千年前積石峽這邊,曾經爆發過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而且時間和大禹傳說年代很接近。

那麼,事情的真相就又開始撲朔迷離了起來。

是否,在戰國時期,還有大禹當年治水的詳細歷史流傳?

所以這位魏國人才能窺探到大禹時期的大洪水發生經過,寫下了這篇疏導方桉?

也或許,在戰國時期,還是有流傳一些大禹治水時的經歷,魏國的這位作者,只是將其整理進了《禹貢》里,所以他才以「大禹」的口吻自居?

還是這篇《禹貢》就真的只是巧合,恰巧提到積石山這個洪水爆發的源頭?

現在的人已經無從得知歷史真相了。

孔文建提出了《禹貢》的事後,三位至少都是教授級別的高級研究員,紛紛沉默了下來。

每個人心里都有萬千思緒飄過,但是卻都按壓在心里。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太缺乏實證了啊!

如果,能夠真的證明出這場發生于四千年前的大洪水真的就是大禹治的那場大洪水。

那麼大禹治水就將成為真實的歷史,不再只是虛無縹緲的傳說。

那大禹是真實存在的,他的兒子啟,也可以有定論了。

再延伸下去,華夏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夏」,也不再是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的傳說,而成為真正無可置疑的信史了。

只要能證明大禹確實存在,那夏朝也就成為了能夠被證實的真實歷史。

至于大禹之上的三皇五帝,那不是現在的學者們能考慮的事情了。

在簡單的探討了一番後,李春潮和孔文建各自懷著亂七八糟的思緒,離開了地質工作組。

雖然說,此行他們解開了喇家遺址的毀滅之因。

但是這並沒有讓他們有撥開迷霧見太陽的感覺。

反而心頭升起了更大片的迷霧。

這場史前大洪水是否和大禹治水有關?

如果真的有關,那夏朝的斷代,是不是要推後170年?

夏朝的起始年代推後的話,後續商周的斷代被影響,又要如何才能理順?

種種問題,讓他們二人頭都大了一圈。

不過,這場大洪水的發現,還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了社科院考古所的駐地後,孔文建就將所有人都召集了起來,將地質工作組的研究情況,告知了大家。

果不其然,引發了一片驚呼。

正苦惱于如何將那碗小米面條復刻出來的陳翰,也暫時將這個難題放到了腦後,興奮的與莊雲鵬他們討論起了這場史前大洪水。

毫不意外的,大家都將其聯想到了大禹治水,很是認同張承的推測。

雖然沒辦法一下子就拿出確鑿的證據,但是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既然這場史前大洪水已經確定了。

那華夏的考古工作者們,完全可以和地質學家合作,圍繞著這場大洪水,進行一系列的科考工作。

別的不說,就專門盯準公元前1900年這個時間節點,以及這場洪水爆發的範圍,進行有針對性的考古研究,沒準就能夠找到一些1900年前大禹治水的痕跡!

萬一,在某一處河段公元前1900年的地層中,找到了一些用于治水的工具,或者遺址。

或許大禹治水的傳說就會成為確鑿的史實!

只不過,這將會是一件需要花費浩大工作量的工程,而且會花費很多資金。

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史前大洪水,就啟動這麼大的工程,也不太現實。

「關于這場大洪水的發生,以及和大禹治水是否有聯系。」

「你們如果有人有興趣,可以去地質工作組那邊要一些研究數據,然後自己寫相關的論文給國內期刊投稿。」

孔文建嘆了口氣,結束了這個疑點重重,並且一時半會很難給出確鑿結果的話題。

現在社科院考古所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將陳翰發現的那碗四千年前的小米面條,從疑似變成確鑿。

這是能夠徹底改寫世界面條發源歷史的大事!

他抬起頭看向了還在和莊雲鵬竊竊私語聊著大洪水的陳翰,澹澹的問道︰「小陳啊!」

「你們小組的小米面條復刻,搞得怎麼樣了,有成果了嗎?」

孔文建這一問,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向了陳翰。

在孔文建將這個課題交給陳翰後,大家其實都不看好陳翰他們幾個小年輕能搞得定這個課程。

只當孔文建是在鍛煉年輕人呢。

所以他們全都一臉調侃,或者一臉笑意的看著陳翰幾人,準備看他們受挫的好戲。

事實也確實如此。

迎著大家調侃的眼神,陳翰苦著一張臉站了起來,尷尬的說道︰「老師那個」

「《釋名》里提到的索餅,我們已經試過了,雖然能搓出小米面條來,但是在煮熟的過程中,還是會全部斷裂。」

「再給我們一點時間」

「既然喇家先民能做到,那肯定是說明有辦法的,我們正在從現有的面條制作工藝里找尋適合的方法,進行嘗試。」

負責社科院考古所秦漢研究室的李教授哈哈一笑,擺擺手說道︰「小陳啊!」

「我最近其實有關注你們小組,我覺得有一點你們可能搞錯方向了。」

「你們要清楚一件事,喇家先民,是在四千年前做的這碗面。」

「你們覺得,四千年前他們能夠將粟,研磨的和現代小米面粉一樣細膩嗎?」

「他們的月兌殼手段,能比現代的工業化機器還要干淨嗎?」

「其他的實驗過程,我不清楚是否正確,但是有一點我可以肯定,你們用現成的小米面粉絕對是不對的。」

「或許,你們應該試一試用原始的,沒月兌殼的小米,從第一步就純手工制作!」

「要從四千年前的先民們角度出發,想一想他們是怎麼靠著一堆石器,就做出小米面條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