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大娃先是敬了一個標準禮,朗聲道︰「大仙,十車白紙銷售一空,特來向您匯報。」

大娃的眼里,滿是興奮,迫不及待的向黃賀匯報了白紙的銷售情況。

具體內容不容贅述,用一句話總結。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大仙您是不知道,前來買咱們白紙的人都從商行門口排到城門樓子了,額差點給擠到桌子底下去。」

黃賀擺擺手,「瀟睿,給大娃拿張椅子,坐下,慢慢說。」

瀟睿拿來一個錦凳,大娃趕忙道謝,挨著錦凳邊坐下,只敢坐半邊,腰背挺直。

瀟睿又給他端來一碗涼茶,大娃起身道謝。

「買紙的都是些什麼人?」

「多是貴族人家,功勛子弟也有不少,不過最多的還是官家、小吏。」

黃賀點點頭。

白紙銷售火爆,他早有預料,始皇雖然嗝屁了,但是他留下來的龐大帝國還在運轉,帝國的每一顆螺絲、零件還在忠誠的履行使命。

每日的公文傳遞、上傳下達、政令頒布、書信往來,所耗甚糜。

在這個通信全靠吼,交通全靠走的年代,有一張紙,上面的內容足以抵上百斤竹片,難道還不夠讓人瘋狂?

更不用說老秦人對于知識的渴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無數思想學說就是因為沒有方便的載體,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

如果有更方便、更容易保存的載體,黃賀覺得,秦朝的歷史不會只有史記那麼一點。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會只存在于司馬遷的幾千字里面。

「讓韓談加大產量,我要讓老秦人,人手一張白紙。」

白紙的出現,震驚了老秦人。

比木板、竹片更輕薄的書寫工具他們不是沒見過,絲帛、絹綢都可以用來書寫文字。

但是絲綢、絹帛價格昂貴,根本不能被用于日常,那是只有王公貴族才用得起的東西。

但白紙不同啊。

一個秦半兩就可以買一百張A4紙大小的白紙,這太劃算了!

黃賀根本沒想到,自己訂制的價格,在老秦人看來,根本配不上白紙的價值。

一百張A4紙,如果寫的小一點,正反面都用的話,足可以寫下4萬個小篆。

按照老秦人言簡意賅、語言精練,一個字能拆解出十八種意思來算,完全可以稱作一部巨著。

千古奇文《道德經》也不過五千余字,字字珠璣。

左丞相府。

李斯心滿意足的擱下毛筆,小心翼翼的將白紙上墨跡吹干。

白紙上赫然便是那篇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作為李斯生平得意之作,也是他晉升客卿的關鍵一文,李斯無時無刻不想把自己的事跡流傳後世。

但名留青史哪有那麼容易。

周朝八百年,戰國二百年,許多的諸侯、帝王都沒能留下姓名,更何況他一個王朝宰相?

但是眼前的白紙讓他看到了希望。

「黃賀此子非同小可,居然拿出了這等驚世駭俗的東西,看來吾有必要去驪山一趟了。」

右丞相府。

馮去疾將雙手捏住白紙的兩邊,對著太陽看了又看,然後放進水里,等到水跡將白紙完全濕透,他才嘆了一口氣。

「囂亭啊,咱們惹了一個不該惹的存在。」

「此子恐怖如斯,斷不可留!」

馮囂亭呆呆的問道︰「父親,既然黃賀如此厲害,咱們何不考慮拉攏?」

「孩兒的面皮不重要,只要能保住咱們馮家不敗,孩兒願意犧牲尊嚴。」

馮去疾欣慰的看著自己的兒子,「囂亭,你長大了,沒辜負父親的一番苦心。」

「但是咱們馮家的面子不是誰都可以落的。」

「他讓咱們父子,在大庭廣眾下丟丑,被那麼多人看到,如果咱們再腆著臉去求和,右丞相府的臉還往哪擱?」

「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和解的。」

「從黃賀將為父擊倒的那一刻,咱們和黃賀就是不死不休!」

馮去疾一生都受人尊敬,仕途上也是順風順水,從來沒有人敢讓他難堪。

正如馮去疾所說,有些事情能夠和解,但是有些事情,一旦發生,便再也不可能挽回。

對馮去疾這個等級的人來說,面子比命更重要。

馮囂亭雖然不甚理解,但既然老爹定下了調子,他只能跟著執行。

不過看著手中潔白如雪的白紙,馮囂亭還是覺得有些不舍。

秦王宮。

贏陰嫚慢慢的撫模著白紙,感受著柔滑、細膩的觸感,贊嘆道︰「黃先生真是奇人,這才剛拿出來茶葉,現在又帶來了白紙,真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從哪弄來的。」

榮祿眨巴眨巴眼楮,飲了一口百香果,「不都說他是神仙嘛,這還有什麼好疑惑的?」

「你看看這茶葉,這白紙,分明就是天上才有的東西。」

「我說姐,你就別瞎操心了,咱安安穩穩的賺錢,等以後封王了,我就帶你出去建府,咱們永遠不回這個破地方了。」

贏陰嫚說道︰「哪有那麼容易。」

「咱們姐弟情深,但是其他的皇子皇女可不會這麼想,往後的日子,誰能說得準?」

說來也是,秦國雖大,但是並沒有那麼多的資源供給他們這些秦始皇的子女揮霍。

眼下始皇已死,新皇未立,朝中人心惶惶。

贏陰嫚央求黃賀帶著他們一起做生意,目的不在于賺錢,而是想找一個靠山。

想到這里,贏陰嫚微微一笑︰「你馬上準備,咱們去驪山一趟。」

……

黃賀不知道,現在的咸陽城已經為他的白紙鬧翻了天。

他正在著手準備規範驪山地區的經濟發展。

軍事和經濟,是驪山行走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正如日後的拿破侖波拿巴所說,打仗打的就是錢,就是經濟。

現在驪山形勢一片大好,木材廠、家具廠、陶俑廠、硫磺礦、硝石采集點、煤礦等等,都在蓬勃發展。

驪山出產的家具、硝制的冰塊,已經在咸陽附近鋪開,供不應求。

夏天來了,誰不想吃一碗綠豆冰沙?

作為硝石的附加產物,黃賀也沒想到老秦人對于品質生活的追求如此熱切。

而另一方面,黃賀的黃家軍進行了第二次的擴招。

人數已經從原來的七千多人,迅速壯大到一萬兩千多人。

編制還是原來的編制,只不過由原來的三個師,變成了四個師。

這些士兵每周訓練三天,其余時間則下放到各大工廠、農田進行勞作。

值得說一句的是,黃賀在幾個月前灑下的小麥、玉米種子已經成熟了。

金黃色的麥田,風吹麥浪,帶來陣陣清香。

高大的玉米稈變成了青紗帳,綠油油的一片,一眼望去,猶如碧海波濤。

黃賀親自下場,帶著驪山大大小小的官員,參與到勞動收割的工作。

收割用的農具,是驪山自產的鐵質鐮刀。

雖然不如後世鐮刀那麼鋒利,但是相比較如今的技術,已經是劃時代的產物。

黃賀將煉鐵土高爐的技術帶了過來,這項技術領先秦朝將近兩千年,對于現在普遍使用青銅器的老秦人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就是用黏土和磚頭壘建小高爐,用鐵礦石煉鐵,然後用木炭對鐵塊月兌碳,煉出鋼。

建立一座八立方公尺的土高爐,一年能夠生產3000噸的生鐵。

這一項任務,黃賀交由四娃帶領的集硝小隊去做。

集硝小隊現在已經發展壯大,人數由原來的幾十人,增加到現在的三百多人。

許多人加入集硝小隊,除了因為集硝小隊每月可以比別的單位多領100斤糧票外,更關鍵的是他們可以聆听黃賀的親自教導。

集硝小隊每個月都能上一節化學課。

學習的知識,是黃賀從現代帶過去的初中、高中化學知識。

在黃賀的教導下,他們知道了什麼叫Fe3O4(四氧化三鐵)、三氧化二鐵,知道了鐵變成鋼的化學方程式。

他們親自動手,制作了土法煉鋼的高爐,還用動物的皮毛制作鼓風機。

「爐之狀如瓶,其口上出,口廣丈許,底厚三丈五尺,崇半之,身厚二尺又奇。」四娃講高爐的制作方法記錄下來,抄錄成冊。

這樣的高爐,一晝夜可出鐵十二版,每版三百斤,日產量約10噸。

每座高爐包括采礦、運輸爐料在內需工匠百余人。

當一座座的高爐在驪山南麓拔地而起,黃賀的煉鋼廠終于成立。

秦朝可沒有什麼環境保護問題,一座座高達八九米的高爐,就像一尊尊大炮,不停的向天空噴吐黑煙,遠遠望去,驪山南麓的天都有點灰蒙蒙的。

新廠建立,黃賀又招收了一大批的驪山勞工,煉鋼廠的工人也從原來的三百多人,擴充到九千余人。

四娃擔任了煉鋼廠的廠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