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皇帝蘇河了解完歐洲的情況,定下大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外交策略。

他讓褚盛回去研究大華帝國的外交政策。

法蘭西這種還沒有直接發生沖突的國家,波斯這種沒有重大利益沖突的國家。

大華帝國都要與這些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其他國家可以閉關鎖國,把眼楮一閉不看世界的情況,蒙上頭獨自發展。

皇帝蘇河知道閉關鎖國的危害,他更知道軍隊兩線作戰的難度,不會選擇到處樹敵。

他看到褚盛離開,翻開皇家電報局新送來的電報。

這是五大新佔領的總督府總督,聯合發的電報。

皇帝蘇河看著封面上的落款,東倭總督馬蘅、交趾總督陳貞慧、暹羅總督楊寶森、緬甸總督劉志勇、東印總督溫成林。

這五位總督同一時間發電報,他們必然是私下通氣,認為事關重大,才會這麼做。

皇帝蘇河看著電報上的內容,他們知道自己喜歡數據和圖表。

這份報告做得非常詳細,列出五個總督府這幾年的糧食產量、稅收、新增人口的變化。

從圖表上一眼就能看出,從前年下半年開始,五大總督府各項產業都開始缺人了。

這些地方主要以種地和采礦為主,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口。

以暹羅為例,之前還需要開墾荒田,讓源源不斷的移民能分到田地。

突然之間,當地的人口大量流失,不只是等待分配田地的移民不見了,還有大量已經在當地獲得土地的農民,他們選擇拋荒自己的田地。

以漢族農民對土地的愛惜,連他們都選擇拋荒,那就是出現了重大的原因。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藩屬國建立之後,需要大量的人口維持國家的發展。

他們可以教化一些本地的土著,但最核心的人口,都是從大華帝國移民過去。

大量人口移民去海外藩屬國。

海外總督府那里,田地沒有人耕種、樹木沒有人砍伐、礦產沒有人開采。

一個地方的百姓最為重要,大量的人從一個地區流失,這個地區必定會失去活力。

皇帝蘇河了解到的信息,他有些意外的說道:「有著數億人口的大華帝國,竟然有一天會感到缺人了,這太讓人不可思議了。」

皇帝蘇河之前看過幾份資料,海外總督府根本競爭不過藩屬國。

這些移民下定決心從中原地區移民海外總督府。

他就不在意,繼續前往距離大華帝國非常遙遠的藩屬國。

更何況這些藩屬國為了爭奪人口,他們給出的條件都非常好。

皇帝蘇河了解過藩屬國招人的政策。

當時在國內還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朝廷的一些官員,都嚷嚷要做出一些限制。

皇帝蘇河親自下達命令,不阻攔藩屬國的動作。

前往藩屬國的百姓主要有兩類。

大家族的庶子或是不得意的讀書人。

他們或是為了擴張家族勢力,或是想要尋求一官半職。

他們只要有些許才能,就能在藩屬國崛起,改變自身的命運。

這個群體很少,另一個龐大的群體,那就是一無所有的底層百姓。

大華帝國的土地,還需要百姓通過銀行借貸購買。

海外總督府的土地屬于半賣半送,百姓獲得這些土地,要附加很多要求。

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大華帝國境內,稅收一視同仁,

藩屬國那里完全不同,百姓移民到藩屬國,能分到更多的土地,土地免費分配,不需要額外花錢。

每個藩屬國都有免稅的政策,最短的國家也給百姓免稅三年。

最為關鍵的一點,百姓前往藩屬國種田,那是去當地主,靠番薯國的奴隸種地,不需要自己下地揮鋤頭。

這對于百姓的吸引力巨增,他們之前對地主士紳極其厭惡。

但他們有機會當上地主士紳,奴役其他土著幫自己種地,他們絕不會把機會拱手相讓。

皇帝蘇河了解到的消息,僅是北美洲的趙國,國內的漢族人口,那就高達一百三十多萬人。

他們對其他的種族的移民,那也是來者不拒,外族人口是漢族的一到兩倍。

可想而知,數個藩屬國合在一起,他們接納的移民,將會是何等龐大的數量。

藩屬國產生的虹吸效應,他們把海外總督府大量帝國底層百姓吸走。

東倭總督馬蘅、交趾總督陳貞慧、暹羅總督楊寶森、緬甸總督劉志勇、東印總督溫成林。

這五名總督,為了保障總督府不崩盤,他們已經做了很多措施。

這些措施完全不管用,局勢還在不斷的惡化。

五位總督看到,憑借他們的能力,已經無法挽回總督府衰退的局面。

他們也害怕總督府出現問題,像原東倭總督李知恆那樣被撤職。

五位總督選擇把這件事捅出來,聯名上奏請求朝廷解決這個問題。

皇帝蘇河讀完之後,他就把電報扔在一邊。

這個問題很棘手,不是簡簡單單幾項政策就能解決問題。

大華帝國不能向藩屬國那樣,直接免費分配土地。

老祖宗就傳下來一句至理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百姓都是蘇河建立勢力之初,統一貸款購買土地。

例如四川陝甘地區的百姓。

這個款項在當時,大部分成為軍費,保障了當時的小團體財政不出現問題,讓他們不會因為缺錢而分崩離析。

很多百姓通過這幾年的奮斗,已經把欠的貸款還完。

不患寡而患不均,免除後來者的費用。

前面那些貢獻更多的百姓,要怎麼處理?

這件事情處理不好,會加劇百姓對朝廷的不信任。

農業稅更不能免除,現在農業稅已經遠比不上商稅。

但農業稅依然佔據整個帝國稅收的五分之一。

突然之間沒了五分之一的稅收,大華帝國會出現財政危機。

朝廷正在推進的重大工程,也只能無限延期。

只是各地的水利工程,為之前的劣田,提供充足的水源,讓它們通通變成良田,至少讓農作物產量增加40%以上。

水利工程非常簡單,為什麼各朝各代都沒有大力推行,就是因為全面推行太浪費錢。

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持,像這種需要重資投入,見效緩慢的工程,都不會再出現。

不患寡而患不均,給農民免費,商人免不免稅?官員免不免稅?貴族免不免稅?

他們的話語權與實力都在農民群體之上。

免稅的縫隙一開,這些人會想方設法,為自己人謀福利。

皇帝蘇河在世,還能壓制住這些勛貴與文官。

皇位傳到子孫後代手中,皇權威勢不在,這種事情必定會出現。

皇帝蘇河想著其他解決方案,他都沒有想到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禁止移民前往藩屬國,這個政策不可取。

增強藩屬國實力,讓他們在海外穩穩扎下根基,這是大華帝國最重要的戰略之一。

海外的無主之地,漢人不爭搶,那就會被其他人搶到手。

藩屬國也將會是大華帝國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工業品傾銷地。

大華帝國有著源源不斷的原材料供應和龐大的市場,將會蛻變為工業國。

如果讓皇帝蘇河做出選擇,他也會選擇扶持藩屬國。

因為海外總督府緊鄰大華帝國本土。

隨著鐵路和公路的建設,大華帝國本土與海外總督府的聯系會更加緊密。

底層百姓分到土地,朝廷又取消人頭稅。

百姓都能安居樂業,絕大部分人解決了溫飽問題。

這幾年大華帝國不斷爆發嬰兒潮。

這批孩子長大,必然會有很大部分人,分流到海外總督府。

這個選擇,只是讓海外總督府,發展的速度慢一些。

本來這些地方的定位,就是提供原材料與市場。

幾十年不發展,也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皇帝蘇河立刻讓周方志通知首相魏時鳴進宮面聖。

關于這個事情,他想了解內閣的想法。

首相魏時鳴急忙放下內閣的工作,來到皇帝蘇河所在的乾清宮。

他拜見皇帝蘇河,被皇帝蘇河賜座,他接過周方志公公遞過來的電報。

首相魏時鳴快速看完這份電報,又了解到皇帝蘇河的想法。

他思考片刻回答道:「陛下,朝廷無法提供與藩屬國類似的政策,又不想限制移民。

現在百姓就流失到藩屬國,隨著藩屬國實力增長,在當地能穩定生存下去。

原先觀望的百姓,他們為了自己或是孩子的前途,必然會選擇前往藩屬國定居。

微臣認為這只是移民潮的開端。

內閣會做好預桉,防止某一個產業,大量的從業人員移民到海外藩屬國,導致產業崩潰。」

首相先是說明內閣的應對方法。

他在這個空閑,大腦高速運轉,想著事情的解決辦法。

他回憶著自己記憶深刻的事,準備通過這些事件,讓他聯想到解決辦法。

首相魏時鳴用眼神的余光,發現皇帝蘇河沒有露出焦急的神色,還等著他繼續說下去。

他剛想換一個話題,再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為自己多一些時間。

還沒等這句話開口,他突然之間靈光一閃,想到一個解決辦法。

首相魏時鳴慶幸,自己的話沒有說出口,他立刻重新組織想說的內容。

「陛下,暹羅等地缺少人口,無非就是開源節流資源置換。

微臣首先想到的辦法,那就是資源置換。

東倭那里是島國,可耕種的土地面積狹小,但他們的人口眾多。

帝國經過這麼多年的統治,已經完全掌握這些地方,不懼當地的土著搞事情。

我們可以把山區的土著,大規模遷移到平原地區,讓各大總督府之間,形成優勢互換資源互補。

這個做法需要一些成本,還很可能會激起當地人的反抗。

內閣之前沒有選擇這麼做,微臣認為現在的時機已經成熟。

當然了,這種操作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先解決燃眉之急。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開源節流。

陛下剛剛已經否決節流的方式,那就只剩下開源。

帝國境內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群,如果能把他們移民到海外總督府,應該能解決一些問題。」

皇帝蘇河剛听首相魏時鳴說完一半話,他立刻出聲打斷道:「魏愛卿,想要填補海外總督府的人員缺口。

那可不是幾千上萬人就能滿足。

至少要數十上百萬,才能解決我們現在遇到的難題。

國內如果有這麼大的一群人,朕怎麼可能毫無頭緒。」

首相魏時鳴看到皇帝蘇河詫異的目光。

他認真的點點頭,道:「陛下這是一葉障目了,我稍微說出一個提醒,陛下肯定能猜到她們的身份。」

皇帝蘇河一揮手道:「魏愛卿,你就別和朕賣關子了,把你想到的解決方法,詳細的說出來。」

首相魏時鳴看到皇帝蘇河的催促。

他心中的初稿已經完善好,正式說出想到的解決辦法。

「帝國現在還有一類人,三個群體。

他們都是青壯,人數高達數百萬。

只要政策巧妙一些,還能有效解決,移民無法安穩留在當地,前往各個藩屬國的問題。

臣說的這類人就是受到我們管制的人群。

這三個群體分別是從建國以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釋放的戰俘。

在各地監獄中關押,沒有被判處死刑和流放的罪犯。

之前因為各種原因,被貶為奴隸,但在勞作之中被華夏文明同化的人。

這三類人群,只要政策確定好,他們就能填補海外總督府的人員空缺。

限制這些人的動向,還不會導致大多數人的反對」

皇帝蘇河听完首相魏時鳴的對策,他非常滿意。

這三個人群完全是邊緣人群,首相魏時鳴沒有提出來,皇帝蘇河還真的沒有想到。

依然服刑的戰俘,少部分是對明朝忠貞不二的人,他們又罪不致死,一直被關押。

大部分戰俘,都是與蘇河麾下的軍隊作戰時。

他們屠殺俘虜的蘇河麾下將士和無辜的百姓。

主要負責這些事的將領已經被處死,執行這些任務的明軍,他們也有連帶責任。

大華帝國之前的罪犯,只有少部分被判處流放,罪犯整體數量很可觀。

首相魏時鳴現在的意思,只要能判流放的犯人,現在全部判流放。

朝廷和民間都購買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幸運的活下來,他們在國內生活很久,現在已經基本漢化。

這些人的漢化程度,那是比海外總督府的土著,漢化的程度更深。

皇帝蘇河滿意的說道:「魏愛卿,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由內閣牽頭,召集各部的尚書,研討出完善的政策。

朕過目之後,盡快實行這些政策。」

首相魏時鳴得到皇帝蘇河的旨意。

他立刻返回內閣,召開內閣會議,他與眾位大臣研討相關政策,力求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