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陶家村了!」下午四點的時候,在前方一處河灣拐角處顯出一個村落。環繞四周的是大片的水田和旱地。看起來欣欣向榮。
「時候不早了,今晚我們就在這里落腳。」黃世東說。
船工把船靠了岸後,眾人棄舟登岸。活動著身體四肢。一天都呆在狹小的烏篷船里很是憋屈。
這里是一處小小的村寨,一道木制的柵欄環繞全村,全村三四十戶人家。雖是在蠻荒之地,這里的房屋卻都是石頭砌造的,很是堅固。
黃家的船一到,便有十多人聚攏在岸邊等候著船只。黃世東一踏上河岸,打頭的一名中年男子向前躬身叉手道︰「見過黃二爺!」
「陶伯身子骨還好吧」
「托總兵王的福,好著呢!二爺、幾位貴客還請進村里說話吧。」陶伯說得也是這里常用的客家話。
村寨中央有一所大屋,正是陶氏的宗祠。因為陶氏在這里是大姓,所以平日里的村務處理也多在這里。還兼著村里的私塾、倉庫等各種用途。此時也兼做招待貴客的驛站。
這里的大姓是陶家。祖上原先本是總兵府里的奴僕。陶老伯爺爺輩的時候,黃家家主念其多年服役操勞,勞苦功高,便將這塊地賞給了陶老伯的祖父。于是全家便來到這里建立村落開墾荒地。
站穩腳跟之後便在此地開枝散葉,後來又陸陸續續從撥來新到移民和在討伐中俘獲的本地土人。陶家村便漸漸壯大起來,有了今日的規模。
吳廷偉環顧村落竟然意外發現這里也有一些土著在這里幫工,看來本地華人與當地土著部落的關系著實還不錯,黃家竭力保護達雅克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過了片刻,陶伯的兒子出來稟告,說米飯已經煮上了,只是這里沒有肉食,得派人出去捕幾條魚加餐。
因為暮色已近,村外並不安全,需要多派丁壯,捕魚這麼一件事還得陶伯批準。
「你親自去,多帶幾個丁壯。多捕些魚蝦回來。」
崔雲紅心想自己這麼一行人足足二十多個,光是吃飯就得下十幾斤的米,這負擔可不小。心中很是過意不去,勸阻道︰「有飯吃,有菜蔬就可以了,不必專門弄菜。」
黃世東卻笑道︰「不礙事,讓他們去弄便是。這里的米不值錢。別說我們吃上一頓,就是吃上幾個月也不礙事。陶伯您說是不是?」
「二爺說得是!我們這里,雖然飲食粗陋,可要說吃飽飯,那真是管夠。從唐山來得百姓,到得這里都和餓死鬼投胎一般,說沒想到這里能敞開了吃飯!」陶伯嘆道,「可惜!這里的瘟病太 ,吃不上幾頓飽飯就染上病,一命嗚呼!唉!」
「這里種什麼長什麼,長得還特別好。稻子、紅薯、南瓜……都能豐收,又不鬧旱災。真正是種地的好地方。只是沒肥料。」黃世東說,「要肥料就得有人,偏偏這里人最難活……」
崔雲紅問道︰「除了人,你這里既然紅薯糧食多,為什麼不多養些牲口?豬牛羊雞,只要養多了不一樣可以起圈肥?」
「倒也養了些,但是這里天氣熱,雨水又多,不是本地的活物都不好養活。」陶老伯說道,「也愛害病。」
這里養得最多的就是用來耕地的本地水牛。水牛本身就是東南亞的原生動物,在這里適應性非常好。
黃世東想是忽然想起了什麼似的,問道︰「陶伯,你家小六有消息了麼?」
「一點消息也沒有。」陶伯搖頭道,「他這一走也快五年了。恐怕……」
「凡事還是往得好上想。小六年青,既然想出去見個世面也沒什麼不好的。他打小就聰明會來事,混不下去了自然會回來的。」
幾人閑聊著,不一會,陶伯的兒子便帶著人用草筐子帶回來一筐子魚蝦。崔雲紅見其中有幾條他認識的的本地魚「忘不了」和「剝皮魚」當即來了興趣,表示想展現一下廚藝。
崔雲紅借了祠堂的廚房,先拿了一口大鍋裝滿水煮開。又問村民弄了些椰子油,關鍵的調料則是他自己帶得天廚豆瓣醬。
這里是東南亞,香料是最常見的調味品,而且澳熱的天氣也非常需要各種香料來掩蓋食材的氣味和開胃,所以廚房里可謂應有盡有。崔雲紅將豆瓣炒香後加入各色香料,和魚肉一起倒進石鍋里炖煮,一番操作之後,空氣中漸漸彌漫起一股濃厚的異香。
「好香啊。」黃世東也不禁贊嘆道,「崔兄,這是何物,竟有如此異香……」
「這是豆瓣醬,是用豆子和辣椒腌制而成……」
黃世文沒想到澳洲人也有辣椒,辣椒是紅毛人傳過來的,在南洋很快就流傳開了,不過在明國基本無人問津。沒想到澳洲人也會吃,
最後,淋上新鮮的椰子汁。一大盆炖魚就香噴噴的出鍋了,村里又蒸了風干的野味,煮了些蔬菜,黃家的僕役則拿出了隨身的「路菜」。滿滿的擺了三大桌子吃飯。
主桌上的眾人已按捺不住想要先嘗為快,安娜先下手,拔下半條魚放到碟子里,剛一咬就被燙到了,再就是好吃好吃,然後又急急忙忙的找水喝,辣到不會說話。
眾人放開懷飽餐一頓,飯後,陶伯又吩咐家里人拿來許多熱帶的水果供大家解膩消渴。
忙活完一頓飯大家準備休息,安娜跑來找崔雲紅問他這道菜叫什麼名字。
「就叫椰汁炖魚吧……」
于是,後世著名的澳洲美味「長寧山椰汁炖魚」就此誕生了。
第二天天邊剛露出一抹晨曦,尋寶隊早早起床,陶伯已經安排人熬煮了大鍋的米粥。吃過早餐登船出發。
過了陶家村之後,土地漸漸變得荒蕪起來。一開始還能看到零星的田地村舍,等他們過了最後一個村子之後,基本便是原始的荒蠻之地了。
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偶爾還能看到被當初開墾過的痕跡︰逐漸被叢林佔據田地,坍塌的房屋,已經漸漸被野草覆滿的道路。看得出這里曾經過有過拓殖,但是後來都廢棄了。
此時已來到了河流上游,這灘多水淺。行船困難。一路前行,探險隊還是在天黑前抵達了長寧山山腳。這里也有一處被廢棄的小村子,十幾間房屋已經被藤曼植物完全覆蓋淹沒。這一片區域沒有高大的林木,顯然是被人開墾過的地方,但強大的熱帶植物在人類離開後又重新佔據了這里,把人類生活過得痕跡抹得干干淨淨。
「這里是霧峰村,四年前鬧大疫,這個村還有附近兩個村死傷慘重,活下來的都逃到山八港去了。短短四年光景就成這這副模樣,哎……」黃世東對四年前那場大瘴疫仍然心有余季,也感嘆著山野蠻荒橫掃一切的力量。
「我們到了嗎?」崔雲紅問朱順燊。
「還沒有,祖地還要往山上再走兩里路。」
「這山上的兩里路可不好走啊……這天又快黑了……」崔雲紅盤算著,並且還有安娜這樣的拖油瓶,雖然小妮子忍著不說出來,但看得出來她己經很是疲憊了。
當下眾人開始搭建搭建營地。村里的廢棄的房屋很多,有兩棟保持的還算完整。當下又僕役們清掉上面覆蓋的藤蔓,又在屋子里打掃了一番,就作為今天野營的營地了。崔雲紅關照在門口點燃一堆篝火。
這里蚊蟲甚多,崔雲紅當即給大家分發了小瓶的除蟲菊酯驅蚊藥,說這是避瘴疫的神藥,這可把黃世東給高興壞了,立刻把神藥收了起來。
「你不用藏起來,趕緊用吧。」崔雲紅笑道,「這東西以後推廣種植之後多得是。你不用它當心得瘧疾。」
「我們黃家的人很少得瘧疾。」黃世東說。「在這里能活下來的,大多是不容易得瘧疾的人。」
崔雲紅知道,所謂「不容易得瘧疾」,很可能是地中海貧血癥的攜帶者。這種病癥的輕癥既然感染了瘧疾也不會發作。可以說是天然的抗瘧群體。事實上,科學家一直懷疑地貧癥很可能就是因為能夠抵御瘧疾,才會在某些地區長期流傳下相關的基因。
一夜無話。清晨,神山山頭最先迎接到旭日的陽光,巨大的山體被陽光渡上一層金色,籠罩著聖潔的光芒;雨林的水汽升騰到神山的半山腰,遇冷形成濃重的山霧,難怪以前這里會叫霧峰村。
站在這里看神山更為險峻陡峭,崔雲紅回想要不是後世的基礎建設,自己登神山的難度可要大上很多。
尋寶隊在朱順燊的帶領下向長寧山上進發,沒走多遠就來到一座祖姥廟的地方。說是「廟」,實際規模很小,大致就是舊時的土地廟、山神廟一樣的小建築。里面供奉神像。還有香蠟的痕跡。
黃世東說︰這里就是最初的祖姥廟。最開始是自己的先祖在這里修的。雖說現在祖姥廟已經搬到了山八港,但是這里卻是整個長寧祖姥信仰的「根」。
「陶伯就是這里的廟祝,初一十五和每年的祖姥生日、得道日都要到這里來燒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