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00章 帝師自決

陳康伯率一眾文武官員離開當天,史浩入行營面聖,請趙考慮遷都汴京之事!

與此同時,建議趙馬上下詔,詔手握軍權的李顯忠、吳拱、楊叢義帶兵前來興仁府護駕,以此探知三人心意。

趙沉默良久,而後駁回所請,言道尚不知臨安發生何事,不宜輕動,況且太上皇是他的父親,若真要重回皇宮主政,他作為兒子,理應馬上退位,如此方為孝!

史浩再請!

趙依舊駁回,並聲言以後不再見任何朝臣!

史浩無奈,憤而退出行營。

趙不爭,一心想做孝子,而留在興仁府的一眾文武官員,卻不願淪為棄子和庶人,于是便在史浩召集下,開始密謀大事。

身在大名府的楊叢義忽聞臨安出現如此變故,震驚不已,第一時間便派人南下打探。

數十天後,得知確切消息,頓時憤恨不已。

太上皇趙構重登大慶殿,也就意味著他不願再做太上皇了,他想重新做皇帝。

而現今大宋皇帝趙遠是趙構養子,國無二主,有這層關系在,趙無論願不願意都不可能再回臨安,除非趙構駕崩,或是他主動退位。

趙構不知何時才能駕崩,短時間內是等不到的。

趙退位,這也沒有太大的可能,即使他心甘情願退位,留在行營內的一眾文武朝臣也絕對不會同意。況且趙在長江以北收攏了太多民心,收復汴京之舉,足以讓他立足黃淮,因此苟安江南的趙構很難取代他在北方百姓士紳心中的位置。

但如此以來,大宋必然要出現兩個皇帝、兩個朝廷,這樣一來,大宋天下就亂了,搞不好就是一場南北混戰,即使不動刀兵,整個大宋也會元氣大傷,即便完顏亮、完顏雍不趁機南下,僅僅只是內部混亂,就足以摧毀大宋,楊叢義收復燕京的計劃,恐怕要就此終止。

北伐燕雲之事,楊叢義已經在暗中準備,按他的計劃,如若一切順利,短則五年,長則十年,燕雲便能順利收復,如今被突然出現的臨安變故打斷,讓他如何不惱怒、憤恨?

可趙構已經重臨大慶殿,意圖已經很明顯,趙登基不到三年,朝中大臣多數還是前朝舊臣,他根本無力阻止,也不可能回臨安與他的養父爭奪皇位,大宋分裂已是定局,至于如何分,此時還沒人看得清。

楊叢義目前手握數十萬大軍,在北方與金人對峙,雖不在朝中,但他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到大宋朝局。

這幾年,他帶兵在前線,一心只為恢復中原,久離臨安,對朝局本就了解不多,如今局勢微妙,于是便按兵不動,先行窺探一番,再做定奪。

出此變故之後,收復燕京依然是楊叢義的目標,誰能保他不丟兵權,誰能助他收復燕京,那他就支持誰,而此時,他只想旁觀,也只能旁觀。

二月初五,中書舍人何爍忽然前來大名府,聲言代表朝廷和皇帝慰問北伐右路軍。而私下里,他卻將臨安發生的變故悄悄說于楊叢義听,以探听其立場和看法。

聞听變故,楊叢義當即表示十分震驚,而後回復何爍,他如今統兵在外,職責便是護衛大宋,收復更多失地,如今真定府、河間府還有幾十萬金軍磨刀霍霍,宋金隨時都可能再次爆發大戰,身為統兵官,朝中事他無權置喙,也無暇分心,若朝廷有詔令,他便依令辦事。

何爍幾次逼問楊叢義立場,想知道他真正支持誰,楊叢義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答復,只說听從詔令。

一天後,中書舍人何爍匆匆離開大名府。

「他想要什麼?可有要求?」听聞回復,史浩眉頭緊鎖。

「他什麼要求都沒提。」何爍輕輕搖頭。

「不,他肯定有所求,只是較為隱晦,我們暫未想到罷了。你再好好想想。」

史浩顯然不信,如今朝廷出現巨大變故,誰手里有兵,誰就能佔據優勢,楊叢義手握十幾萬大軍,他自然知道自己的分量,若說無所求,誰都不會相信。

「人生在世,所求者不外乎名和利。如今他手握大軍,缺的是權,一旦有權,便可名利雙收,莫非他想參與朝政?」何爍一驚。

「他可有提過此事?」史浩心中一緊。

「倒沒有明說,但言語之間,或有此意。其中有一言,我記得清楚,他說朝中事他無權置喙,若朝廷有令,他便依令行事。不過令從何出,依誰的令,他並未言明。」

何爍仔細回想當日與楊叢義的幾番交談,力圖挖出他真實的立場和意圖。

此言入耳,史浩暗驚。

當此之時,楊叢義以手中大軍為資本,確實可以呼風喚雨,北上投金,大宋便有滅國之危,而效忠臨安,興仁府以東幾十個州府便歸了臨安統治,趙在淮河以北便無立足之地,若向趙效忠,至少可與臨安隔長江或淮河而治,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佔據黃河以北和山東、河北的楊叢義,在當今局勢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誰也不敢輕視,甚至還能左右天下格局!

史浩心里極為矛盾,趙若想在北方立足,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作為支撐,否則即便臨安不發兵威逼,單單是金人,就足以讓他走投無路,可是一旦拉攏楊叢義,讓他支持趙,那麼付出的代價將是巨大的,歷來邊關武將入朝掌權,禍患無窮,況且眼下乃非常時期,入朝之後,也不可能罷免他的軍權,如此以來,眾人頭上懸的就不止一把刀了!

要保趙皇位,大宋難免分裂,重陷戰火之中,還有武將亂政之患,改朝換代之憂,但若不保趙皇位,那麼他們一眾留在興仁府的文武大臣,又將何去何從?此時回臨安,免不了致仕歸田的命運,留下的這麼多人,誰甘心?

還有,趙自暴自棄的態度,也讓史浩和一眾大臣有力都無處使。

即便如此,史浩等人也絕不甘心就此返回臨安去!

他們如今是趙的臣子,不是太上皇趙構的臣子!重用他們的皇帝也是趙,而不是趙構!

不論陳康伯回臨安能爭得何種結果,留在興仁府的文武大臣都不能坐以待斃,趙遭受打擊,自暴自棄,他們作為臣子卻不能放棄!

一天後,史浩再次入行營被拒,趙不但不見,還傳出話來,自此以後,誰也不見,有事自決!

對于這個學生在此時的表現,史浩失望至極,但卻無可奈何。

可越是如此,史浩想要證明自己,維護趙皇位的心也越發堅毅。

作為帝師,他怎麼能允許別人輕易剝奪他學生的皇位,即便對方是他學生的養父也不行!

經歷了漫長的思慮,史浩最終決定冒險一搏,趙的皇位必須保住!

如今趙誰也不見,留守興仁府的一眾大臣便以史浩為主心骨,史浩想做什麼,幾乎無人反對,因為只有趙繼續當皇帝,他們才能保住既有的名和利,他們的訴求與史浩所為一致。

稍稍安置了興仁府事務之後,史浩輕車簡從,直奔大名府。

汴京李顯忠和洛陽吳拱,幾十年前就有聲名,算是前朝老將,與臨安有很深的關系,此時不可能爭取過來,是以,史浩根本沒有考慮他們兩人,只把重心放在大名府的楊叢義身上。

二月十一,史浩馬不停蹄,趕至大名府。

听聞皇帝的老師史浩不避風塵親自趕來,楊叢義出城相迎。

「末將楊叢義,見過史相!」

城外,楊叢義率領大名府一眾統制將校,給予史浩極大的禮遇。

「楊將軍快快請起!」

史浩上前幾步,伸出雙手扶住楊叢義,同樣給了對方極大的面子。

若在以往或是其他情況下,想要一個使相主動上前伸手相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可如今就在眾人眼前上演了。

「楊將軍,這次趕走金人,收復汴京,讓大宋得以重臨中原,北伐右路軍居功至偉!原本皇上要親來大名府慰問犒賞全體右路軍,無奈半路出了一些小小變故,皇上和一眾文武大臣返回興仁府處置,一時走不開,便派我來大名府慰問,順便核實北伐將士功勛,好論功行賞,以激勵我大宋將士,繼續保家衛國,抵御敵人!」

史浩當著前來迎候的大名府一眾統制將校,高聲說明來意。

「末將代右路軍拜謝皇恩!」楊叢義當即向南方恭恭敬敬施了一禮。

而後說道︰「末將等听聞皇上御駕親征,駕臨汴京、興仁府,早就想拜見皇上,無奈沒有接到詔令,北邊真定府又有幾十萬金軍虎視眈眈,末將等不能輕動。正月听聞皇上要來大名府,末將等歡喜不已,不想卻是空歡喜一場。不過,既然史相親來,也是無差,末將等歡迎之至!城內已備好酒菜,為史相接風洗塵,請史相入城!」

楊叢義言罷,眾統制官將校當即向兩側退開,讓出一條通往城門的路來。

「楊將軍請!」

史浩說罷,抬步向前,在楊叢義陪同下,往城內而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