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699章 驚天消息

臘月十八,金人確認北伐軍東、西兩座全部後撤百里,撤至杞縣、通許之後,隨即開始準備撤離。

臘月十九,數十萬金軍分為前、中、後三軍,先後撤出汴京,金國皇帝完顏亮與文武大臣隨大軍撤離,往西邊鄭州方向而去。

在他們後面是數不清的車隊,裝著無數糧草輜重和箱子,箱子里面是什麼,無從知曉。

車隊之後是隨同逃離的金國人,男女老幼,人數多達萬人,他們帶著無數家財離開,馬車裝的滿滿當當,地上留下深深車轍。

這些人不是漢人,依據之前的約定,大宋監察使陳康伯沒有阻止。

臘月二十一下午,汴京城里最後一支金軍撤出城外,向西趕去,陳康伯率軍接管汴京,佔據各處要地。

當天夜里,金人盡數撤走的消息傳至杞縣、通許,李顯忠、吳拱各帶兩萬精兵連夜動身,趕往汴京。

第二日巳時,李顯忠、吳拱先後趕到汴京城下,每人派遣一萬軍隊入城,听從陳康伯調遣,其余軍隊在城外待命。

經過北伐軍三日一寸一寸反復搜查,陳康伯確認金人並沒有在汴京城做手腳,城內安全可控之後,方才派人回報歸德府。

臘月二十七日,趙同文武百官一道趕來汴京。

在汴京城外,築起高台,趙和文武百官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告慰先祖。

而後大宋君臣從東門進入汴京城,城內張燈結彩,一片歡慶。

來到行宮,坐上金主完顏亮幾天還坐過的寶座,趙心內激動不已,當即宣布,大赦天下!

百官賜錢十萬、絹百匹!

淮河以北的百姓,三年免賦!

北伐將士論功重賞,將士死傷者,撫恤翻倍!

趙一時之間,意氣風發。

收回汴京,重回舊地,群臣也大受鼓舞。

但很快,大宋將士們流血犧牲,拼死拼活才得來的北伐勝利,便轉為對趙個人的溢美。

文武百官紛紛上表,盛贊新皇趙,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知人善任,不愧是太祖血脈!

趙听得很是歡喜,不由的有些飄飄然。

臘月二十九,已快到新年交替之際,趕回臨安過年,已經不可能了,于是便有朝臣建議,在汴京歡慶新年!

不等議定此事,忽然有人提議,何不在汴京重建都城,臨安臨安,終究不是長居久安之地,既然已經奪回汴京,就該將都城遷回汴京。

此議一出,君臣陷入沉默之中。

但遷都還是不遷都,這個問題已經在每個人心里扎根。

百官見趙不語,便無人敢再提。

遷都歷來是大事,何況汴京曾被金人佔據三十多年,如今剛剛收回,民心尚且薄弱,貿然建都並不適合。

並且函谷關以西還是在金人手中,若他們再次毀約,東出函谷關,則汴京危矣。

還有,大宋都城臨安是太上皇趙構親建,如今他精神尚佳,身體還好的很,若遷都汴京,要不要將他一起帶過來?他願意來嗎?

汴京雖有繁華美好的夢境,但也有一場永生永世難以忘記的噩夢,回來很可能只是徒增傷悲而已。

此後,遷都汴京之事,無人再提。

君臣連日在已經繁華不再的汴京城流連,大街小巷,無處不去,似乎在找尋記憶中一些美好的東西。

與此同時,吳拱的北伐軍進駐洛陽,堵住金人從函谷關東出的通道,李顯忠分兵駐守鄭州、興仁府、歸德府和汴京,楊叢義的北伐軍退回大名府。

隆興二年最後一天,大宋北伐軍無戰。

隆興三年,正月初十,趙帶著文武百官離開汴京,東行至興仁府,慰問歸附的官吏百姓,大加賞賜。

正月十七,趙帶著百官從興仁府北上,渡過黃河,準備前往大名府慰問北伐將士。

結果行至澶州附近,大宋君臣听聞一個驚天消息。

正月十二,太上皇趙構出德壽宮,在大慶殿召見留守臨安的各部各衙官員議事!

這個消息猶如一個晴天霹靂,在趙、陳康伯、史浩等君臣及文武百官心里炸響,眾人頓時驚慌失措。

大宋要亂了!

要變天了!

這是每一個人心底的聲音。

但誰也不知道臨安到底發生了什麼,前來送消息的人不是傳令兵,更不是官員,只是一個朝臣家里的下人。

消息是真是假,無從辨別。

慰問隊伍當即停止前進,調頭返回興仁府。

與此同時,派人飛馬回臨安探查消息。

趙和百官在恐慌不安中,渡過了八天。

正月二十五,確切消息送回興仁府︰太上皇趙構于正月十二開始,一連五天于大慶殿召集留守臨安各部官員議事,並于選德殿、崇政殿召老臣議事!

消息確切,太上皇這個是要干什麼?

趙構要做什麼,呼之欲出,趙和百官心里都非常清楚,只是他們不明白趙構為什麼要這麼做。

若真如眾人心中所想,如此以來,趙構置皇帝趙于何地,置文武百官于何地?

興仁府遠離臨安千里,那里到底發生了何事,眾人根本不清楚,臨安未曾派遣任何官員來行營,也未有朝廷的任何書信。

在興仁府空耗下去,根本不是辦法,但皇帝趙和太上皇趙構的事,是皇家自己的家事,誰無法摻和。

但此時剛剛跟金國議和,若傳出大宋內部出現巨大的變故,恐怕金國轉眼就會撕毀和議,重啟兵戈。

皇家家事,亦是國事!

陳康伯身為宰相,歷兩朝,力主抗金北伐,大宋方得有今日之成果,他哪里忍心大好局勢,就此葬送。

群臣私下議論紛紛,臣心已然不穩,若再繼續這麼拖下去,好不容易拼來的成果轉眼就會付諸東流。

沉默多天之後,陳康伯主動求見趙,提議召集文武百官議事,不議他事,就議太上皇入主大慶殿之事!

幾天不見,趙精氣神全失,臉上無光,眼中無神,往日的朝氣,不復存在。

听聞陳康伯提議,趙沉默良久,而後道︰「父皇事,不可妄議。」

只此一言,便把陳康伯頂的半晌無言。

「皇上,請听老臣一言,此乃天下事,當由天下人共議!」

陳康伯眼中悲痛之極,幾天時間,仿佛老了幾歲。

這些年,在朝堂日日跟主和派爭執,打口水仗,好像永遠也不會疲憊,但現在他感覺累了。

「不,父皇之事不能議。自古以來,只有父議子,哪有子議父。你回去吧。」

趙雖然想不明白,為何會突然發生這種事,但禮法告訴他,不能以子議父,免得落人口實,況且臨安發生了什麼,至今也沒一個人來說清楚。

陳康伯退了下去。

大宋如今面臨的局勢要求他這個宰相,必須要做點什麼。

興仁府、臨安互不通消息,互不派人通氣,絕對不能再觀望持續下去,不然大宋必將四分五裂。

北伐雖然成功了,但北伐三大將李顯忠、吳拱、楊叢義此時都手握重兵,這些事大宋在江淮、荊襄一帶的幾乎所有兵力,再加上他們三人距離趙所在的興仁府都非常近,一旦有人在此時起了異心,大宋就全完了!

李顯忠一生忠勇,當不會有二心,但他是前朝舊將,如今是忠于臨安太上皇,還是忠于皇帝趙,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吳拱之前一直在西北,最近幾年才調住襄陽,同樣是前朝舊將,但遠離臨安,應該只是忠于朝廷,當不會選邊站,況且他的叔父還在西北,也不會允許他輕易選邊,所以吳拱極大可能會按兵不動,等待分出正統,才听朝廷號令。

楊叢義身份成謎,背景神秘,從回易處正使任上領兵入駐瓜洲渡,本就可疑,再加上他有殿前司任職的背景,主持過大校閱和選將之事,當時聲勢浩大,恐怕就是在為揚名造勢做準備,可惜因當時秦檜為首的勢力太過強大,功虧一簣,不得不到東南沿海小地方去躲避。

陳康伯看了完顏亮收集的關于楊叢義的大量資料,雖然搞清楚了楊叢義在朝中的靠山極有可能就是楊存中,但他還有疑問,僅憑楊存中,根本不可能支撐他走到現在,身後定然另有他人援手。

有沒有他人援手先不說,就憑楊叢義與楊存中的關系,手握大軍的楊叢義首先就得提防,因為楊存中這次並沒有跟來汴京,而他是太上皇的絕對心月復,這次太上皇重新入主大慶殿,恐怕跟他月兌不開關系,那麼楊叢義手里的兵對趙來說,就十分危險了!

但若此時貿然奪取李顯忠、楊叢義手里的兵權,軍隊立馬就會大亂,金人若得知消息,則大宋危矣!

為今之計,恐怕只有趕緊挑明趙與太上皇趙構之間的微妙關系。

當天,陳康伯以宰相的名義召集文武百官議事,主題只有一個,是回臨安,還是留在興仁府!

結果很明顯,去留各半。

想留下的大半是趙這兩年重新啟用的、先前被秦檜等人打壓下去的人,還有這兩年提拔重用的人。

而要回臨安的,幾乎全是主和派,不受趙待見的人。

正月二十八,陳康伯率領一眾要回臨安的官員離開興仁府,返回臨安。

他作為大宋宰相,事關大宋命運,事關天下人的事,他必須要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