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當打開金冊看到了燕王朱棣的名字。

朱元章原本對兒孫們一臉嫌棄的表情終于緩緩的笑開了花。

誰說自己的家兒孫都是窩囊廢?

你看著朱棣不就是一個榜樣嗎?

雖然說也有性子粗魯急躁的毛病,但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三好學生。

之前自己長子朱標在的時候,由于太子朱標各方面的光芒都壓住了其他兄弟。

讓燕王朱棣的閃光點並不明顯,甚至會造成人為的主動忽略。

可如今太子朱標不在了,傷心歸傷心,難過歸難過。

但國家的重擔還是要考慮起來。

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沒有儲君呢?畢竟如今的朱元章已經上了年歲。

也不像當初那般騎上戰馬,也能夠馳騁天下。

拿起長刀,便能砍遍整個華夏。

如今已是英雄遲暮之年。

立太子的事情已經是不得不考慮了。

只是在這個節骨眼子的人選倒是讓他有些犯難了。

一個是自己,怎麼看都還算合格的燕王朱棣。

此子已經成年,並且各方面無可挑剔,膝下也是兒孫一群一群的。

更難得的是。燕王朱棣已經成年,心智和性格各方面都已經成熟,不像朱雄英才十歲,之前朱雄英就在八歲多的時候突然差點夭折,給朱元章從心里造成不小的打擊。

在這個節骨眼上,若是要立朱雄英就要承擔著,朱雄英將來有可能會提前夭折或者並購的風險。

畢竟之前已經有過了一次了。

更何況如今朱雄英年紀太小。

天曉得他會不會跟隋煬帝楊廣一般,封做太子的時候,一切看起來像個賢明太子膜一樣,可一旦登基做皇帝了,便開始肆無忌憚的一頓騷操作,最後丟了整個天下。

燕王朱棣雖說也有些缺陷,但總體上還是比較完美的,而且整個人的性格秉性都已經定型,不會出現太大的差錯和紕漏。

這樣兩相比較。

著實讓朱元章有些頭疼。

只不過歷史上的朱元章並沒有選擇燕王朱棣,而是選擇了朱允炆。

在中國歷史上,選擇起義推翻前朝暴政並成功當上皇帝的人並不多,而朱元章就是其中之一。

據悉在朱元章的幾個兒子中,他非常喜愛朱棣,但最後立太子的時候他卻沒有選擇朱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明成祖朱棣,明明最後成了一個偉大的帝王,為什麼朱元章立太子的時候沒有考慮他呢?

首先可以從歷史上的一切記載來簡單了解一下明成祖朱棣。據悉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自建文四年即位,後定年號為「永樂」。

雖說老爹朱元章在立太子的時候沒有考慮他,且他在即位之後也總能听到一些風言風語,但這並沒有影響到朱棣,他在位期間一直勵精圖治,相當重視民生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在朱棣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百姓的生活非常富足,因此後人也將那一時期成為「永樂盛世」。

永樂22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師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被葬于長陵。如此優秀的朱棣,朱元章卻並未將之立為太子,主要也是因為以下原因。

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原因一——立嫡立長是規矩,更是禮法。

自從宗法制度建立之後,長幼尊卑和嫡庶有別等觀念就刻進了古人的腦海中,而按照當時的制度而言,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新太子的人選應該由二皇子繼承。

只不過二皇子實在是不堪大任,在經過考慮之後,朱元章立了長孫朱允炆為太子,如此也算是「立嫡立長」,不會破壞沿襲依舊的宗法制度。

盡管當時朱元章更加喜歡四兒子朱棣,但他實在擔心一點,那就是如果立朱棣為太子,就相當于開了不立長的先河。

這極有可能導致後世子孫之間產生更加嚴重的「奪嫡斗爭」。縱觀中國歷史,每一次奪嫡之爭都非常殘酷,朱元章不欲看到這樣的場面,所以才放棄了立朱棣為太子。

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原因二——朱棣脾氣暴躁,不夠仁德。

從朱棣一生的經歷來看,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活躍在戰場上。雖說捍衛國家離不開軍隊,但若要王朝長久地發展下去,就必定要利用士子集團的力量。

一個擅長武力的皇帝想要得到大臣們的擁戴,過程中需要付出非常巨大的努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由于常年生活在行伍之中,這使得他的脾氣較為火爆。

所謂「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朱元章非常擔心朱棣即位之後,一言不合就要處置大臣。

而相比于朱棣來講,長孫朱允炆生性懦弱,但卻有自己的主張,非常適合當一個守成的皇帝。

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原因三——補償太子朱標。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章與馬皇後的感情相當不錯,而太子朱標便是二人的感情結晶。相比于其他孩子來說,太子朱標的才能相當出色。

他與四子朱棣正好一文一武,且由于朱棣從小就被送到馬皇後膝下撫養,兄弟感情甚篤,如果朱標沒有去世,那麼朱元章必然不會擔心王朝後繼之事。

遺憾的是,朱標在受命巡視完陝西,回來之後就因為風寒去世。

這對于朱元章、馬皇後以及朱標的妻兒等人而言,都是一個無比巨大的打擊。朱元章選擇立朱允炆為太子,未嘗不是為了補償早逝的朱標。

其實,站在朱棣角度上去想,他也挺無奈的。對于帝王家庭來言,歷來都是老爸把皇位傳給兒子,或是在兄弟之間傳承。

若朱棣沒本事,啥也別說了,可偏偏朱棣還文韜武略樣樣皆能!原來皇位是哥哥朱標的,他沒啥想法,過得還很滋潤,一口氣生了9個子女。

可哥哥朱標一去世,老爸朱元章卻瞅都不瞅他一眼,就把皇位指定了佷子朱允炆。

那麼為何朱元章舍棄文武全才的朱棣,非選定孫子朱允炆呢?

這個問題,只要站在朱元章的視角去觀察便會發現︰

朱元章沒法傳位給朱棣,這三大原因,注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

其一︰朱棣沒有代言人。

大明朝既是朱家人的,也是文武百官的。朱棣由于遠在北京,替大明鎮守北疆,就注定了他在京城內沒有代言人。

而皇位的爭奪不是由老皇帝指定,就是百官推薦。

也就是說,新皇帝幾乎都是在皇權和官僚集團的博弈中產生。故而朱棣本事再大,由于在京城內缺乏自己的勢力,而沒有代言人替他到前台來爭取。

反觀朱允炆,由于朱標當了25年太子,已是根深蒂固,其勢力已不亞于朱元章了。

故而,站在百官角度上來分析,自然都會推薦朱允炆。因為這樣能保證百官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哪怕朱元章動過選朱棣的心思,也只能很快打消。

如朱元章曾問過劉三吾,朱標死後誰來接替?

劉三吾道︰「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倘若這時,有朱棣代言人呢?必然會反駁,擁護朱棣。如此一來,朱棣這才可能有機會。可如今幾乎滿朝文武都贊成劉三吾這句話,朱元章再強悍,也只能妥協。

所以,對于皇位爭奪來言,代言人這個角色,從來都是非常關鍵的。沒有這個角色,朱棣自己蹦出說︰我推薦我自己!別說群臣了,就是朱元章都會急眼,這叫心懷不軌,意圖篡位。

其二︰朱棣的嫡系身份有問題。

朱棣的生母是誰?一直是筆湖涂賬。朱棣自己說︰我老媽就是馬皇後!但一大堆野史卻爭先恐後地反駁,甚至都傳出了︰朱棣是元順帝的遺月復子之說。

同時專門記錄皇家冊立、冠婚、祭祀、禮樂等大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也拿出了證據反駁︰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

所以朱棣的嫡系身份,是遭到質疑的。且就算朱棣是嫡生,可他還有兩個哥哥在上面,一個叫朱樉、一個叫朱棡!

論資排輩來談,也是照樣輪不到老四朱棣,更何況他的身份還存疑呢?這幾乎算是第一時間,就被剝奪了資格,排除在外了!

其三︰朱棣有一位「完美」老爸!

朱元章幾乎是所有開國帝王中,最為後代著想的的老爸。哪怕子孫的名字,他都搞出了一個五行相生,生生不息的格局來。

可想而知,這樣的老爸帝王,會如何為繼承人著想了。最明顯的例子是朱標,朱元章剛當上吳王,就讓從13歲的朱標開始參政——回老家去祭拜祖墳。後來,又給朱標組建了宋廉、徐達、常遇春,這套超豪華的太子培訓班子。

而在朱標死後,為了讓朱允炆不受威脅,朱元章抖擻精神大開殺戒,連藍玉他都殺!這些跡象都說明了,朱元章是鐵了心要當一位「完美老爸」,替子孫干完八輩子的事。

也正是出于朱元章的這種表現,可以斷定他絕不會選朱棣,因為前朝的教訓就在眼前,為了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的事層出不窮。如今誰都服氣的朱標死了,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倘若貿然立朱棣,萬一其他兄弟反了呢?大明朝極有可能二世而亡!

所以只有立朱允炆才最保險!一則群臣支持和擁護,基礎非常好。二則是朱棣想謀反也沒法在兄弟間搞串聯,因為他們之間就有天然矛盾,可以輕易被分化。

就這樣朱元章為朱允炆設計好了一切,幾乎使朱允炆立于不敗之地。因而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根本就不可能被朱元章選中。

哪料,朱元章都做得如此地步了卻還是被翻盤——不是朱棣牛,而是朱允炆昏招頻出。

故而從這個角度來言,朱棣的靖難之役,實則是在跟朱元章「過招」。而朱允炆竟然當了神助攻,幫著朱棣都一一破除了朱元章的設置,如兄弟間的串聯,朝中大臣被「送」過來等,因而朱棣這才得以成功。

如果歷史沒有朱允文的一系列騷操作。

甚至各種替燕王朱棣送人頭送成績。

就憑燕王朱棣,王府里頭的那幾千人馬,斷然很難成功。

從剛開始一削藩,一系列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窺見其中一般。

最初開始,建文皇帝朱允文。頒下聖旨,讓燕王朱棣進京,而且還讓他帶上三個兒子。

燕王朱棣畏居于建文皇帝朱允文的權勢和威壓,不敢不從。

此時的他心里也許有些郁悶和不甘,但並沒有全盤考慮過正式造反。

直到建文皇帝朱允文在一幫子秀才大臣的建議下,又把朱棣放回了封地。

而此時燕王朱棣在幕僚的建議下,便直接開始了裝瘋模式。

乍一听聞燕王朱棣瘋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一百個不相信,立即派出心月復使者前去探查。

燕王朱棣也是個狠人,直接讓府里的人,用食物做成糞便一般的外觀形狀。

然後直接當著朝廷欽差使者的面,毫無顧忌,旁若無人的表演起了,當眾吃屎,而且不是關起門來,而是在自己的王府外頭大街上公然的表演。

這就有些夸張了。

十年寒窗飽讀聖賢書的欽差使者,哪見過這等豪華大場面?

當場嚇得話都說不圓潤。

屁顛屁顛的跑回京城,向建文皇帝朱允文報告,說那個燕王朱棣啊,真特麼瘋了,居然當街吃屎。

建文皇帝朱允文想來也是,平時估計沒怎麼看史書的。

居然也就相信了。

甚至我都懷疑。這建文皇帝朱允文是不是真的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

連本朝的一些新聞趣事都不怎麼關注的。

比如說裝瘋吃屎的本朝御史袁凱。

在朱元章執政時期,有人畏懼入朝為官,剁掉自己大拇指,結果最後還是被朱元章誅殺了。由此可見,洪武期間入朝為官時多麼高風險的職業啊。但是明朝有一人,陪伴朱元章多年,最後功成身退,得以壽終,令人佩服。這人便是御史袁凱。

有一次,朱元章想要殺掉一個囚犯,便命袁凱將此人送到皇太子朱標那里去審訊,可是皇太子朱標不肯殺掉此人。袁凱將審訊結果向朱元章報告時,朱元章問他,「你來說說,我和太子到底是誰對?」

這是一個兩難之題,你若說朱元章不對,搞不好會送命。你若說太子朱標不對,同樣也會得罪太子,即使不送命,也會得不到太子的信任,日後怕是很難發展。

踫到這樣的兩難問題,別說是一個小小的御史,就是朱元章的心月復或是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很難回答。

袁凱沒有辦法,想了一想,小心翼翼地說道︰

「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

意思是說,皇上您殺人沒有錯,那是按照法律辦事,而現在太子朱標不殺此人也沒有錯,因為他心地仁慈。

袁凱也算是個混跡官場的老江湖了,竟然說兩個都對的。按理說這回答算是十分得體了。可是朱元章不是一般的人,認為袁凱想要兩邊討好,是個滑頭之人,于是命人將袁凱關進監獄。三日後,不知怎的,朱元章又讓袁凱官復原職,繼續上朝。

雖說袁凱官復原職,但是日子並不好過。《金台紀問》里頭記載,說袁凱每天上朝,朱元章總會在群臣面前,指著他的鼻子說他,「是持兩端者」(意思說他牆頭草,兩邊討好之人。),令袁凱十分難堪。

袁凱這個人十分聰慧,政治敏感度也很強,他感覺這樣下去,遲早會身敗名裂,被朱元章殺掉。于是他暗中思索如何逃過這次劫難,最後他決定效彷當年的孫臏,裝瘋賣傻。

有一次,袁凱在朱元章上朝過金水橋時,故意裝瘋,僕地不起,胡言亂語。朱元章是什麼人啊,怎麼可能會被蒙騙,笑了笑,說道︰「真瘋的人是不會疼的。」于是,命人喊來木匠,用木鑽扎他身體。袁凱強忍著劇痛,對朱元章哈哈大笑。這樣,朱元章才放他回老家。

一回到老家,袁凱知道朱元章不會就此罷休,只好繼續裝瘋。他整日用鐵索鎖住自己脖子,還故意毀掉了自己的容貌。果然如袁凱所料,朱元章仍不放心,派人到華亭查宣旨,令袁凱當本地的儒學教授,其實是為了查看袁凱是不是真瘋。

袁凱當場一會兒睡在地上,一會兒起身傻傻地看著使者,還當場唱起了《月兒高》的歌曲。使者見了,搖搖頭,回去向朱元章報告說,袁凱是真瘋了。

朱元章乃是個多疑之人,還是不信,又暗中派了特務去袁凱老家觀察。袁凱在特務暗中查看之時,故意裝作不知,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吃狗屎,還大喊好吃。(其實袁凱吃得狗屎並非是真的,而是他事先讓家人用炒面攪砂糖做的,樣子看起來非常像狗屎。)特務回去後將此事報告給朱元章,朱元章這才相信袁凱是真的瘋子,才換得「以壽終」的結局。

把歷史往前翻,為了活命而裝瘋,吃屎的也大有人在。

拿個很明顯的例子︰

孫臏因為受到同窗龐涓的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但在這種情況下,龐涓還是沒有放下對孫臏的戒心,于是我們的孫臏大大,為了逃月兌這個球籠,只能裝瘋賣傻,但期初龐涓並不相信孫臏會瘋,便叫人把他扔到豬圈去,孫臏披頭散發地倒在豬圈里,弄得滿身是豬糞,甚至把糞塞到嘴里大嚼起來。這個時候龐涓才真的認為孫臏是真瘋了,從此看管逐漸松懈下來。于是給了孫臏逃跑的機會,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到了齊國擔任軍師,之後更是多次主持對魏國的戰爭,圍魏救趙等經典戰役便是出于孫臏之手,龐涓之墓為他們兩個師兄弟間的恩怨畫上了句號。

越王勾踐戰敗之後,被吳王夫差帶在了身邊,派人日夜監管、凌辱,而勾踐為了能早點回到越國,把老婆賣了,國內的美女賣了,這次正趕上夫差生病,在範蠡的計策下,把自己的「品味」也賣了,勾踐嘗糞,味甚甘甜,意思是對夫差說大王沒事,你的病改好了,這個時候有沒沒有感覺CP爆棚?夫差一看,勾踐那麼心誠,就把勾踐給放了,結果經過勾踐的臥薪嘗膽,干翻了吳王夫差,並成功的復國。

只是不知道,建文皇帝朱允文是不是平時不怎麼關心國家實事,一或者也不怎麼看史書,竟然就相信了使者的匯報,也真的相信燕王朱棣是真的瘋了。

直接豪爽的便把他扣押在京城的三個兒子也給放回去。

呵呵,一見到自己三個兒子成功的回到了北平,燕王朱棣,一時間再也沒了任何顧忌,直接毫無顧忌的開始扯旗造反,並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