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命令的圖賴,帶著部下往回走,派人在官道兩邊偵察,登上兩側山嶺觀察遠處情況,盡可能尋找道路。
在往北四十余里後,在道路東側山嶺的青兵,發現了遠處有小村落,官道有不顯眼的小路通往那邊的村落。
圖賴帶著部下們,從這小道上進入。
這是與外界聯絡不多的小村落,圖賴來到小村落後,挨家挨戶搜查,把所有人都趕出來,全村只有四十余人。
他又再觀察村落環境,沒有發現可通往南邊的道路。
看著凶神惡煞的韃子們,村民們有些人怒目而視,更多人是驚恐,韃子可是殺人不眨眼,要是不殺,很有可能把人擄到關外。
跟隨圖賴而來的,有漢八旗的任珍,他對村民們道︰「父老鄉親們,不要害怕,只要你們配合我們,我們便不會為難你們,大清之兵南下了,你們很快成為大清臣民,會比你們以前更好。村里可另有路前往南邊平原?要是有人帶路,那便是有功,有重賞。」
他問了好幾次,沒有人回應。
圖賴怒了,威脅著村民們,要是不帶他們去南邊,全村的人都要死。
最後,有個老漢說,可從從南邊到平原,只是一路沒像樣的道路,荊棘叢生。
圖賴大喜,讓那老漢帶路,表示只要能帶到平原,便對他重賞。
————————
山西鎮,陽和衛,這里聚集了萬余名京營官兵,先是姜瑄率領朔州兵趕到,不久後,宣府鎮的黃得功親自帶兵趕到,山西軍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
在陽和衛以北的陽和路,清軍被堵在這里已經有數日了,阿濟格一籌莫展,甚是郁悶。
曾經有部下建議,尋找道路繞過去。
阿濟格派人尋找過,在陽和路根本沒有其它路,兩側皆是荒山野嶺,還十分陡峭。
後來,阿濟格接到了多爾袞派人傳訊,說吳三桂已投奔大清,將會在二十九日正式冊封,吳三桂很快會率軍直撲北京,跟多鐸夾攻姜瓖。
本來這次只是佯攻,只要吳三桂歸順,兩路大軍攻北京城已經足夠了,阿濟格干脆不進軍了,就在道路上駐扎起來。
這樣一來,雙方在狹窄的陽和路上對峙起來。
李智雀、姜瑄、黃得功,先是知曉清軍從將軍石關進攻,再後來是張發可率軍北征,再後來是吳三桂山海關與清軍激戰。
吳三桂歸順姜瓖,又給予清軍重創,將士們因此大受鼓舞。
————————
張煌言帶著部下們,從羊腸小道上行走,走了半天後,發現了一處小村落,帶兵來到村落中。
他命令部下,把全村的人集中起來。
這個村落不大,名叫門洞村,全村有百余人。
這個村雖然地處偏僻,跟外界聯絡不算多,但並非與世隔絕,村民們皆知曉姜瓖殺建奴的英雄事跡,亦清楚建奴數次南下給百姓帶來的劫難,亦知曉許多明軍軍紀敗壞,時常侵犯百姓,盡管京營官兵們對村民的態度很好,亦有不少村民擔憂、恐懼、疑惑。
因為跟外界聯絡少,對于姜瓖發動政變、掌控大明朝政和京城一事尚不知曉。
看著百姓們的神情,張煌言明白了他們心中的顧慮,朗聲︰「父老鄉親們,我們是姜瓖將軍麾下的京營,我們奉姜瓖將軍之命,前來抗擊清賊,只要有姜將軍,就一定能保護你們安全。父老鄉親們,這里能否有路去北邊?若是可以,勞煩給京營弟兄們帶路,我們需要繞到清賊北邊。」
听到建奴從將軍石關南下的消息,在村民中炸開了鍋。
又有人疑惑,怎麼京營變成了姜瓖將軍麾下了?
張煌言再道︰「如今的大明朝廷,由姜瓖將軍擔任內閣首輔、都督府大都督,掌管大明的一切軍政。現在的京營,是由原本姜將軍的大同軍擴編而來,姜將軍入主京城後,改成了京營。」
原來如此,村民們的顧慮頓時煙消雲散,因為他們信任姜瓖這個大英雄。
對于建奴從將軍石關而來,村民們擔憂起來。
以往建奴數次入關,主要是在平原地帶劫掠,而靠近長城的燕山山脈里的村莊,既道路難行,山區村落也窮得叮當響,沒有劫掠的價值,山區的百姓才幸免于難。
而現在,建奴從將軍石關進攻,焉知會不會順便從小路進村。
張煌言有一定察言觀色的本領,看出許多村民還有擔憂,又再大聲道︰「姜將軍是韃子克星,是百姓保護神,請鄉親們相信姜將軍、相信京營。我帶兵來此,就是為了尋找小路繞道北邊,奇襲清賊……」
他說出自身的請求,對村民了的態度始終很好。
很快,先後有數名村民表示,這里往北可繞到靠近將軍石關的官道,只是非常難走。
張煌言大喜,最後選擇讓一父子帶路。
臨走之前,張煌言向村民們再次言明,一定會擊敗來犯的韃子。
張煌言和千余名部下們,在荊棘叢生、根本沒有路的地方行走,前進艱難,讓讀書人出身的張煌言十分不適應,但為了勝利,他一定要堅持下去。
這樣一來,同時有兩支部隊在山區中行走。
一支是北上的京營,另外一支是南下的清軍。
————————
二月初二上午,將軍石關東南側的山區,有一支數千人的清軍在艱難前進著,這支清軍以圖賴、任珍為首。
盡管滿八旗作為漁獵民族,因為時常要在山上打獵,習慣在山區行動,在這荒山野嶺行軍,亦覺得辛苦。
那帶路的老漢,帶著他們所經過之處,根本沒有路,而是沿著山腳下披荊斬棘前進。
接近午時,圖賴徹底不耐煩了,問道︰「這根本沒有路,何時才能走到南邊?」
老漢面無表情道︰「村里到南邊根本沒有路,你們非要從村里到南邊,只能翻山越嶺了,南邊有個門洞村,要是到了那邊,有小路到將軍石關!」
任珍威脅道︰「要是你敢騙我們,先把你宰了,再殺光你們村子里的人。」
老漢低著頭,沒有回話。
就這樣,數千清軍一直翻山越嶺,在艱難地南下。
由張煌言所率領的部下們,同樣在翻山越嶺,只是艱難程度要低于清軍。
到了傍晚,圖賴再次威脅老漢,要是敢耍花招,殺光全村的人。
那老漢很是痛苦,他是知曉怎麼走到南邊的門洞村,是被迫才給清軍帶路,真要是到了那邊,讓清軍抄小路襲擊明軍,導致明軍失敗,他會愧疚終生,但要是不這樣做,全村人都會慘遭毒手。
在通往將軍石關的官道上,清軍和明軍在對峙著,誰也沒有主動發動進攻,多鐸是寄希望于圖賴能有所突破,張發可任務並非是主動進攻,而是要擋住清軍攻勢即可,他並不太急,先看看張煌言是否有突破。
初三,雙方特殊部隊繼續前進著,要是雙方都繼續前進,有一定概率能夠相遇。
————————
下午,張煌言和部下們在艱難行軍著。
這時候,正翻越山嶺,來到了半山腰上,隱約望見了北邊的異狀。
「快看,那邊好像有清軍!」
張煌言放眼眺望,遠處山腳下,似乎是有人活動。
「快,弟兄們都蹲下來!」
軍營軍紀嚴明、令行禁止,千總下達命令後,士卒們迅速蹲下。
要是從那邊望來,看不出有什麼動靜。
張煌言找了一處易于觀察前方情況之地,密切觀察對面動靜。
他發現,那邊有許多人,可能有數千。
後來,他終于看清楚了,那些人是清軍。
清軍居然也打同樣的主意,張煌言略為吃驚。
張煌言觀察到了情況,副千總、把總們同樣觀察到了。
副千總兆輝煌道︰「張千總,清賊意圖應當是跟我們一樣,該怎麼辦?」
副千總郭令義道︰「看起來,清賊人數比我們多很多,要是硬拼起來,吃虧的是我們。」
第一局把總蘇封翔道︰「張千總熟讀兵書,應當能想到辦法。」
在部下們的印象中,雖然張煌言武藝不錯,但終究還是屬于讀書人,對于舉人一下子就做了千總,始終還有些不服氣。
遭遇目前困境,張煌言思忖起來,再向帶路的父子道︰「可有辦法避開、繞過那批清賊,繼續北上?」
老漢道︰「有辦法,我們從另外的山繞過去!」
他的回答,給張煌言吃了定心丸。
張煌言對數名部下道︰「那我們就繞過去,繼續北上!」
第二局把總于東方問道︰「張千總,清賊有數千人,要是這些清賊襲擊主力後方,那後果很嚴重。」
第三局把總鄒大青道︰「不知張千總有何辦法?」
副千總、把總共五人,都看著張煌言。
此時的張煌言,一副成竹在胸模樣,道︰「這批清賊自然要解決,得交給友軍來解決。派人火速趕回,稟報張副將,張副將再派人來設下埋伏。」
在剛才,張煌言就回憶著進入山區以來走過之處,要從中尋找是否有合適伏擊之地。
想了一會之後,張煌言露出喜色,找到辦法了。
隨即,他命人取來紙張和筆,畫出了伏擊之地的大概地形圖,又再對帶路父子道︰「勞煩你們其中一人,跟我們的士卒一同趕回去,然後帶他們來去到此地…」
張煌言指了一下地圖,繼續道︰「只要張副將能及時派兵趕到,十有七八能成功伏擊。」
听著張千總的計策,五名部下都覺得,或許能成功,都殷切期盼著。
隨後,張煌言派出兩名部下,那老漢讓兒子跟著返回。
接下來,老漢繼續帶路,繞過另外山嶺,避開清軍繼續前進。
老漢兒子和兩名士卒皆是騎馬返回,盡管是在荒山野嶺,因為披荊斬棘開路,有千余人走過,是以能允許馬匹行走。
三人先是回到門洞村,由兩名士卒火速返回,老漢兒子則是待在家中等候。
初四中午,張發可吃飽飯後,正在跟部下們下象棋。
由于後續的糧草輜重被運送上來了,部隊彈藥、糧食、藥品、水都很充足。
一局棋下到一半時,有部下來報,張千總派人回來稟報了。
兩名士卒回來後,張發可道︰「張千總那邊情況如何?」
「啟稟張副將,張千總遇上了意外,特命小的趕回來稟報……」
听到士卒的話,張發可先是驚訝,隨之驚喜起來。
出現這種狀況,張煌言居然還能找到解決清賊的辦法,看來果然是有才能。
隨即,張發可把第三營游擊上官景閱召來。
「上官游擊,給你一個立功的機會……這是張煌言想出來的計策,你務必要把那批清賊干掉!」
听著張發可所說,上官景閱先是驚訝,轉而是高興。
有這麼好的立功機會,不高興才怪。
隨後,上官景閱返回部下所在地,立即召集副游擊、千總、把總們開會,宣布張副將的命令。
有機會立功了,部下們皆興奮起來。
「弟兄們,跟著我一同去門洞村,去殺韃子!」
隨後,第三營四千余人出發了。
對于進村,前不久千余人走過的路,他們重新走一遍不算太難。
第二天早上,張發可趕到了門洞村,那老漢的兒子帶路向北。
到了傍晚,上官景閱抵達伏擊地。
閻應元仔細觀察周邊狀況,這地形的確適合打伏擊戰。
上官景閱朗聲道︰「弟兄們,埋伏起來,等待清賊上鉤!」
他做好吩咐,給每位千總、把總們安排任務。
四千余人埋伏在兩側茂密樹叢中,弓弩、震天雷、投石車都準備好了,只等清軍前來。
上官景閱興奮起來,希望像去年牆子嶺路那般,打伏擊給予清軍重創,自身又傷亡很小。
其中,閻應元被安排了用震天雷打擊敵人,等重創清軍後,再沖出來殺剩余未死的清軍。
官道以東,門洞村以北數十里地,這里靜悄悄一片。
這里有條被人開拓的道路,在一般情況下,來到這里的人,會認為這條路近來被許多人走過,除非是很小心謹慎之人,要不然不會想到這里還會有伏兵。
京營第三營官兵們,在靜靜地等待敵人的到來。
第144章 才能初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