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31.大孫,你真是太會了

送走燕王一家,朱元璋和藹的拉著周乾的手,給他介紹自己萬壽節收到的賀禮︰「來,看上咱的什麼東西,你就過來拿。」

周乾並沒有要,只說這些都是文臣武將的心意,該由朱元璋收著,他用不到什麼。

朱元璋听到這話,臉色平常,卻心里暗暗點頭,心道這小子還是個懂得謙讓之人,將來必成大事,自己可得好好的培養他,彌補十年的政務缺失。

他像個藏不住話的老人,直接帶周乾去一堆奏疏跟前,宣布道︰「今後有時間你就跟咱一起批奏疏!」

此言一出,身後的內侍和周乾都是一驚,沒想到朱元璋會這麼說,畢竟太子批閱奏疏都是到了能擔大任時。

要知道,周乾這才相認多久?還不到半個月啊。

到了奏疏前,朱元璋柔聲道︰「坐下吧。」

朱元璋仔細看著周乾,見他神態自若,絲毫沒有慌亂之色,不由得偷偷歡喜。

他早見到過自己大孫做事,但是讓大孫觸踫奏疏,倒還是第一次,想到他說的農事,便從里面挑了關于農事這種奏疏遞過去。

「咱選個最簡單的奏疏,你可能也熟悉些,看看吧。」

「是。」周乾拿起有關農事提議的奏疏看起來,隨後將奏疏又還給朱元璋。

「咱允許你批閱。」朱元璋拿了御筆遞給他︰「批。」

周乾看了看奏疏內容,搖搖頭將筆放下,沒有批閱。

對于周乾這做法,朱元璋並未怪罪他的意思,反而耐心的道︰「咱想著你這些年在外,過幾日讓你跟著你爹去批閱,但咱又喜歡你喜歡的不得了,就打算自己教。

可是,你為何不批啊?」

朱元璋只當是這孩子不會,問完就後悔起來,自己這不是明擺著讓長孫為難嗎。

他自責自己,為何多此一問。

長孫不過是剛相認,現在正名都沒有正名,奏疏不會批閱很正常,民間生活多年,就算之前有底子,但又能記得幼年多少,對奏疏膽怯不批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後周乾的回答,卻讓他心里為之一振,刮目相看。

周乾平靜道︰「這幾日,我與五叔都在暖棚,看到暖棚里的農戶播種,栽苗,引水灌溉,體會到十分辛勞。」

說罷,周乾又笑了笑︰「平日里總是說農乃國本,農事既是第一大事,朝廷仕子也總在奏疏里說民以食為天。

但是又有幾個人肯月兌下官袍去田里耕作?不去體驗百姓辛勞,怎麼會做到感同身受。

不體會百姓的苦,提出的農事措施皆是紙上談兵,又怎麼能制定出合適的農耕之政呢。

都說讀聖賢書,平天下事,可是這句話是否完全對?若讀聖賢書的人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那孔子孟子不該早讓天下太平了?

說到底讀聖賢書治國事,只能是一部分,若是要制定百姓合理的農策,光讀書不行的。

年年歲歲,朝去夕替,聖賢書內容不變,可百姓的日子再變,前朝書只能參考,卻不能總治今天事。

這奏疏里的農策,不親農,不事農桑,說的政策也是听起來振奮,實則只會加重百姓的重擔。」

「讀聖賢書者,只能管理聖賢書的官員,卻教不會餓肚子的百姓去吃飽飯。」

朱元璋拿起那奏疏細細看著。

「百姓造反,多數是因為饑寒交迫不能活命,將士造反,多是因為兵餉口糧,軍令不公引起的。從根源解決百姓的問題,相信他們寧做太平犬,也不做亂世人。」

百姓造反多是因為吃不飽飯,饑寒交迫……這和自己當初吃不飽飯,沒錢葬爹娘多像啊,根本就是啊。

朱元璋這一點深有體會,臉上出現熱切之意。

旁邊侍候的內侍和宮女也心里對周乾刮目相看,他們每天伺候陛下和朝臣商議事情,送走一撥又一撥的官員。

耳濡目染下,對政事也听到過一些見解,多年來,只有這位長孫殿下才真正說透了。

民饑寒,兵無糧餉,才造反鬧事。

說兵無糧餉,這個在明末時的八大寇里,下崗郵遞員李洪基不就是,他後來成了李闖王。

朱元璋不是那麼隨便會被驚訝到的人,他有智慧,有權謀,也特別的會打仗,農民與王者的結合,有著帝王的疑心,又帶著普通百姓樸素坦蕩,還帶著擰巴。

周乾見朱元璋發愣,當自己說的他不喜歡,便道︰「老朱,這些是我近來與白銀局一起,總結出的。

農戶中有許多是農婦丈夫從軍,無人做農事,也不認識字,我便請徐家小姐有空去幫她們理解些農策,請男子去不合適,可女子讀書的也就只有書香門第和王公之女。

對兵士家眷優待,將士才更願意為大明征戰。」

朱元璋直視周乾道︰「徐家為大明出了不少力,徐達病死在北方的軍中一事,咱很痛心,徐家幾個孩子也都為大明忠心。

咱也該待他的孩子好些,你跟她的事你爹與徐老夫人說過。咱沒有什麼反對的。老四家媳婦兒知書達理,賢惠淑德,這都是徐達教的好。」

周乾點頭,畢竟朱桂和代王妃常常不和。

朱桂是郭子興親生女兒郭惠妃所生的,但是朱桂兩口子的事,但是朱元璋和朱棣,朱標都會幫著代王妃說話。

徐達就不是吃蒸鵝死的,要是吃蒸鵝賜死,那徐輝祖為何還要死心塌地為大明盡忠。

隨後周乾又說了關于民技官和農事需要銀子的事,朱元璋以為他是需要銀子。

周乾卻說他不需要,想有機會帶朱元璋去城中走走,感受下大明商事的來龍去脈。

語言太過蒼白無力,事實才是最好的說法。

「等佔城使臣事了,墓門明日便會破開,兩件事辦完,咱跟你去城中走一走,看看你說。」朱元璋拿過佔城先送來的信件。

洪武年間,朱元璋曾頒詔給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丘溫,慶遠等五個縣,但安南卻稱兵拒命。

朱元璋因為戰爭剛停不久,不願再起干戈,于是沒有搭理,安南一直處于半離獨立狀態。

佔城比安南小,又因為和元朝戰爭後幾十年恢復不好,當明朝對佔城釋放善意時,佔城欣然接受。

每年都要派王子王孫來明朝出使表達自己的尊敬,是大明奉表稱臣國家之一。

但是佔城與安南關系惡劣,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君臣,父子,上下等這些倫理,因為這種思想延伸到大明時,便成了藩屬關系。

這幾年大明偶爾征討,安南奉還不少佔城土地,跟著大明喝到不少肉湯。

元末戰亂時,安南趁機從漢家版圖中月兌離,還侵佔了思明路永平寨,霸佔丘溫和慶遠。

如今安南一直游離在大明之外,不歸還漢家土地。

而倭國因為在和元朝打仗時戰勝了元,雖然承認明朝,但是在邊緣反復橫跳,不斷的張狂挑釁,仗著自己曾經大勝過元朝而得意。

至于高麗雖然猶豫,但看到朱元璋數次北伐後,在大明軍的威壓下,也慢慢臣服。

周乾听著朱元璋和自己說大明周邊的國事,心里也迅速的做出大致的規劃和意見。

「咱不出兵安南,不是咱怕,只是之前數次北伐,勞民傷財,咱希望百姓能夠修養,誰知安南咄咄逼人。」

「老朱你說的對,輕易出兵確實可以出惡氣,但是會使國力衰退,但是我們也不能放任他們騎在我們漢家的頭上屙屎屙尿。

該好好的練軍,重整大明水師當年的威風,但是練軍需要銀子,我認為重整,發展大明商事是很重要的。」

朱元璋嗯著嗯著轉過頭︰「你又扯到商事來了,別急,別急,過了這幾天再說,你的提議咱會考慮的。」

「咱長孫真是太會了,咱還想著手把手教你。」朱元璋笑道。

「老朱,我只是拙見,朝廷的事你比我熟悉,到時候咱們可以好好的合計合計。」周乾道。

此時,內侍過來提醒兩人到了該歇息的時間。

朱元璋這才意猶未盡收話,但還是覺得這個大孫對奏疏太會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