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23章︰好像有點不妙啊!

看見對方立刻進入交戰狀態,其實才是一種戰爭的常態。

那種都已經互相看到對方,兩邊卻是做出彬彬有禮的措施,乃至于雙方首腦還能約個地點吃吃喝喝,類似的時代看來是一去不復返了?

戰斗是以雙方的騎兵最先開打,寬闊的平野上能看到幾支騎兵在游弋,敵我的每一支騎兵在速度上有快有慢,找到機會撲上去來一下,沒有打多久又互相分開。

「趙氏的騎兵是騎射為主?」智瑤人已經在巢車上面。

感謝智氏弄出了馬鐙和馬鞍,趙氏裝備了這兩樣東西之後,他們又被驅趕到了草原,文明路線不免是要做出改變的。

那麼就是,馬鞍和馬鐙被帶到了草原,想來是會向其他游牧族裔傳播了?

有那麼一個事實,沒有化家為國之前的智氏,使用騎兵就是以騎射為主,其他模彷者肯定有用騎兵做過沖陣試驗,得出輕騎沖陣付出太大代價的結論,以至于模彷到底,一樣以騎射的戰法為主。

講實話就是,騎射對于穿甲率太高的部隊只能起到襲擾作用,只有在面對幾乎沒有穿甲的部隊才具有比較強的殺傷力。

「也許趙氏在草原無敵,他們來了中原戰場只能打輔助。」智瑤看到的也是這樣的事實,目光轉向了列陣步戰的另一邊。

雙方先期投入作戰的部隊,分別是聯軍那邊的步騎出動一萬三千余,原國這邊頂上去的步騎約八千。

畢竟,原軍是遠道而來,哪怕智瑤讓軍隊保持戰斗隊形前進,先頭部隊其實會受到樹林、小坡地以及其它的制約,著實是難以一開打就讓部隊全面展開。

騎兵的交戰一時半會很難看出孰優孰劣。

步車協同的交戰態勢比較容易看出一些東西。

跟往常一樣,戰車是馳騁在最前方的參戰單位,每一輛戰車的後方都會緊緊跟隨一隊步兵。

原國依舊是使用晉國的軍隊編制,一輛戰車有七十五名步兵跟隨。這種編制以前是晉軍在佔便宜,現在依舊是原軍佔便宜。

一旦戰車被摧毀或是被迫停頓下來,雙方的步兵就會立刻展開交戰,人多打人少,再加上原軍的戰斗力本身就比其他諸侯麾下更高,聯軍怎麼可能不會節節敗退呢?

投入交戰的聯軍步車部隊數量比原軍多了幾乎一倍,看上去卻是聯軍被原軍在局部以多打少。這個就是別管有多少部隊,真正使用到多少部隊發揮有效戰力的區別。

所以了,欒書不愧是一個老陰逼,遠在一百多年前就明白大編制的優勢,改變了晉軍的編制。

對其他諸侯來說更要命的是什麼?晉人本身就很能打,一個「兩」的士兵數量再多出諸侯的三倍,肯定更要命啊!

不是諸侯不想學欒書更改軍隊編制,一來是他們的可參戰人員不足,再來就是經濟難以支撐,不然就是受到晉國的壓制了。

現在,智瑤還是作為欒書的受益者,五千左右的原軍不止頂住了一萬聯軍的進攻,並且還進行了逆推。

當然了,軍隊並不是編制越大越好,看實際情況最為重要。

怎麼說呢?有些師一萬三千多人,有的師有一萬八千多人,前者卻是能暴揍後者,乃至于有的一個師能跟一個軍打得有聲有色。看的還是整體的素質,再來就是軍事裝備的差距。

「君上,敵軍另有動靜。」籍秦說道。

智瑤將目光轉向有異動的地方,目測約是有萬余再次月兌離聯軍本部。

看那支有新動向的聯軍旗號,盡管距離有點遠,還是能夠分辨來自越國和魯國。

智瑤回身看向己方的後面,大量的車輛已經在做防御措施,一些輔兵也開始在伐木。

「智英。」智瑤點了一個名字。

一個看上去二十來歲的青年拍馬過來。

智瑤下令道︰「你率三千騎兵,襲擾越軍魯軍即可。」

本來有點失望的籍秦听到在點自己的名字,趕緊擺出恭敬聆听的姿態。

「秦率一‘師’向前,若敵軍出兵來阻,與之交戰;如是敵軍並未增援,听從國尉調度,殲敵已參戰步車。」智瑤下了另一個命令。

籍秦要的就是一個舞台,好能夠建功立業。

原有的制度還沒有完善,大多數人卻知道不會是原有晉國的模樣,原先智氏就在執行的政策一定會得到延續。

智氏的什麼政策?不問出身有功必賞,出身再高有罪必懲。

孫武正在指揮的部隊,他們就是智瑤打造了七八年的常備軍,五千打一萬要是再打得艱難,會讓智瑤成為大笑話。

戰事進展不止順利,完全是原軍壓著聯軍在暴揍!

智瑤再調上去一個「師」的兵力,為的就是吸引敵軍進行增援,要麼就是讓敵軍停止交戰。

如果諸侯進行增援,原軍可以在對方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前消滅更多聯軍。

換作諸侯不派遣援軍?智瑤就全殲已經參戰的敵軍,再創造出一個能夠好好立起營寨的環境。

智瑤抬頭看了一下天色。

太陽已經移到了中間偏西的位置,時間應該是未時四刻(14點)左右?距離天黑還有兩個時辰以上。

智瑤舉起了手里的一個玩意湊到眼前。

這玩意除了望遠鏡還是什麼?

燒玻璃嘛,幾乎是每一個穿越者都會干的事情之一,智瑤提供相關的概念,智氏足足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將合格的玻璃搞出來。

制作望遠鏡的玻璃要求會更高一些,又是花了兩年時間才出現成品。

想當初,智瑤「發明」紙張也是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

這還是智氏家大業大,足以說明從無到有的難度。

通過望遠鏡觀察,智瑤能將分別站在巢車之上的諸侯看得比較清楚。

諸侯一個個看上去表情非常嚴肅,像是早知道晉人能打……,不對,應該稱呼原人了,就是原人這個稱呼听著有點怪。

只是換了旗號,戰袍都沒有變,諸侯卻是發現對面更能打了!

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地方。

化家為國之後,智氏固然獲得了好處也迎來了危機,治下的人其實也是一樣的。

說句比較操蛋的話,原國現在的大多數人,他們希望戰事的規模能更大一些,好讓自己變成受到征召的一員。

正在服役的這一批人,他們則是希望戰事能夠一場接著一場爆發,有更多可以立功的機會。

這種情況之下,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原軍將士怎麼可能不賣力拼殺,肯定會比以前展現出更強的戰斗。

「撤兵嗎?你們撤不下去了。」智瑤將視線轉到了孫武身上。

能看到孫武頻繁地發布指示,原軍在調動中將敵軍給圍了起來,諸侯不派出增援部隊解救的話,八九千人真的要被消滅了。

與此同時,趙氏的騎兵有試圖幫友軍解圍,他們卻是高估了自己,同樣也低估了原軍的騎兵,丟進去三五百騎兵之後,趙母恤下達了撤兵的命令。

這種嚴肅的場合之下,有那麼一個地方卻是看上去帶著搞笑色彩。

越軍和魯軍合起來約是一萬左右,不知道誰作為他們的指揮官,能從進軍的各種姿態看出一種猶豫不決。

智英率三千騎兵出現,直接讓越軍掉頭就走,遭到丟下的魯軍稍微再前進一段距離也是轉身就跑。

敢在踫上騎兵以後背相對?跑得慢的魯軍被一支又一支箭射倒,後面更是被原軍騎兵追上去,變成了一場餃尾追殺。

好歹是越軍發現那種情況原地重組隊形抗住了一部分壓力,要不然三千多魯軍不知道能活著逃回去多少。

越軍和魯軍頂著不斷射來的箭失小心翼翼退卻,他們的出場也就變成了搞笑。這一幕卻沒有吸引多少人的關注,大多數人在看的是酣戰正烈的另一邊。

孫武顯然在玩花活,能用最 烈的攻勢消滅逗留在戰場上的聯軍,偏偏一再給予他們突圍的希望,看著就是想吸引諸侯派兵援救。

不出意外的話,今天的交戰大概就是這般模樣?

「寡人以為今夜楚軍便會退兵。」智瑤回到了帳篷,召喚來沒有軍務的高層。

一眾人听了表情各異。

楚國君臣會那麼干嗎?其實,楚國這麼做並不是一次兩次了。

智瑤繼續說道︰「當是退兵宋境之南,抑或明歲大軍北上?」

僅是下午一戰不會完全打崩諸侯的信心,他們都有眼楮,腦子沒壞也知道這一戰沒有勝算,必然是要做更充分的準備,它日再與原國一戰。

範蠡說道︰「如此,非是好事。」

當然不是好事。

那樣一來,原國的立威之戰沒有打成,無法威嚇列國不敢輕易侵犯。

下一次聯軍再來,一定是他們做好了更完善的準備,戰事規模不會小!

一旦楚軍真的夜奔,原軍當然能夠施以針對,哪怕無法全殲,肯定也能消滅不少。

可是,無法在這一戰威嚇諸侯,接下來還有更大規模的交戰,乃至于會進入到使用各種手段,干擾乃至于破壞對方國內穩定的時期。

「諸侯大多就在這里,留住他們,不怕本土不來救!」

智瑤現在需要思考怎麼將諸侯留住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