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口月復之欲而一時沖動地吃下那個生長在饅頭山空間里的變異白蘿卜之後,張知秋終于開始有時間進行後悔了。
張知秋記得,自己在現代的時候應該還是一個高中生才是——雖然感覺中似乎應該是經歷了一些事情的,但卻是一直都雲遮霧罩地想不起來。
比如說,對于自己是如何來到這大明以及在來到大明之前的事情,張知秋便一點兒都想不起來。
雖然自身的學識極其地普通,但變異物種吃到肚子里可能有害的結果還是知道一些的。
不過,在印象中雖然在現代的歐美國家是不食用轉基因食物的,但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對此卻是毫無顧忌的。
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顧忌的資格——如果不食用高產地轉基因糧食的話,中國的耕地是根本無法養活自己地子民的。
地球上約一億四千八百萬平方公里的陸地中大約有三千一百萬是可耕地,但在現代可耕地面積正以每年十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其中中國每年耕地減少達到千分之四,而人口增速則至少千分之八。
現代中國耕地面積排世界第四,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印度,但人均耕地面積卻排在一百二十六位以後,平均擁有耕地只有一點四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兒,而人口僅次于中國的印度,其人均耕地是中國的二十倍。
要知道,在全世界一百九十六個國家中(不含地區),人口在百萬以下的便有數十個之多,最小的國家國民更是只有一千多人,比如未加入聯合國、但與中國互相承認的國家紐埃和庫克群島共和國,那里四年多時間只有一名嬰兒降生。
換句話說,中國雖然地大,但人均可耕地卻基本可以說是最少的,是以吃這種西方人所不吃的轉基因食物,根本就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腦海中有著這樣地記憶,張知秋也才會頭腦發熱、不管不顧地去嘗試那個看起來極其詭異地白蘿卜的。
反正無論如何,這種危險食物也早已經是被吃了多年了,也不在乎眼下在多這一口,更何況,張知秋自己卻是隱約覺得,這種古怪地白蘿卜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沒有什麼道理,純粹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不過,這個白蘿卜帶給張知秋的,竟然卻是意外的驚喜。
口感什麼的自然不須多說,就是月復中那火燒火燎之感,在幾口蘿卜下肚之後,也悄然間消失地無影無蹤,身上更是猶如泡在溫泉中般地舒適。
更為可喜的是,在感到前些天在輜重營所受到的一些皮外傷發癢過後,伸手去抓的張知秋卻是震驚地發現,那里的皮膚已然光滑如新,不僅是原有地疤痕消失不見,而且也根本就看不出有過曾經受傷地一絲痕跡!
張知秋有些木然了。
人的情緒在超過自身極限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就會是這種木然——無論是喜怒還是哀樂……
張知秋的胃口雖然不錯,但剛剛飽食之後的他也吃不下多少東西,這個白蘿卜除了被他從中間部分割出來一個大豁口之外,看起來也還沒什麼大問題。
吃多撐著了的張知秋圍著蘿卜轉了一圈,遺憾地發現這塊絕無僅有地泥土地,基本都已然被這個超級大蘿卜給佔的滿滿當當,竟是連一些多余的空地都欠奉。
不過,也不知是否是錯覺,張知秋卻是感到這塊地比之先前似乎要大上一些,只不過先前沒有向現在這麼仔細地看過,因此這也只是一個感覺,並不能確認。
「如果這里全都能夠種菜就好了……」酒囊飯袋張知秋很有氣勢地捧著自己的小肚子貪心不足地絮絮叨叨。
在張知秋的印象中,自己似乎確實曾經是擁有個一個名副其實地大肚子的,但眼下卻也只能是在心里自己緬懷一下罷了。
如今地「大肚子」,說白了只是吃多了撐著後地那種錯覺,事實上張知秋的肚子雖然並非一馬平川,但此刻也不過就只是略有起伏而已。
自打來到大明之後,張知秋一直都是和以前幾乎沒有吃過的玉米面窩頭、棒子粥糊糊叫勁,玉米這種在現代主要作為飼料和化工原料的東西,似乎是這個時代北方平民的主食。
正因為以前吃的很少,是以在這一段時間以來,張知秋對于這種飲食結構還是可以接受的,甚至還有些小歡喜,但這麼長的時間下來,他也終于有些扛不住了。
更為讓張知秋糟心的是,自來到這大明之後,自己幾乎便與肉食和蔬菜無緣了,之前在輜重營時到也罷了,此刻回到了這大好地花花世界,竟然也還是吃不到!
不過,這些天張知秋在縣城中閑逛時卻也發現了,與自己之前的想當然不同,這個時代地肉類相當地昂貴,比起現代來,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約是因為與蒙古草原毗鄰的緣故,忻州市面上最多的肉類竟然是羊肉,而且與張知秋印象中現代一只羊百多斤的印象不同,如今地一只羊連皮帶骨,最多也只不過僅有數十斤而已,通常地,更是只有二三十斤而已。
至于豬肉,因為是要與人爭食,是以存欄量相當地有限,而且喂養周期也相當之長,成本之高不可想象。
對這一點,嘴饞地張知秋特意地考察過,這個時代沒有什麼「飼料」之說,豬吃的就是主家地殘羹剩飯,而且一頭豬基本至少要喂養一年才會出欄,體形也與張知秋印象中的現代豬相差甚遠。
再有就是小說中古代進入飯店後所必備的牛肉——這絕對是最為坑爹地謊言。
無論是明朝還是以往地朝代,包括日後地滿清,牛都是作為最為重要地國家戰略管制物品存在的。
張知秋在調研中驚訝地確認,牛是不允許被隨意宰殺的,私下殺牛是要被官府治罪的;即便是因為種種意外或自然老病而死地牛,也需要在報備官府並得到同意之後,才可以進行宰殺的。
換句話說,牛肉在古代是稀缺品,比豬肉更為少見。
另外一種常見地肉類便是雞了,但與現代的專業飼養不同,這些散養在農戶之家的雞,在被宰殺出售之前,大多已經是渡過了自己的「青蔥歲月」的,至少都會活到一年以上,而不是現代地三個月就被壽終正寢。
是以,在古代吃「老母雞」是一種必然,還在下蛋的母雞通常是不會被殺掉的,能夠吃到一年內的母雞,絕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但不得不提的是,這個時代的肉類味道絕對是一流的,不過久不知肉味地張知秋,卻是將這一點歸之于自己肚中缺少油水地緣故。
與肉類相比,張知秋更為怨念深重地便是蔬菜了。
在現代,許多人以自己吃素而自豪,但如果是沒有那麼些種類繁多、四季不斷地新鮮蔬菜供應的話,也不知他們究竟能夠堅持多久。
張知秋在忻州城幾乎已經轉遍了,在這還不到寒冬的季節,便已經是見不到什麼蔬菜了,而到了冬季,更是只有白菜、蘿卜地選擇,就連土豆也被視之為是可用來調劑的菜類了。
當然,對于許多窮人家庭來說,土豆卻是一年中最為主要的食物,即便是家中有一些糧食,多半也是要拿去換為土豆的,否則便沒有足夠的食物。
還有一種在現代淪為配角的食品是在這個時代獨領風騷的,那就是種類繁多、花樣翻新的豆腐制品,張知秋也欣欣然百吃不厭。
這些事說來話長,但在張知秋的腦海中也不過就是一轉念的功夫,也就是在這一刻,張知秋終于明確了自己日後在這大明將要為之奮斗的目標︰掙錢、吃肉、吃好菜。
對于身處這個時代,張知秋是懷著一種「旅游」的心思來得過且過的︰之前在輜重營如果不是身處其中的話,他更願意是作為一個「看客」存在的。
事實上,雖然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之下,張知秋也曾經是熱血沸騰,但每每是在獨身自處、靜夜凝思之時,他便不由自主地陷入到了迷惘之中。
對于「時空穿越」這種事情,張知秋雖然記憶有失,但也還是有些印象的,雖然這種印象大多來自于文學和影視作品,但其中的「道理」,卻也算得上是人類對這個問題在現代時地一種深刻思考了。
當然,關于時空變遷的理論很多,但張知秋此刻最為忌憚的一種,卻是那種關于「平行世界」的說法。
在這個理論中,事情發展地任何一種可能,都會衍生出一個與其他可能所並存的「平行世界」,這些世界同時存在于不同地時空之中,永遠不會重疊——只是在某些特殊地「共同點」處,才會偶有交錯。
張知秋所擔心的,就是自己在改變了這里的歷史之後,自己還能否有機會回到生養自己的現代去。
雖然在理論上,即便是被改變後的「平行世界」,也還是會有一些機會與自己所在的那個世界交錯,但這卻畢竟只是理論的啊……
這里雖好,但卻不是自己的家。
家里,還有生養自己的父母在期待著自己歸家的吧……
PS︰數據慘淡,木有激情,筒子們給點動力吧……
吼吼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