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五章:引君入甕

熱門推薦:、 、 、 、 、 、 、

「草原上還有很多漢人?那些韃子不是自己的溫飽都顧不過來,要擄掠那麼多的漢人干什麼?」葉觀雖然很氣憤何國柱所說的情況,可是還是要把事情問清楚。

這名百戶說道這里嘆了口氣,語氣有些沉重的對葉觀說到︰「大人有所不知,那些韃子不僅經常進攻我們大明的邊鎮,他們自己之間也是相互廝殺。韃子人口本來就不多,這一去一來人口就更少了。所以韃子們就到這邊鎮來擄掠咱們明人的婦孺和兒童與青壯過去。婦孺就被他們搶來搶去,為他們生兒育女。兒童就被他們養成韃子,去幫他們殺人放火,青壯就成為他們的奴隸,幫他們種田放牧,如果不是放牧需要很多的草場,在不火並的情況下,那些韃子的一個家庭就能有五六名甚至于七八名的漢人奴隸,而且還有不少女子供他們婬樂幫他們傳宗接代。這些年來,韃子攻宣府、大同、延綏、薊昌,不知搶走了多少百姓。他們不過是些蠻夷,卻靠著手中的刀兵,過得比咱們大明的百姓還要好,大人,我恨啊!」

「恨那些韃子?」

「對,但我更恨那些衛所的官兵。與我同是江西搬來的那名錦衣衛的一家就是被韃子和那馬升害死的。」何國柱咬著牙說道。

「是什麼情況?」

「我的那名好友也是錦衣衛世家,不過他們是在城外的拒馬堡的。弘治十一年韃子襲擾大同,拒馬堡被破。他們一家都被擄走了。去年我卻听一名逃回來的人說在大同附近的那旗韃子發生火並,很多漢人奴隸都趁亂逃了回來,可是我在大同府卻沒有看見其余那些逃奴。不久之後那馬升上報給朝廷說殺死韃子百余人,朝廷賞了銀錢下來。馬升就在大同府外面的軍營辦了一場酒宴。我去送酒食的時候在營地的看見那些人正在腌制要送去京城的韃子的人頭。我就隨意的看了看,卻發現其中一個人頭居然是我那好友的,雖然我那好友一副披頭散發的模樣,可是我不相信那些官軍听不懂山西話。而且我在這大同這麼些年了,這些官軍是什麼德行我還不清楚。可是沒想到咱大明的百姓最後會被大明的官兵拿著腦袋去領賞!」何國柱說到這里,忍不住用拳頭用力的錘了錘自己的大腿,其中的無奈可想而知。

「錦衣衛為何沒有得到這樣的消息?你是百戶,難道還不能把馬升這樣的行徑上報給朝廷?」

「大人有所不知。不是咱們不上報咱們都上報了,可是根本就沒有動靜啊。而且還有幾名同僚上報後就莫名其妙的失蹤了。同知大人,也許咱們錦衣衛中……何國柱說到這里並沒有再說下去,不過他的意思葉觀已經明白了。

如果何國柱說的是真的,那麼馬升的這條貪腐線路肯定埋得很深還拉得很長,所以馬升才能在這里穩當的當他的副總兵。

…………

大同府外的一處草原。

都說黃河九曲,唯富一套。不僅明人懂得這里是水草豐美的地方,可以用來飼養戰馬和牛羊。作為畜牧業好手的韃靼人同樣對這塊地方覬覦已久。

河套地區歷代就是農耕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必爭之地。誰佔據了這里,誰就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勢力漸強。屬于華夏文化圈的趙國第一次在這里設立了雲中郡。後來秦滅六國,九合諸侯一統天下之後,派大將軍蒙恬帶著十萬秦軍精銳將匈奴人逐出河套地區,並且移民三萬戶于此,在此重新設立了雲中,九原兩郡。這也是賈誼《過秦論》中說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後來西漢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再次擊敗匈奴的樓煩、白羊二王,佔據河套地區,並且听從主父偃的建議,在此建立朔方郡和五原郡。

西漢末年到東漢時期,中央王朝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一個幾近于亡國滅種的大錯誤,這樣的錯誤幾乎要比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本朝xx大革命還要嚴重百余倍。那——就是把河套地區賞賜給內附的南匈奴人生存。自此匈奴人的後代在此扎了根。並且越來越多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民族憑借著黃河渭河流域的水草豐美,逐漸勢力強大起來。以至于在西晉末年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倫慘劇。北地漢人幾被殺絕,三千萬人口的漢人最後只剩下一千多萬人,大部分還生活在南方。被史學家號稱為「中原鼎沉」「華夏陸沉」。

而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本屬于小宗教的佛教,仗著是胡人宗教而迅速發展。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各朝各代都明令禁止漢人出家為僧,一直到了後趙時期,在佛教的影響下,後趙朝廷的那些胡人君主們正式允許漢人出家。這樣的詔令也就造成了佛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唐代,朝廷再次佔據此處,實行農耕。後來唐亡遂被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包括河套地區在內的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佔據。後來燕雲十六州被遼、金國、蒙古幾次輾轉易手。正是這塊地方的缺失,讓宋朝是吃了一輩子的虧,也讓明朝是深受其害。

明朝建立之後,趁著一逐元帝于塞外的軍威。朱元璋掌握了這塊被西夏遼金蒙古輪x了無數遍的河套地區。並且在此建立東勝衛,後來卻又撤銷。把人民內附于北直隸一帶。

朱棣靖難之時,借用同屬于蒙古人的朵顏三衛的騎兵約定事成之後把關外的大片草場作為酬謝。雖然後來朱棣反悔了一部分。不過這處地方卻成為韃靼人與明軍爭奪的要地。

到了英宗年間,明軍軍備松弛。朵顏三衛連帶著其余的蒙古部落大舉向著長城一帶推進。憑借著土木堡之變的大舉勝利,最後蒙古人終于在明代宗末年來到了長城之外。長城之外就成為了蒙古人的草場,逐漸構成了終明一代的「南倭北虜」的惡劣局面。

而今天,駐扎在長城之外的草原之鷹火篩的蒙古包里,來了一位商人裝扮的男子。

「楊通,這大冷天來我的氈房是為了什麼事?」蒙古包內,一名身材魁梧,方臉大耳,面赤欣偉,帶著高頂平邊的羊皮帽子,系著水藍色腰帶,穿著棕色的肥大窄袖瓖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子,穿著小牛皮做成的皮靴,正站在火架子上用拿著瓖滿寶石的腰刀割下一塊剛烤好的羊羔的女敕肉送到嘴里。一邊玩著手中的名貴報道,一邊看著單膝跪在氈房里的那名明人。

「尊貴的徹庫特之火篩塔布囊、草原上的雄鷹、強盛的蒙郭勒津旗旗主,卑微的楊通為您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那名商人裝扮的明人就是大同五蓮堂孫欽林香主的那名親信。

「哦?這大冷天的,還有什麼好消息不成?是你又送來了一些刀具還是又運來了一些茶葉想與我的部落作交換?」火篩听見楊通說帶來了好消息,讓手下的人遞給了楊通一把小刀,示意他可以上前來用刀子割羊肉吃。

游牧民族由于不會冶煉鐵制品,所以在與漢人互市的時候,一般都會用牛羊肉和牛筋之類的東西來換取鐵器食鹽和茶葉。而且雖然明廷與韃靼人之間經常打仗,可是民間的商貿也並沒有中斷。經常有不怕死的商人冒著被其他部族干掉的危險去與那些韃靼人做生意。

而楊通就是這樣的一位,他與蒙郭勒津旗經過幾次生意,又透露過幾次明軍動向給火篩之後,也逐漸贏得了火篩一定的信任。

「尊貴的旗主大人,這回我帶來的不是那些鐵器食鹽,而是要比鐵器食鹽還要貴上一百倍的東西。」楊通低著頭照著孫欽林給他的說法說給火篩听。

「貴上一百倍?你是說消息,像海東青銳利的眼楮那樣的消息?」火篩能成為南蒙古諸多部落中首屈一指的大部落,靠的除了他的勇武,還有他的智慧。所以他一听楊通的話,並沒有其他的旗主或者首領那樣大呼小叫或者眼冒金光,而是不置可否的在烤好的羊羔後腿上撒上了一點安息茴香,用自己的腰刀割下了整整兩大塊肉,一塊自己用刀尖送到了自己的嘴里,一塊遞給了正跪坐在對面火堆邊的楊通。

楊通看見火篩遞過來的羊肉,頓時心中又是驚喜又是害怕。火篩是什麼人,讓明廷夜不能寐的人。弘治十一年火篩洗掠大同,平江伯陳銳為總兵,得知火篩在襲擾大同,寧願冒著延誤戰機的罪名革職回家,也不敢與火篩對戰,甚至于回家後在京城大冬天的都不飲熱酒。被京師的人揶揄道︰平江不飲熱酒,只因怕火篩之名。

而火篩居然用自己的腰刀割下一塊肥墩墩的羊肉遞給自己,讓楊通受寵若驚。

「對,是貴上一百倍,一千倍的消息。」楊通一邊小心翼翼的吃著羊肉,一邊尊敬的對著火篩回答道。

「什麼消息,說來听听。」火篩看見楊通的樣子,哂笑了一聲,然後讓一名漢人女奴送上了兩杯馬女乃-子酒。喝了一口後,半眯著眼楮靠在跪在他身旁服侍他的漢人女奴的胸脯上休息。

「旗主大人,我給您送來了一個可以攻破大同城,可以拿走無數的金銀財寶,食鹽糧食,男女奴隸、俘虜大明總兵以下大小官員和朝廷欽差以及大明藩王的好消息。」楊通語不驚人死不休,一開口就是就是這樣的大消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