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六十二章 功高蓋主?功臣被殺是有原因的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一路高歌,最終建立漢朝,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韓信。

韓信這個人也挺可憐,擁有一身軍事才華,卻遲遲沒被伯樂發現,直到蕭何發現了他,他才有了展示本領的機會,最終被提拔為了大將軍。

按道理來說,像韓信這樣數一數二的大功臣,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會被劉邦愛戴的才對!

可為什麼劉邦建立漢朝後想方設法的想把韓信殺死呢?

韓信被殺,很多人都為他不值。

還有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覺得劉邦實在是個小人。

劉邦作為華夏封建社會早期的開國皇帝,開了一個殺功臣的壞頭,使得後世所有朝代,在開國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滿陰霾之氣。

不過說起來,韓信雖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極大的責任。

無可否認,韓信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不過,也是一個政治上的糊涂蟲。

說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那不用多講。

背水一戰、暗渡陳倉、四面楚歌,這些計謀的使用,已經充分表明,他在那時候的軍事思想是處于領先水平的。

那時候處于領先水平的軍事思想是什麼?

是在勇力、紀律要求的基礎上,對詭道的采用。

是傳統的軍事思想是對勇力和紀律的要求。

孫武為什麼要冒著那麼大的風險,砍吳王的兩個妃子?就是要求軍隊必須要有紀律。

項羽采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對勇力的要求。

韓信的軍事思想,是在這個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背水一戰是要求勇力,但暗渡陳倉、四面楚歌則是詭道。

所以韓信最終能夠以詭道打敗只講勇和力的項羽。

但說到政治上,韓信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糊涂蟲!

比如攻打齊王的時候,本來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去說服了齊王歸降。

韓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別人已經勸人投降了,這個功勞就讓給別人算了。

可韓信他不,他一定要爭,帶著軍隊去攻。

結果,等齊王烹殺了酈食其。

他這件事,既得罪了所有的大臣,也惹得劉邦不高興,他自己也沒增加多少功勞,幾處不討好。

等拿下齊地後,韓信又立刻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

韓信就這麼等不及!

等不及也罷了,誰知道他的時機也不恰當。

因為那時候,劉邦正處在危難時期,正需要他出力呢。

他這樣做,不明顯是要挾劉邦嗎?

意思就是你得給我封賞,我才會幫你打仗。

本來劉邦就已經不高興,又被韓信這麼一搞,你說劉邦心里怎麼過得去?

幸虧張良在旁邊提醒劉邦忍住。

否則的話,劉邦可能當場就和他翻臉了,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後,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韓信就應該看出劉邦對他不放心。

事實也是這樣,韓信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像李靖那樣無欲無求。

韓信真要聰明懂政治的話,就不應該死死盯著兵權不放。

雖不至于像張良那樣要求歸隱,至少在交兵權上表個態。

表個態,也能讓劉邦滿意。

可是他沒有。

他始終沒有。

後來異姓諸侯造反。

韓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

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來眼去,舉棋不定。

如果韓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那麼他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抉擇。

要麼始終忠于劉邦,向劉邦坦露心聲,永遠不會背叛。

要麼就下定決心,打心里堅定自己的想法,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

千萬不能猶豫不決,彷徨觀瞻。

彷徨觀瞻的結果,就是等著劉邦一個一個的收拾他們。

還有,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他就應該吸取教訓了。

他就應該明白,劉邦已經對他非常不滿意了。

但他依然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既不表忠,也不造反。

那結果不就是尋死嗎?

華夏封建古時社會是一個集權社會。

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主人。

如果你當不了皇帝的時候,你就只能當一個忠誠的大臣。

當你想當皇帝的時候,你就要有當皇帝的規劃、膽識和眼光。

韓信什麼也看不清楚,連蕭何和呂後是什麼樣的人,他也看不清楚。

所以最終被蕭何與呂後騙去,砍了腦袋。

在華夏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很多開國皇帝都會想盡辦法把他身邊的開國功臣都殺掉。

這無非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

開國皇帝都擔心這些功臣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出于安全起見,還是背負罵名,把他們都殺掉的好。

例如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大殺特殺,很多征戰時期鞍前馬後的將領都被殺掉了。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這些開國皇帝狠心,的確有很多人仗著自己是功臣,和皇帝關系好,就以為自己資格高,在皇宮里也就肆無忌憚了。

但畢竟君主有別,建國後不比征戰時,該尊重的人還是要尊重,該收斂的還是要收斂。

比如李世民。

尉遲恭是李世民身邊的大紅人,為李世民出了很多力,在李世民當上皇帝後,尉遲恭也是相當高興的,畢竟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跟著提升嘛!

但有一次尉遲恭竟然在皇宴上打了一位皇家貴族,就是城王李道宗。

這讓李道宗很沒面子,也讓李世民很難堪。

此時的李世民便體會到了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但李世民還是忍住了。

因為李世民了解蔚遲恭只是一個無腦的武夫,並沒有其他太多的心思。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真是一個開明的君主啊,踫上其他脾氣不好的皇帝早就要殺他了。

為了告誡尉遲公,李世民找了一個機會單獨把尉遲公叫到了自己身邊,給他講了一下韓信被殺的故事。

尉遲公雖然是一個武夫,但韓信因何被殺,他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立刻就給李世明認了錯,說自己沒有想那麼多,但是以後一定會注意的。

李世民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了。

想必此時的尉遲恭也是很感激李世民吧,畢竟沒有幾個皇帝能夠這樣指出臣子的錯誤的。

而韓信被殺不僅僅是在劉邦建立漢朝後自認為自己功高蓋主,無所顧忌的後果。

還在劉邦與項羽爭斗的時候,劉邦就已經起了對韓信的殺心。

有一次韓信在追擊項羽的時候,眼看著就把項羽給追上了,但韓信卻突然下令讓軍隊原地待命。

劉邦很是著急,便問蕭何,蕭何了解韓信為人,知道他這是在討封,便提示劉邦該給韓信封王了,劉邦听後很是生氣,韓信這不是在威脅我嗎?

但也無奈的很,便封韓信為王,而且還給了他「五不死」的承諾,韓信被封王後,這時才下令讓軍隊乘勝追擊。

換做是誰,誰也忍不了這樣的臣子。

所以說,韓信被殺也是必然的。

…………

「仙人盤點韓信,究竟是為了什麼?」

「如果韓信得到了獎勵,朕想要殺他,豈不是很困難。」

「而且現在韓信已經知道朕將來會殺他了,如果他提前造反怎麼辦?」

劉邦將手中的酒杯甩飛,有些郁悶。

劇透。

韓信被劇透,那他會怎麼做?

「不過說的也不錯,如果韓信真心忠于朕,而且像李靖那樣,不貪戀權力,朕會殺他?」

「肯定是不可能的!」

「李靖建功立業之後,主動提出退隱江湖,功成身退的口號,這讓李世民很放心啊。」

「都說朕是小人?」

「呵呵……那是他們不是皇帝,如果他們和朕一樣,手底下有一個大臣如此貪戀權力,還很有聲望,他們怕不怕?」

「如果韓信造反,肯定會有很多人響應他,那朕的大漢不就是亂了?」

「只希望仙人不要賜下超乎朕能力的獎勵,如果是那樣,朕拿韓信可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劉邦想了想,又喃喃自語道︰「不對話說回來,如果韓信通過盤點視頻,能認清自己的定位,忠于朕,不貪戀權力,朕也不會殺他。」

「就看他怎麼選擇了。」

「如果他執迷不悟的話,就休怪朕不客氣了。」

…………

大漢的同一片天空,另外一個角落。

韓信看著天穹之上的投影,一臉的無奈。

「呂後和蕭何要殺我?為什麼呢?」

「蕭何以前如此推薦我,為何會想要殺我呢?」

「呂後看上去如此優雅,也要殺我?」

「難道最毒婦人心說的是真的?」

「再說了,論功行賞不是很正常的嗎?」

「沒有獎賞,將士哪里有動力打勝仗?」

「看看漢武帝怎麼做的,霍去病打了那麼多勝仗,拿了多少獎勵。」

韓信很不明白。

在他看來,自己能打勝仗,要點獎賞,不是很正常的嗎?

為什麼要殺他呢?

為什麼呢?

「呵呵……枉我韓信一生為了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助陛下戰勝項羽,贏下楚漢之爭,可沒想到自己卻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哎……我韓信的未來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是應該主動上交兵權,然後表態甘作陛下的臣子。」

「還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得了。」

…………

「呵呵,在咱看來,韓信這等威脅,是不能存在的。」

「固然韓信為劉邦立下了很多功勞,可是這又怎麼樣呢?」

「皇帝終究是皇帝,臣子終究是臣子,韓信沒有弄清楚自己的位置,肯定會被殺的。」

「像韓信這等貪戀兵權的人,哪個皇帝不怕?」

「至于是韓信在咱老朱手中,肯定是不能讓他活著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一點都不為韓信感到惋惜。

正如他說的那樣。

韓信如果生在大明。

他不會有絲毫的留情。

因為他是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個性和特點的人物。

他既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肚量,能把天下英豪收為己用,頗有明君氣象。

但另一方面他又顯得凶狠暴戾,開國之後,曾經跟隨他鞍前馬後效力疆場的功臣宿將,幾乎被他屠戮一空。

華夏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過屠戮功臣的經歷,但像明朝這樣規模之大、涉及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確實非常罕見。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賜死德慶侯廖永忠,以此為肇始,一直持續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開國宿將幾乎在一輪又一輪的大清洗中屠戮殆盡。

人們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開國大將,除了早死的徐達、常遇春、鄧愈等人少數幾個,其他絕大部分都身敗名裂。

到明朝第二個建文帝登基時,明朝第一批開國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幸存者只有郭英、耿炳文等寥寥數人。

朱元璋到底為什麼要對功臣們下此毒手?

多年以來一直流傳一個說法,認為是朱元璋小肚雞腸,滿月復猜忌,生怕手握兵權的功臣大將們起兵造反,篡奪皇權。

這種說法可能存在,但不完全對。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就對軍隊管理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革新。

朱元璋不僅設立五軍都督府制度,軍隊彼此相互節制互不統屬,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五軍都督府調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大明兵權都控制在皇帝一人之手。

沒有朱元璋的兵符與聖旨,任何一個武將或者五軍都督府、兵部,都別想調動一兵一卒,想起兵造反純屬痴人說夢。

因此因為功高蓋主殺了功臣的說法太過片面。

事實上,在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六十歲的朱元璋對全國各地武將下達一部詔令合集《武臣大誥》。

這部《武臣大誥》非常奇特,完全不是像朝廷公文一樣文縐縐的,而是通篇都是沒有經過任何潤色的口語大白話,明白淺顯,通俗易懂。

因為朱元璋擔心武將們文化水平低看不懂,起不到宣傳警示作用,故此他才會別出心裁。

意思就是咱這般直直地說著,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賢的愚的都要省得。

你們都給咱听好了。

朱元璋在《武臣大誥》中,詳細列舉了各地武將三十二人的違法犯罪之舉。

其中既有常遇春之子鄭國公常茂這樣的高級將領,也有地方衛所的百戶千戶等基層軍官。

犯罪行為既有干擾地方政務等大局問題,也有苛待、殘害軍卒等細節,還有貪墨軍餉軍糧等經濟問題,還有搶佔民女等作風問題,無所不包。

從中可以看出,明朝開國初期,功臣武將們倚仗權勢為非作歹、踐踏國家法紀的情況已經非常普遍和嚴重,簡直到了駭人听聞的地步。

永嘉侯朱亮祖接受地方豪紳的重賄,光天化日沖入番禺縣大牢放走人犯,鞭打知縣。

常遇春之子常茂,「貪財殺降」。

以及醉酒後殺傷前來歸降的北元武將,幾乎激起大變引發戰爭。

其他各種不法行為如「肆貪害民」「冒支官銀」「私役軍卒」「強暴軍卒眷屬」等等,都已經到了觸目驚心、危及明朝統治的地步。

使得大明軍隊戰斗力嚴重下降,將士離心,民怨沸騰。

朱元璋在前言中說︰「我每日早朝晚朝,說了無限的勸誡言語」。

「我這般年紀大了,說得口干了,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

可軍官們依舊利欲燻心,置若罔聞。

朱元璋說︰「我許大年紀,見了多,擺布發落了多,自小受了苦多,軍馬中我曾做軍來,與軍同受苦來,這等艱難備細知道」。

他出身貧苦農民,從最下層的普通紅巾軍小兵一步步奮斗成皇帝,底層軍民的痛苦辛酸生活他感同身受,故此才會再三勸誡功臣大將們體恤民情,愛護士卒,遵規守紀。

苦口婆心之態,令人落淚。

可惜他的一番苦心並未能喚醒這些執迷不悟的功臣武將們。

朱元璋迫不得已才會凶相畢露,大開殺戒。

故此朱元璋才會對功臣大將們下此重手,實際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看看《武臣大誥》中那些底層軍民飽受摧殘的斑斑血痕,令人心酸落淚,就會理解朱元璋的一番苦心。

為自己的子孫掃清障礙是一方面,但是如果功臣們沒有自己的原因的話,朱元璋有什麼理由能隨便殘殺他們呢。

正是因為他們有了像韓信一樣,有讓皇帝必須殺他們的理由,他們才會被殺。

而不是用一句所謂的功高蓋主,害怕功臣危級天下江山來替代。

韓信,也是如此。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