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长老打发走丫头,复又看着我说:“你奇怪我为什么让你讲出你的搞笑鬼的故事,我是想看看你的理解能力,你提到观察来往于寺里的芸芸众生,你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长老要看我什么样的理解能力?

长老见我疑惑,说:“小故事,大道理,从你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的运用,语境的设置,情节的构架,还有你说的要讲的故事合不合适?该在什么场合讲?所有的这一切都能看出一个人社会认知度,和他对人、对事的价值定位。”

长老讲完,问我:“春生,对于观察的结果和感想能说说吗?”

我说:“长老,今天在寺里放肆了,我观看来大悲寺拜佛的人,丫头嚷着讲故事,便造成了这种局面,对不起。”

“我和你探讨寺内拜佛烧香的问题,别的别提了。”长老问我,“在想些什么?讲出来,或许对我管理寺院有益。”

我点头说:“不止是今天,我用我的眼光看来来往往的,到大悲寺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大多数人是带着某种诉求:求平安、求富贵、求官运亨通、祈求多子多福;而我注意较多的是一些来大悲寺感受片刻安宁的人。”

长老很吃惊的看着我,说:“哦,见解很独特,有所祈求的,这不难理解,谈谈你对来寺里寻求安宁的这部分人的看法。”

我说:“我观察到现在有很多人会选择到寺院清修,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在寺庙里体验原生态的寺庙生活。”

我问长老:”长老,是不是寺里有不少人都是平常人?我看见他们换上僧人的麻布衣服,住进僧舍,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做早课,念经打坐,早课结束后,打扫寺院,去田里耕作,吃素斋,并且过午不食。

长老点点头。

我接着说:“暮鼓晨钟,不理俗事,这种清净规律的生活被谓之禅修,寺庙的体验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美妙的旅行。

“只此寥寥数语,春生,我很欣慰,足以看出你心智的成熟。”长老夸奖我起来。

我感到脸有些发烫。

长老说:“佛讲普度众生,在过去,你不接触众生,不了解民生疾苦,何来普度众生?而现如今,世俗人也在不断地深入到寺院的生活中来。”

长老接着说:“越来越多的人日渐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虽然在暂别尘世数日后还要回到世俗生活,但这种体验至少让自己的心神得到了片刻安宁,他们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去静思冥想,考虑超月兑物质生活层面的东西。”

长老凝视门外的苍茫青山,说:

“在物质达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后,人们开始寻求超越性的东西。”

“这与宗教无关,却对佛有益。他们来此的目的无非是想修持道德操守,让自己在这种心灵的净化洗礼中,去除诸恶念,成为道德之人。”

“研习佛学的人群正在发生变化,这也是因缘。”

“最常见的,莫过于不少民间信众烧香拜佛,求子保平安。他们将佛当做神来敬,通过与神的交换,来满足和达成个人的心愿。”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只是为了庙里的香火而来,很多时候,人们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寺里,听法师讲授佛法,闻听最简单的人生道理:‘活出真我’。”

“聆听者济济一堂,若有所悟。他们来此的目的无非是想修持道德操守,让自己在这种心灵的净化洗礼中,去除诸恶念,成为道德之人。”

“还有一个社会需求的原因,纠结于养生治病,还显然不是超越的层面,‘道商’、‘佛商’们更关注的是修得一种恬淡和与世无争的心境。”

长老说:“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也会更容易接受佛学的理念,因为他们会比茫茫大众更自觉地对生活进行反思。”

长老说:“研习佛学的人群正在发生变化,无处青山不道场,各取所需,这只是一种生活修行。”

说实话,长老讲的让我受益匪浅,改变了我许多粗浅的认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