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長老打發走丫頭,復又看著我說︰「你奇怪我為什麼讓你講出你的搞笑鬼的故事,我是想看看你的理解能力,你提到觀察來往于寺里的芸芸眾生,你說說你的體會是什麼?」

我一時沒明白過來,長老要看我什麼樣的理解能力?

長老見我疑惑,說︰「小故事,大道理,從你敘述故事的過程中,語言的運用,語境的設置,情節的構架,還有你說的要講的故事合不合適?該在什麼場合講?所有的這一切都能看出一個人社會認知度,和他對人、對事的價值定位。」

長老講完,問我︰「春生,對于觀察的結果和感想能說說嗎?」

我說︰「長老,今天在寺里放肆了,我觀看來大悲寺拜佛的人,丫頭嚷著講故事,便造成了這種局面,對不起。」

「我和你探討寺內拜佛燒香的問題,別的別提了。」長老問我,「在想些什麼?講出來,或許對我管理寺院有益。」

我點頭說︰「不止是今天,我用我的眼光看來來往往的,到大悲寺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們,大多數人是帶著某種訴求︰求平安、求富貴、求官運亨通、祈求多子多福;而我注意較多的是一些來大悲寺感受片刻安寧的人。」

長老很吃驚的看著我,說︰「哦,見解很獨特,有所祈求的,這不難理解,談談你對來寺里尋求安寧的這部分人的看法。」

我說︰「我觀察到現在有很多人會選擇到寺院清修,形形色色的人,在這里,在寺廟里體驗原生態的寺廟生活。」

我問長老︰」長老,是不是寺里有不少人都是平常人?我看見他們換上僧人的麻布衣服,住進僧舍,每天凌晨四點起來做早課,念經打坐,早課結束後,打掃寺院,去田里耕作,吃素齋,並且過午不食。

長老點點頭。

我接著說︰「暮鼓晨鐘,不理俗事,這種清淨規律的生活被謂之禪修,寺廟的體驗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場美妙的旅行。

「只此寥寥數語,春生,我很欣慰,足以看出你心智的成熟。」長老夸獎我起來。

我感到臉有些發燙。

長老說︰「佛講普度眾生,在過去,你不接觸眾生,不了解民生疾苦,何來普度眾生?而現如今,世俗人也在不斷地深入到寺院的生活中來。」

長老接著說︰「越來越多的人日漸關注自己的精神需求,雖然在暫別塵世數日後還要回到世俗生活,但這種體驗至少讓自己的心神得到了片刻安寧,他們也會利用這段時間去靜思冥想,考慮超月兌物質生活層面的東西。」

長老凝視門外的蒼茫青山,說︰

「在物質達到一定程度的豐富後,人們開始尋求超越性的東西。」

「這與宗教無關,卻對佛有益。他們來此的目的無非是想修持道德操守,讓自己在這種心靈的淨化洗禮中,去除諸惡念,成為道德之人。」

「研習佛學的人群正在發生變化,這也是因緣。」

「最常見的,莫過于不少民間信眾燒香拜佛,求子保平安。他們將佛當做神來敬,通過與神的交換,來滿足和達成個人的心願。」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只是為了廟里的香火而來,很多時候,人們會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來到寺里,听法師講授佛法,聞听最簡單的人生道理︰‘活出真我’。」

「聆听者濟濟一堂,若有所悟。他們來此的目的無非是想修持道德操守,讓自己在這種心靈的淨化洗禮中,去除諸惡念,成為道德之人。」

「還有一個社會需求的原因,糾結于養生治病,還顯然不是超越的層面,‘道商’、‘佛商’們更關注的是修得一種恬淡和與世無爭的心境。」

長老說︰「有一定知識層次的人也會更容易接受佛學的理念,因為他們會比茫茫大眾更自覺地對生活進行反思。」

長老說︰「研習佛學的人群正在發生變化,無處青山不道場,各取所需,這只是一種生活修行。」

說實話,長老講的讓我受益匪淺,改變了我許多粗淺的認識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