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我来到慧能的禅房,一张木床,一把椅子,一张书桌,屋里的一切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已不见了慧能师父。

床放在北墙根,靠东和靠西相对的两面墙是巨大的书柜,书塞得满满的,但很整齐,书桌在南面窗户底下,一把椅子摆在面前,慧能师父坐在这里写过多少东西啊?

如今都已付之一炬,灰飞烟灭了。

简单的无法再简单的陈设,但是一进屋,就让人有一种能沉静下来的感觉。

我翻看书柜上的书籍,基本上是佛经,我拿起一本《金刚经》,想翻看,书里飘落下几页纸,我从地上捡起,上面是用小楷字体手写的一份经解。

那是慧能的字体。

我将经解铺到书桌上,坐了下来,仔细阅读。

解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义曰:皈依阿弥陀佛。

“南无”意为致敬,归敬,归命的意思,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与佛的用语。

“阿弥陀佛”义曰:无量光,无量寿,又义甘露(密教称为甘露王)。

他原是世自在王如来时的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

法藏比丘则成为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弥陀佛”,是梵语,“阿”(a)为“无”(wu),“弥陀”(mituo)为“量”,“佛”(fo)为“觉”,这句梵语的汉语意思就是“归命无量觉”。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寿佛”,又叫“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等光佛”,“无碍光佛”,又叫“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月兑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阿弥陀佛是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住世佛”。

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了“四十八愿”发愿接引十方苦难的众生到他的西方净土去成佛。

他的西方净土是他参考了宇宙无量无边佛国度之后,取众世界之所长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西方极乐世界是宇宙中最为殊胜的世界。

而弥陀的愿力更是殊胜不可思议,可以让我们这些业重凡夫,借佛力加持,横超六道十法界,带业往生,径登四土。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

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

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

我读罢,慢慢品味,一句佛号包含太多的含义,慧能师父写的太好了。

忽然,我发现妙祥长老不知何时竟坐在我身后的床边上了。

连忙起身,喊:“长老,您什么时候来的?我在看慧能师父以前写的文章。”

“哦,看明白了吗?”长老问我。

我点点头。

长老说:“慧能解疑答惑这方面无人能及。”

“慧能为什么去死呢?他什么都参透了,他什么道理不懂?”我疑惑,一连串的问题讲了出来,“真是怀才不遇啊!让人可惜!”

“春生,你坐下,听我说。”长老一脸严肃,“世界上根本没有怀才不遇。”

长老见我诧异,对我说:“你听我慢慢给你讲。”

“世界上根本没有怀才不遇,不遇只不过是你怀的才还不够。”

“命运不是个机遇的问题,而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不是我们要等待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实现的东西。”

“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人,因为他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人,因为能多看几道风景。”

“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烦恼来自你心里,因为你放不下。”

长老的话我能明白,可我不明白的是这和慧能师父有关系吗?我试探着问长老:“长老,您能给我说说慧能师父的情况吗?他多么有才,多么有见地,怎么会看破红尘的呢?”

长老思索良久,轻轻叹了口气说:“慧能师弟第一次来到大悲寺,要我剃度他,我问他为何要出家为僧?”

长老讲起慧能师父当时入寺的情景。

慧能本名朱赫言,原先是一所私立大学的讲师,年轻有为,思想活跃,经常发表对事实的讨论,显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卓尔不凡。

一日,朱赫言受到学校的批评,甚至讨论给予降薪处罚。

此事引起朱赫言的极力抗争。

原因是发生了这么一件小事,学校组织教员到大礼堂听当政要员训话,规定不得迟到,不得请假,违者严肃处理。

朱赫言接到通知,赶忙出家门,发现天要下雨,反身回家取了雨伞,走到半路,瓢泼大雨下开了,幸好朱赫言随身携带了雨伞,撑开雨伞,继续往学校赶。

匆匆在雨中行走的朱赫言忽然发现道路一旁有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婆婆,坐在地上行乞,雨水已将她浑身浇湿,可是老婆婆没有要躲雨的意思。

朱赫言走过去,用伞替老婆婆挡住了雨。

“谢谢,孩子。”老婆婆抬头看看朱赫言。

朱赫言掏出怀表,发现时间马上就到礼堂训话的时间,可是雨没有要停的意思。

撑伞时朱赫言发现婆婆怀抱里有个镜框,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镜框里,是一位老者。

“老婆婆,这照片上的人是谁啊?”朱赫言问。

“哎,我的老伴,他死了,孩子们都不管我了,嫌我多余。”老婆婆说完湿漉漉的脸上有落下泪水。

一句话,勾起了朱赫言思念已故的父母,“子欲孝而亲不待”,一番感触涌上心头。

这时经过身旁的同事张老师看见朱赫言,问他怎么还不赶快上学校?

朱赫言对张老师说:“你帮我请假,我要等雨停了就赶去,不能让老婆婆受罪。”

张老师说:“赫言,你让其他人给老婆婆撑着伞不行吗?或者我帮你把老婆婆弄到旁边铺子里躲躲雨,不行吗?我们别晚了礼堂开会。”

此时的朱赫言已经把老婆婆视为自己的母亲,执意要为老婆婆撑伞。

张老师无奈摇摇头走了。

大雨下了十几分钟后停了,朱赫言收起雨伞向老婆婆告辞。

等朱赫言来到学校,礼堂门口点名签到的人告诉他,让他到校长办公室,校长听完训话要见他。

校长回到办公室告诉朱赫言的决定是:在学校做检查,张贴批评通告,给予降薪半年处罚。

朱赫言据理力争了几日,拉来张老师作证,可是学校坚决不妥协。

个性刚强的朱赫言愤然递交了辞职信。

朱赫言辞职后辗转各地,也不能尽如人意,对现实有些灰心,于是来到大悲寺要求剃度。

长老问:“春生,我问你,为老婆婆雨中撑伞的事,你说朱赫言做的对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