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爷爷说:“贺词写于红纸上,贴在主梁下方。北方人常用: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上梁大吉。”

“也有些地方贴四字吉语,写在红纸上贴在柱子头上。”

“四字吉语内容是:卜云其吉;奠厥攸居。竖千年柱;架万代梁。吉星高照;福地呈祥。旭日悬顶;紫微绕梁。梁起户聚瑞;瓦铺门纳祥。天眼照宅地;阳光撑栋梁。花发立柱日;鸟歌上梁时。金梁光耀日;玉柱力擎天。”

“你刚才问上梁真有那么重要吗?是啊!上梁时如家人生辰时刻与上梁时辰相冲,必须避讳。”

“上梁前必祭神,祭品有‘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俗称‘利市’。鱼、鹅、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其他菜肴廿四碗及南北果品十二盆。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类的对联。对联用黄或绿色纸,切忌用红纸。梁之两端挂红绸,红绸下垂清顺治铜钿一枚,取‘平安和顺’之意。”

爷爷说:“古代建筑房屋时,在上大梁以前,要举行一种诵唱‘上梁文’的仪式,以祈求根基牢固,诵祝房舍平安长久。”

“现在有的地方在上梁时,上梁木工们要先净身之后,接下来是‘拜梁’,然后祈请庙宇众神、三界地主、五方宅神、鲁班先师、梁神等作主,请神之后,主持者用朱笔点梁的两端称‘点梁眼’,点梁之后,由两位生肖属龙与虎的人,按庙宇的左青龙、右白虎的方向将梁升起,通常只是象徵性地举一下,而后由大木师傅与助手执行。”

“梁的两端糊上‘汤圆’,象征著梁与庙宇的结构密合为一体,而所绑的寿金,也随著梁一起接合在庙宇建筑之中,以求庙宇的长久、不朽之意。”

“当中梁升起时,全庙内外信徒齐喊‘进哦!’‘进哦!’在此热闹兴旺的声浪中,梁升上屋顶处接合完成,称为‘归岫’,此时放鞭炮、烧金,仪式完成。”

“有关中梁的安置,就东西向的屋宇而言,梁头朝北、梁尾朝南。南北向的屋宇,则梁头朝东、梁尾朝西。”

“忌讳丧未满周年、有进月内房、女人月事期间等人勿观看。日时正冲属肖之人亦避之。”

“另外上梁完成,有人会用红色的绵绳两头各绑一叠约二寸半高的福金及银纸,挂在梁上,听老一辈说是要赚阴阳钱,意思是说大小钱都要赚,不会因钱数少而去拒绝客户,但梁下要有天花板隔住,不要轻易被看见。”

这时,屋外传来丫头的喊叫声:“春生哥,在家吗?”

“在。”我答应。

丫头进了西屋,看见我和爷爷聊天,眨巴眨巴小眼问:“神仙爷爷,你讲什么故事给春生哥听?”

“哦,小丫头来了,我给你春生哥讲民间故事”爷爷笑呵呵的说。

“什么民间故事?”丫头来了兴致。

“关于上梁的民间故事。”爷爷说。

丫头跳上床,和我挨着并肩坐在一起,看着爷爷,等爷爷给她讲故事。

爷爷话锋一转,不再讲那些习俗,为逗丫头开心讲起来民间故事。

传说,梁乃工匠的祖师爷鲁班所首创。

据说,有两个工匠替人盖房,因一时粗心,把主梁的料下短了半尺。等上梁时,怎么也没法放稳妥。正万分焦急之时,来了一位老师傅,他拿起锯子,把大梁锯成两截,再往山墙上一搁,不长不短,正好!为了把中间的破绽掩盖住,老师傅把身上的红布兜月兑下来,往梁中间一挂。红布被风一吹,新上的梁显得格外喜气洋洋。

两人忙跑下梯子向老师傅道谢,却找不到人影。

原来,他就是鲁班。从此,工匠们盖房时,都要在梁上披红,同时焚香祭祀,用意是感谢祖师爷临急襄助的恩德,以及祈求祖师爷保佑上梁操作过程的顺利实施。

丫头看着爷爷等爷爷再讲下去。

爷爷说:“我讲完了,干嘛?还要听?那好,我在说一个,不过先讲好,讲完就罢了,我还得写贺词呢?”

上梁披红是为梁木挂彩上供,其来历也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叫武良新的穷秀才上京应试未中,而所带盘缠也全部花完。

正当他疲惫不堪、饥渴难耐,靠在一棵七八搂粗的大杨树上打盹时,迷迷糊糊中,听见有人叫唤,睁眼一看,是个姑娘。姑娘邀穷秀才回家用饭休息。

从此,两人相依为命,结为夫妻。第二年开春,皇帝起造宫殿,需要一根大梁,而监造官看中了穷秀才倚着打盹的大杨树,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将大杨树砍倒。

皇帝于是悬赏:谁能砍倒大杨树,就招他做驸马。姑娘告诉丈夫说,她有一个砍倒大杨树的秘诀:“要把杨树砍,等到三月三。时辰不能错,鸡叫头一遍。”

原来,姑娘就是大杨树的化身,因见穷秀才孤苦可怜,与之结缡,帮他过日子。岂知丈夫记住秘诀后,转起了坏念头。三月初二那天,他出门后,直奔城里,将写着圣旨的黄榜一把扯掉,次日鸡鸣头遍时,指挥工匠把大杨树砍倒了。

穷秀才随监造官去了京师;大杨树也被做成了大梁。可到上梁时,却怎么也抬不上去。皇帝梦见有仙女相告:“要想大梁架上去,良新人皮披梁架。”

遂以此为借口,处死穷秀才,剥其皮披在大梁上。果然,大梁顺顺当当地架好了。

从此,人们盖房立木时有了以红绫披梁的习俗。据说,用红绫之义,是为了见红求吉,取其祥瑞。

爷爷讲完,说:“好了,丫头,和你春生哥玩去吧!我要为明天上房梁写贺词。”

等我晚上回来时,爷爷还在喝着烧刀子,吃着花生米。我喊过爷爷,坐在他身旁,问爷爷:“爷爷,上梁有时晨吗?”

“有啊,明日十二点正式开始,你是不是想看看,明日你来就是。”爷爷读懂了我的心思。

第二天中午,学堂放学,我和丫头直奔老钱家,正赶上上梁的时间。

作为上梁师父的爷爷一只手抓着钱家准备好的公鸡,用手指甲掐去公**冠上的一点肉,鸡冠上马上渗出几滴鲜红的血。鸡血滴在事先准备好的酒壶里,然后用酒壶浇酒,从梁头浇到梁尾。庄重地浇到横梁的左中右三个部位。

浇毕,一声吆喝:“吉时已到,上梁喽!”早已蹲候在山墙上的壮劳力拉紧绳子,地上的人则扶正早已贴好大红对子的梁,当两挂鞭炮噼噼叭叭响起之后,被打扮的出嫁姑娘一般的榆木梁就冉冉地被人托上了墙头,那鲜艳的对联眩人眼目,象两条火龙缠绕在叉手两边,横梁上那副:“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也特别引人注目。

梁缓缓上升的时候,爷爷大声叫道:将梁平平稳稳往上抬,别一前一后,高低倾斜了。”

随后爷爷高声唱道:“良时吉日宅兴旺,万贯财宝进家堂。良时上梁人丁旺,儿孙富贵大吉昌。左有青龙送财宝,右有白虎进田庄。禄到厝前人富贵,马到厝后旺儿孙。一进人丁千万口,二进寿命好延长,三进主家发大财,四进主家乡福禄,五进主家万年兴。进乎!进乎!大进大富大贵。”

爷爷唱诵祈福的上梁歌时,钱家端来包裹的花花绿绿的果糖撒给前来看热闹的孩子,大家一拥而上嘻嘻哈哈抢捡地上的果品,我和丫头也跟着抢起了,等我们抬起头时,那梁早已被大人牢牢地稳固在山墙上。

随后盖房的人就各就各位,有的架檩,有的拉笆,有的上泥灰,有的苫盖麦草……

忙忙碌碌一整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一座崭新的草房就在镇里矗起来了!大家拆卸下架木,收拾好工具,擦把脸,点上一支烟,就被钱老先生拉到了早已摆好酒菜的饭桌前。

面对丰盛的菜肴,一开始大家还谦谦地、有些不好意思地一点点抿着酒杯,在钱老先生的频频相劝中,人们就敞开了肚皮,毫无顾忌地大口喝酒、大口吃起肉来。我看的醉了,那浓浓的乡音、淳朴的情意,不搀杂任何一点功利和市侩。

你看,不都醉了吗?乡邻们那渐渐被烧刀子烧红的了脸……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