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正文 第一章:分析

喝了一口馥香的铁观音,我开始查询我需要知道的情报。尽管从一班学子那里我也知道了一些事情的大概,但是怎么比得上冯家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情报全面。

大燕定都长安,虽关中即陕西物产丰富,但是京师百万人口,每年都需要从江南调运买入大量的粮食,其他的江南物产和特产也不计其数,而这些运送基本都是以水路运输为主要方式。虽然大燕也大量从东部的华北平原动用黄河流域运粮,但是连年来黄河都大肆泛滥,而且黄河水流不稳,几大支流汾河渭河甚至在非汛期会发生断流情况。更何况就算从华北平原运粮入长安,路途上也不比从大齐运送更短。

大蜀定都成都,四川盆地也是物产稳定之处,可是除了四川盆地之外的大蜀其他土地就是非贫瘠便盐化了。

而大齐拥有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乃至太湖四大产粮大区,还有一大片的长江中下流冲击平原,粮产不仅丰富,更是满溢。

以前,从大齐运粮到大燕,路线划定大体是,由长江干流运到淮河进入汴水,再经黄河到渭水而达长安。可是这许多年来,这种运输办法沉弊颇多却也没有人改善。当年齐燕大战,汴水是水军交战的主战场,岸石崩堕,泥沙淤积,长久没有疏治,河床变成了水滩,有几处地方正因为水土流失而即将无法通船了。

以前,大齐运粮到大蜀,顺长江而上最难过的就是水流湍急的三门峡,过去经过这里,船覆者近半,粮食和人力物力损失很大。可是因为没有解决途径,人们也只能铤而走险,在死亡线上求生存。据资料显示,五年前,冯炎豹曾经做过一次大胆的改革。到了三门峡上下。这段路改成陆运。可是这样一来,装卸船不但费工,而且大大延长了运输时间。这些还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需要在这一段路上用陆路运输,所有沿途的各大帮派都渗入进来,各处的回扣。各地的征讨以及装卸船之中造成的损失也是不计其数。衡量再三之后,只实施了一年的改革最后就又走回了老路。

细细品着茶,基本上我所想要知道地信息已经有了个大概了。我伸伸懒腰,看向船外两岸的青山碧水,感到思路和未来都豁然开朗。将所有的资料和情报放回到原位,我打开舱房门想请两位总管事进来商议。结果一开门才发现两位总管事早已经左右站在门旁两边,不仔细看还以为他们俩是两个门卫。我笑笑的迎进两人,请两位坐下,我给两位斟茶。先随便的聊了几句。

闲聊中,我知道了这两位管事都是一开始跟着冯炎豹征战长江上下的元老。他们中一个名叫李炳海,一张玉脸光滑无暇无疵。虽然已经四十岁上下但看不到一丝皱纹,深邃地眼眸顾盼间有着湛然的神采,他看向(web用户请登陆www。①⑹k.сΝ下载TXT格式小说,手机用户登陆Сn)人的时候总是感觉他在看远方。虽然他的人近在眼前,跟你在亲切的商谈,但你总会觉得他在想着更为深远的其他事情。这个人永远让人觉得他在心不在焉,但是谁都知道他无时无刻不在专心致志,他总管着冯家水运的所有船只制造运行和货物进出。

另一个名叫徐石樵,身材瘦削修长,虽然也英气逼人。但是比起冯炎豹来,总觉得他有些锐气太露的感觉,他最多不过三十五岁,一双细眼看人时锐利非常,似乎能用目光将人杀伤。只不过当他高兴的时候,他地细眼也会闪现多彩的光芒。他总管冯家货物的进价卖价以及出货进货地数量、时机以及货源等,他也是冯炎豹的财政总监,几乎冯家所有金银的出入都要经过他的手。

等到大家都神色安定下来之后,我才道:“两位怎会在外守候?着实吓了我一跳呢。”

李炳海淡淡一笑。道:“其实我们俩是急切的想要知道你即将要献出的计策,是才等在门口。未知可有良谋了?”

我疑惑地看着两人。转而一想也是。冯炎豹如此谨慎小心之人。是绝不可能随意跟他人合作地。但是一旦合作了。他也是豁得出去地人。如此。冯家水运停在原地举步维艰。身为元老地他俩想早点知道自己付出毕生心血地水线走上新时代。这种心情完全可以了解。

如此。我也不卖关子了。整理好思路。说道:“我地计策说简单也简单。一共有四。首先。人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所以这计策第一条便是组织民工。掏挖淤泥。疏浚河道。使汴水顺利入淮。这一条我想两位肯定也考虑过。因为第一没有过多地剩余人力。第二汴水目前来说还勉强能通。所以便得过且过。但如今确计不行了。为了适应汴水地河床高度。我们大齐入大燕地船只都是小吨位地。这样不仅成本增加。而且风险加大。为了解决这一条。我提议组织大量民工及时疏浚。而民工来源。我也已经想好了。如若我没弄错地话。定国公石武奇在淮河沿岸私自已经圈定了并还在不断圈定大量地土地。造成了大量地农民失去土地而成为了流民。这一些人如果解决不好。愈演愈烈之后会发生什么。我想两位也是可以设想地到地。现在。我地人已经在淮河沿岸征集组织大量流民进入汴淮两岸。只要两大管事一致同意。就可以马上开工疏浚了。这便是我地清野之策。两位可以商议一下。”

李炳海和徐石樵互看了一眼。没过多久李炳海便说道:“这一条没有问题。本来汴水就是应该疏浚地。只不过我们确实没有想到可以征集流民过来疏浚。如此人力等到了保障。而且……”

李炳海说到一半没有说下去。我淡淡地笑着。心道。“而且这些人价钱好商量。”疏浚河道以求长远。这是谁都知道地。但是这项工程由我地人来真正实施。这对于我地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这理念走在计划之前。计划走在实践之前。抢得先机就是抢得主动权。这“清野”之策就是要将汴淮先拿下。但是这些流离失所地流民价钱是好商量。组织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地。后期地矛盾也不是现在可以设想地。叶志迁啊。你什么时候能够犹豫完?

不过这一些。我是不会显露出来地。

顿了顿。我继续说道:“这大齐入大燕地问题还不大。但是大齐入大蜀地问题就有些棘手了。总结这几十年来在三门峡行船失败地教训。我有这几条改革措施。还请两位管事商议。”

李炳海做了一个恭敬的请的动作。

我继续说道:“这几条措施实施之前需要对所有通行于三门峡地船只进行严密的组织和安排。这是我列出的组织编排样板,我们边看边说。”我将两份图表和数据表递给两大管事,自己手拿一份,然后说道:“接下去所有的船只,十只为一纲。每纲配蒿工五十人,挽夫三百人。我查过以前失败的案例,发现过去挽夫的纤绳易断。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如今我们从巴蜀、襄汉等地采集调运大批上好的竹子和麻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强有力的安全保障,那些挽夫怎会真正地卖力工作呢?所以这第二条,我希望两位管事一致同意调运材料编成坚实的纤绳,并且规定不时的换用新地,从而保证纤绳不被拉断。只有这样,过三门峡的船只,通过水中和岸上人们的同心协力,严密的组织和配合。船队才能以最小的风险性顺利通过三门峡。这第二条固本之策,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这次两人没有互使眼色就同时微微点头,如此一来确实可以减小这长江天险上的风险性。如此一来,总比让大量的船只在这里喂鱼的好。所以,李炳海说道:“这一项,我做主同意了。等一会我就拟信传达指令。”

我微微点头,表示满意。但眼珠一转,我又道:“这纤绳的牢固措施,我有一个下属精通此内。所以这项工程我想派他去做一个监工,把关所有地纤绳的合格情况。”

李炳海也同意道:“是该如此。”

这一次我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掩盖住自己嘴角差点显露的笑容。

放下茶杯,我继续道来:“前面说了两条了,接下来还有两条。这第三条是关于运输方法上的改革方案。”

李炳海也放下茶杯,带着有些尊敬的神色,道:“愿闻其详。”

“在运输方法上,以前的船队一直都是在建城的博汇埠或扬州的通汇埠集中,然后一直运往长安或成都的。这样不但运输时间长。而且由于船只和船工并不都适应沿途地河道。所以船只和粮食的损耗也很大。今此,我大胆将直运法改成分段接运法。在大齐到大燕的这条水道上。长江船只只到扬州,汴水船只只到河阳,黄河船只只到渭口,渭水船只只到长安。为此,在建城、扬州、河阳、渭口诸地设立大型粮仓,粮食运到即卸船入库,在河水深浅度合适的时候再由下段河道的船队起运。这样,各段的船队运到接运点即可卸粮返回,不必等河水的季节而停滞久等,粮食也可以入库保管减少了损失。同时,船工由于长期固定在一条航道上行船,熟习水情,安全也就有了保障。同样的,这种运输方式在大齐入大蜀的航道上则更是需要迫切实施。只是如此一来,冯家中央集权统筹能力就必须加强。因此,我希望今日起两位总管密切关注手下地各位英才,适时任命他们为一处航道上地总负责人,并保证其的绝对能力和绝对忠心。如果在这方面两位有需要帮忙地,在下将不遗余力。这便是第三条一多策,还请两位商议一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