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一卷 辎重营 第三十七章 破营(四)

在张知秋的要求之下,张建西严令,所有的弩箭都必须在得到他本人的号令之后才可以发射,违令者杀无赦!

于是,非常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当马匪们陆续从矮墙后开始冒头的时候,所有的弩弓却是被从已经架好的发射位上撤了下去。

与此同时,那些老弱病残的役夫们的长枪,也被全部地收缴到了最前面的士卒手中,还有一些最强壮的役夫们,也被组织成一排排地长枪兵持枪以待,而在他们的身后,则是张继宗和他的那些刀枪在手、目光阴森地黑衣士兵们。

当第一个马匪猝不及防地掉入墙内地壕沟之后,陆续又有几个收不住脚的掉了进去,不过因为壕沟中没有布设枪头、断刀什么地小机关,是以这些人一时也并无性命之忧,只是这番惊吓却是难免的了。

按说要以张知秋的心思,是要在这第二道壕沟前安排一些长枪兵方好——象此刻这种情形,便可直接出枪捅人了,保证是一枪一个准的。

不过,看看为数不多的士卒们,张知秋话到嘴边却是终究没有出口。

在这种需要硬碰硬战斗场合中,再强壮的役夫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有战斗力强悍、且心理素质过关的老兵方可以胜任的,否则那不是战斗,而是送人来被杀。

但此战的关键,不是在于一定要杀多少敌人,而是要看大家能坚持多久的时间,是以,这种以人命换人命的做法便不可取了。

必须要承认的是,辎重营地战力,不但是不及蛮族鞑子,就是这些几族混杂的马匪,其战斗力也是要远在这些募兵之上的。

至于那些役夫,说实话,那只能就是用来消耗马匪地体力的:即便就是杀只鸡,那也是要费点功夫的吧,何况于是个大活人。

更何况,张知秋这个环形工事将所有的人都圈在这里,届时将唯一的出口封堵之后,里边的人想要出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在张知秋想来,在那种必死之局的情形之下,只要不是白痴,只要手中有杆长枪,那谁都会往出捅两下的吧?

虽说役夫们没有什么战力,但是如果组成这种密集地枪阵的话,马匪想要破阵,那也只能是一刀一刀地来收割人命了!

事实上,张知秋最担心地到不是马匪的刀枪,而是他们的弓箭。

一般来说,一个箭壶可以盛放二十五到三十只箭,通常明军的一个弓箭手也就只是携带一个箭壶——再多的箭,他也没有能力在一次战斗中全部地射出去,体力根本就达不到。

不过,有些精于骑射的人却还是有习惯于带两壶、甚至三壶弓箭的,张知秋如今也只能是暗自祷告,希望这些马匪中这样的变态不会太多。

想到这里,张知秋就感到万分地庆幸:如果这些鞑子不是急于赶时间和太过于轻视辎重营的话,遵照张知秋印象中他们擅于驱使明军叛徒们为前驱的习惯,以这些马匪来打头阵送死,那么即便是将这些马匪全部消灭,面对战斗力更强的鞑子,辎重营也是会更加地凶多吉少的。

之前马匪们已经先后地射过两三轮箭,起码应该是已经消耗掉一半以上,但辎重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没有足够的防护能力。

不要说是盾牌,就是充足地木板,辎重营也没有,不过,对此张知秋也是想了一些应对办法的。

除将能够拆卸下来的车辆木板全部地拆卸下来之外,张知秋还蛊惑张继宗下令将所有的帐篷全部地分拆开来,并且用水浸透,到后来营中清水耗净之后,更是命令士卒们直接在上面撒尿!

北地明军地帐篷,一般都是象蒙古人一样是用厚重地上好羊毛毡子做的,加水浸湿之后,虽然不能抵御弓箭地近距离直射,但是对于抛射的流矢,却还是有很好地防御能力的。

虽然数量有限,但总还是聊胜于无吧……

对于零散突入进来的马匪,张建西也听取了张知秋的建议,将辎重营的弓箭手们以三人为一组,同时攻击一人,这样虽然会有漏网之鱼,但是那个被攻击之人却是极少有能够幸免月兑逃的。

对于大队的马匪,张知秋准备采用的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策略:不管会不会射箭,只要是身强力壮的役夫,都让张继宗都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张强弓,而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手中的箭全部都射出去。

不需要准头,只需要力度!

战斗几乎是在瞬间便激烈起来的,与后金鞑子兵所使用的牛角号不同,马匪们的进攻是在一声悠长地唿哨后,突然间便发起的。

这种方式,符合马匪们的身份和风格。

尽管张知秋事前做足了功课,但他还是没有想到,马匪们竟然能够这么快的便冲到了环形工事之前!

尽管地面布满了坑洞,天空飞满了羽箭,但一个马匪却硬是毫发未伤地冲到了环形工事近前,跃马舞槊!

这个幸运儿随后是被张建西用他手中将近两米长的大关刀给劈下马来的,临死之前,这个彪悍地马匪将他手中地马槊月兑手扔了出来,直接便砸死了一名前排躲闪不及的士卒。

如果不是位于工事正中的抛射车在张继宗的命令下,将最后的一些生石灰也掺杂在培干的细土中抛射出去的话,这第一拨的马匪便可能是直接地冲到环形工事中来了!

随着生石灰和浮土的弥漫,马匪的速度果然是应声而缓,后续的队伍甚至是直接地退回到了矮墙之后。

也就是在这一缓之际,醒悟过来的役夫们顿时是乱箭齐发,立时将突进来是几十名马匪如数射死;与此同时,募兵们也同时发一声喊,将手中的长枪用力地抛射出去。

矮墙外,不出预料的响起了一阵马嘶人吼——远处的马匪们正自向前全力冲刺,这些长枪正好让他们赶上了。

在环形工事最前面的士卒们将手中的长枪投出去之后,身后的役夫们却是弯腰上前,将刚刚撤下来的弓弩再次地抬起架到了粮袋之上。

与此同时,投枪手们将手中的第二柄长枪也奋力扔了出去!

再接下来,辎重营的噩梦便开始了。

半天云一脸阴霾地看着被突兀而至地投枪刺翻在地的马匪们,咬牙从牙缝中吐出四个字:“自由射箭!”

在这一次出发前,马匪们每人都至少带了两壶雕翎箭!

张知秋第一次知道,当近千把长弓一起发射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却是便如低沉地货车发动机在怠速运转一般,发出的是一种怪异地“嗡嗡”的声调。

满天的黑云很快地压了下来——因为距离实在是很近的缘故,几十米的距离实在是费不了多大的力气,弓也只需要拉开半满即可,于是马匪们的射速都是非常之快。

对于那堵两道壕沟间地矮墙,事后辎重营的每一个人都对它可谓是“爱恨交加”,个中滋味,实在是难以言表。

由于矮墙的阻挡,马匪们的视线终究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辎重营的役夫们手中所举地加湿军帐,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为了追求射箭地速度和射箭地数量,在射箭地力度上便有所欠缺。

当然,半天云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地决定,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整个近三万人的辎重营中,却是一共只有贰佰多面盾牌,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才是长枪兵专用的防箭大盾。

事实上,半天云也不指望这些箭能够伤到辎重营的那些高级军官们,但是杀伤普通士卒和那些役夫们,也同样是半天云所期望看到的。

这些辎重营的所有人,终归是要全部都杀掉的,早死、晚死,却也没有什么区别。

有了这一些因果,在那些加湿的帐篷于最终被陆续地射穿、射破之前,辎重营地士卒和役夫们的伤亡,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与此相对应的,却是由于这堵墙的阻隔,辎重营地投枪几乎是被作废了。

在这几十米的距离上,最少有上万根的长枪,都是可以被以近乎于直线地轨迹投出去的,而这多少也总是会有一些杀伤力的。

至于说隔着矮墙的抛射,还是因为那个长枪地构造问题,它们并不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枪头向下,即便是在长枪上端再添加一些布条来改变重心,长枪也还是因为整体结构所导致地势能的不足,而缺乏足够地杀伤力。

换句话说,在没有奔马助势的时候,长枪投出去却是不如握在手里更有杀伤力的。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你不会想象到数十只弓箭同时落在一个盾牌上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更不会体会到躲在盾牌背后时的那种似乎超然于世外般的感觉。

当张知秋被三个健壮的士卒牢牢地围在中间,听着弓箭射到盾牌上时如雨打芭蕉般地声音时,恍惚间便有种正躺在自家沙发上似睡非睡、似梦非梦般的感觉。

时间,似乎过了很长,又似乎过的很短……

PS:有多少票票,都砸过来吧,还要记得收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