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交代完藍玉、徐允恭,朱雄英對于這樣的事情,自然也是需要和老朱商量。說到底朱雄英現在還只是皇太孫,他現在還不是那個一言而決的皇帝。

老朱心情不錯,看著輿圖對朱雄英說道,「這一次若是出兵雲貴,調何處的兵馬?」

朱雄英明白,這自然是對他的考驗,「皇爺爺,若是出兵,想著是以右軍都督府為主。在外的自然是雲南、貴州都司為主。四川都司、廣西都司,也可協助。孫兒既然想要驅逐叛逆,陝西都司,也該出點兵馬。」

老朱不置可否,有些戲謔,「別人出兵,都是以雷霆之勢橫掃,最怕戰事糜爛。可是你倒好,我朝廷大軍出征,要他們能勝不勝。」

朱雄英不理這一茬,笑著說道,「孫兒笑著,讓、六叔、十一叔、十八叔,也出些兵馬。現在還有一些皇叔眼巴巴的看著,四叔他們去了東瀛,倒是挪出了三個封地,還是不夠。」

老朱哭笑不得,對朱雄英說道,「你這是倒好,你那些皇叔若是答應那才有鬼!拿出他們的衛隊,去幫還沒就藩的弟弟打天下,能有這好事?」

「這不就是得讓皇爺爺下旨嘛!」朱雄英理所當然的說道,「皇爺爺的旨意下去了,皇叔們自然不敢有異議。再說了,皇叔他們若是想要基業之地,那就去好了。若是不想,孫兒想著等到十九叔他們就藩,也有去處。」

老朱看著輿圖,樂呵呵的說道,「你十九叔可不想去那里,給你三叔挪過去。但是你給咱記得,你三叔若是去了那邊,可不能小氣。」

朱雄英楞了一下,顯得很意外,「皇爺爺,三叔舍得離開太原之地?」

「他舍得不舍得都得去!」老朱霸氣側漏,對朱雄英說道,「你三叔本身也是個跋扈的性子,你爹在的時候倒也還好。給他安南之地,讓他去當個土人國主!」

朱雄英心疼的直哆嗦,說道,「皇爺爺,是不是太大了?孫兒想著,兩個皇叔……」

老朱一巴掌拍在朱雄英的後腦勺,說道,「就這般說了,既然讓你三叔從太原離開,總該是給他些好處。這次,讓你三叔也派些兵馬過來。你四叔去了東瀛,你十七叔在湖廣也有些衛所,給他兄弟們出點力氣。」

這多霸道,地盤還沒有打下來呢,就在忙著瓜分地盤了。

而更絕的事情就是老朱此前再次修改了《皇明祖訓》,就是將之前的一些‘不征之國’給去了。就當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般,不征之國說不定以後就是他子孫的基業之地。

朱雄英小聲嘟囔,說道,「三叔也就是看到了四叔在東瀛快活,才想著……」

「瞎說什麼,在安南當個土人王,哪有在太原當親王快活!」老朱開口,說道,「咱也想好了,東瀛打下來後,咱再改改。還是讓你四叔、七叔裂其地,三國不好,得兩國。」

朱雄英轉念一想,主要是久居中原王朝,對于一些小地方實在是看不上。

老朱的心思其實也很簡單,如果小小的東瀛分為三國,他的三個兒子也就是在巴掌般的地方作威作福,那算什麼基業之地。再者說了,朝廷還要佔據銀礦之地,那留給兒子們的地方就更少了,三國減為兩國。

再者也是沒有想到東瀛的一些武士、百姓對所謂的天皇十分忠誠,三國地方太小,會讓那所謂的天皇有機會恢復實力、各個擊破。那還不如干脆點,扶植出來兩個相對較大的王國,不給東瀛天皇任何反撲的機會。

朱雄英也沒有反對,只是說道,「皇爺爺,可不能將好的地方都給分出去了。先不說孫兒還有弟弟們需要安置,以後孫兒的子嗣也該有去處。」

老朱只是看著地圖不說話,重孫們雖然好,但是老朱現在眼里也就是朱文垠這個嫡重孫。再者說了,重孫到底還是不如兒子親,現在還是考慮給兒子們一些好地方。

「你搞的那些火藥、火銃,帶去一些。」老朱瞪了一眼朱雄英,說道,「朝堂上下怨聲載道,你自己說說看你給了多少散官、爵位!咱給的匠戶最低賤,可是你還給官位、爵位!」

朱雄英樂呵呵的,頗為得意,「皇爺爺,這話就不對了。那些匠戶倒也有些好處,咱的海船、火銃、火藥,哪個不是利國利民的好東西。現在開山、鋪路,孫兒都有炸藥轟!」

工部研究院還是有些作用的,雖然科技樹沒能一下子全面開花,但是穩中有升就不錯了。

至于說朱雄英給的官位、爵位,基本上都是一些散官而已,就是名聲好听一些。爵位其實沒給出去幾個,還都是低位爵位,但是這也使得無數能工巧匠感恩戴德。

現在都在一門心思的進行研發呢,誰還想著保存祖宗傳下來的技藝啊,還是貨與帝王家更好,換個官身、全家都可以社會階級升級。說不定弄了個爵位,子孫後代都有著鐵飯碗成為貴族了。

從最低賤的匠戶成為官身、貴族,這些匠戶們現在激動著呢。也就是他們現在沒辦法造出來原子彈、機槍,要不然一個個的都拿出來了。

「孫兒想著也是,孫兒還想著要對蒙元諸部動手。」朱雄英指著地圖,笑著說道,「這些蒙古人自己在斗,孫兒準備拉攏一批、分化一批,再打壓一批。」

老朱笑眯眯的看著朱雄英,讓朱雄英繼續說下去。對于朱雄英這樣的策略,老朱其實是比較滿意的。

對于朝廷大軍的實力,老朱自然是充滿信心的。可是他也知道,如果四處開戰,說不定真的可能弄的個窮兵黷武的下場,所以該收斂的時候也需要收斂,該拉攏的也需要拉攏。

直接全面開戰,未必就是最好的效果。削弱那些潛在對手的實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年持續的禁運,讓一些蒙古部族生計艱難,這也算得上是大明削弱對手的一個策略。

老朱不能說是完全放權了,但是他現在也更多的只是在旁邊‘觀政’,算得上是扶上馬送一程。

很多的事情現在也都是朱雄英在出手、做出決策,一般的事情也就是朱雄英一言而決。而一些大事,或者老朱覺得朱雄英處置不大合適的,才會出面。

這是給足了朱雄英鍛煉的機會,這也讓朱雄英在快速的成長。現在大明的政治格局又一次恢復到以前,是以前‘天有二日’的狀態。

只不過以前都是很多的事情都是送給皇太子,讓皇太子處置好了再送給皇帝過目。而現在稍微改了一下,是皇太孫先決策,然後再讓皇帝陛下最後拍板。

文臣武將們都習慣了這個套路,他們也都沒有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對的。因為此前的十多年都是這樣的一個模式,現在自然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適應的,大家早就習慣了朱皇帝在培養子孫了。

在老朱和朱雄英敲定了出兵方案的時候,一道急報送了過來。湯和在鳳陽老家因病去世,老朱追封湯和為東甌王,謚號襄武。

雖然這些年老朱有些忌憚湯和,最早開始削弱手下大將兵權,也都是拿湯和開刀的。但是現在湯和病故,也讓老朱感覺到傷心、難受,這又是他的一個親密戰友,一個個的都離開了。

生老病死這樣的事情是沒辦法控制的,湯和病故還算是‘好事’,起碼成全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起碼湯和是壽終正寢,他可以配享于太廟。

至于信國公的傳承暫時沒辦法承襲,主要是湯和子、孫均早逝,這也使得老朱和小朱沒有辦法。他們需要再等等,等到湯和的曾孫稍微長大一點才好給他封爵。

湯和的功勞還是有的,只是有些事情真的沒辦法控制。當然湯和家里的孩子們稍微出息點,肯定可以很快熬出頭。籌功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湯和的功勞很大,老朱承認這些,小朱更加需要承認這些。

開國的幾大功臣先後離世,甚至藍玉都只能算得上是中生代。這大概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吧,這大概也是因為現階段確實需要不斷的培養出來一批新人。

老一輩的人已經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他們在慢慢的退出歷史舞台。

這個時候就需要新一代的人站出來了,去承擔屬于他們的歷史使命,去完成他們的任務。

朱雄英自認為做好了準備,他也覺得自己可以承擔起來更多的責任。當然在他的身邊,也有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做好了準備,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現自己的才華,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

大概也是這麼一些人都是一些不太安分的人吧,可能也是因為這些人有著他們自己的抱負和追求,他們絕對不甘心只是平庸。

心情不錯的朱雄英開始準備起來了,既然有著新的戰爭,既然他有著自己的戰略意圖,這個時候自然也需要不斷的去完善,必須要確保萬無一失。

強大的大明,應該更加的強勢。英明神武的皇太孫,也不能有一些失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