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朱曦淚眼婆娑,有些舍不得,「皇兄,為什麼非得是你去北平?」

朱玥也不高興,也十分不理解,「皇兄,皇爺爺最疼你了!為什麼要你去那苦寒之地,為什麼不是允炆?」

「你們皇兄是皇太孫,這是我的責任。」看著兩個妹妹,朱雄英說道,「若是允炆去了北平,那才是你們該操心的時候。莫要多想,這是皇爺爺鍛煉我。」

看著兩個妹妹,朱雄英繼續說道,「你們大概也知道,以後勢必是要遷都的。我先過去建城、修皇城,這可是大事,其他人皇爺爺、父王不放心,只能是我去了。」

朱曦和朱玥其實多少也是能理解的,畢竟出身皇家,不可能連這些道理也不理解。

只是理解歸理解,可是看到皇兄要離開應天府遠去北平,心里肯定是舍不得的,會十分擔心。

看著兩個妹妹要哭,朱雄英想起來了什麼,「等咱修好了皇城,你們就去北平。到時候把允熥也帶著,咱現在給你們寫聖旨。」

朱曦和朱玥無語了,她們的皇兄掏出來了好幾份蓋著天子印璽的聖旨,都是空的。

朱雄英一邊寫,一邊說道,「若是在宮里待的不開心,就去北平找我。聖旨是我寫的,父王和皇爺爺就算罵也是罵我。」

朱曦酸溜溜的說道,「皇爺爺才舍不得罵你,若是我們到時候拿出來聖旨,依皇爺爺的性子,就算是為了維護你的體面,他也不會說什麼。」

那可不,這道理就算是朱曦都能看出來,其他人估計也是可以看出來。畢竟這空白聖旨都給了,而且朱雄英也大咧咧的開始起草聖旨了,這就能說明朱雄英有恃無恐了。

矯昭什麼的,自作聰明算得上是矯昭。可是這是正兒八經的聖旨,就不是矯昭了!

其實朱曦和朱玥何嘗不明白,她們的皇兄給了聖旨,就是擔心她們在應天府過的不開心,所以幫她們找了個退路。畢竟朱雄英一旦離開應天府,她們在皇宮里的待遇會下降。

呂氏現在的地位還算穩固,不是說朱允炆的體面,而是朱標的後宮里沒有太多妃嬪,呂氏是比較受寵的。

至于老朱的性子,重男輕女這一點就足夠了。就算是朱允熥,老朱其實也不是特別的關注。在老朱的眼里,親孫子始終只有一個。就像對待兒子一般,親兒子也只是朱標而已。

對于這一次皇太孫要去北平,越來越多的消息傳了出來,不少文武勛貴這個時候的想法也多了起來。

和皇帝打擂台,那不只是嫌自己活膩了,那是全家族都活膩了。遷都這樣的事情都讓皇太孫去坐鎮,這也說明了皇太孫的地位之穩固。

老朱封朱雄英為上將軍,賬下潁國公傅友德、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允恭。佐以南雄侯趙庸、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張赫、舳艫侯朱壽、沈陽侯察罕

這是兵強馬壯,更何況朱雄英還帶著以工部為主要班底的六部,哪怕基本上都是侍郎、郎中這樣級別的文官,但是也不算小了。

這幾乎就是一個袖珍版的小朝廷,讓朱雄英一起帶去北平不說。

朱雄英不只是手底下有著一大票兵馬,他也轄北平、西安府、太原府、大同府、遼東等地,這就是軍政一把抓。

這是真正的軍政一把抓,那些藩王就藩,理論上是不許插手當地的政務的。但是朱雄英這一次不一樣,不只是節制一些統兵大將,就算是這些地方政務也都可以管。

可以管和願不願意管,那是兩回事。

其實朱雄英很清楚,他暫時沒有太多的心思去插手當地的政務,雖然天高皇帝遠的,老朱也確實給了他名義上插手政務的職權。不過朱雄英更多的,還是覺得自己只需要建好都城就行。

不只是當地的政務,就算是兵權,朱雄英也不想太多的干涉。名義上歸名義上,不代表朱雄英就真的很在意這些事情。

還是本分一點比較好,如果是遇到了一些比較特殊的事情,朱雄英其實也不在意能夠稍微的做點事情,小範圍的去實現自己的一些治國理念、施政綱領。

「英兒,此去北平,你首先要做的是建都、建城。」朱標看著朱雄英,認真說道,「這是頭等大事,莫要耽擱了。」

看到朱雄英點頭,朱標繼續說道,「津門衛你也要多上心,不管是出征東瀛還是高麗,天津衛的漕運都是重中之重。我大明遷都北平,天津衛更是重要,不可耽擱。」

看著朱雄英,朱標再問道,「燕雲之地離中原故土許久,且元末大亂。中原一帶是元軍和紅巾軍也主要在這一帶爭鋒,山東、河南多是無人之地,河北諸處,兵後田荒、居民鮮少。你可知道,如今我大明科舉之事?」

看到朱雄英點頭,朱標嘆了口氣說道,「北地文風不勝,前兩年科舉,三甲俱是南方仕子,這些年科舉,南方仕子在科舉佔七成以上。這可不好,北方仕子多有怨懟。」

其實在洪武年間人心的向背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現如今還有文人多不仕的局面。尤其是在北地,不少士大夫分子忠于元朝,不肯與明朝合作,文人們多有不欲仕者、以不忘故國也。

這些人的故國,自然就是元朝了。

而且在明朝恢復科舉制度後,由于南方人壟斷了科舉入仕的階梯,引起了北方士人對元朝的懷念。

元朝規定,各地選三百人赴會試,中選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二十五人。另外會試的三百人中,漢人和南人也是各佔七十五名。

南北方的對立,在這個時候也是比較強烈的。要不是遼東的納哈出被收服,以及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使得北元殘余勢力基本上失去了被明朝北方的威脅,說不定不少北地的不少人心里還想著他們的故國呢。

這就是現實,現在北方很多人根本不認同自己漢人的身份,對于明朝的歸屬感根本不強。

披發左衽,對于北方的人來說也習慣了。

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人約為父子,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的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距離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五百年了。

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他們統治了北地太久,北地的漢人在一代代的異族統治下已經失去了漢家的傳統,習慣了異族的統治了。

對于朱雄英來說,接下來肯定是需要考慮北地的歸屬感問題,自然少不了也要好好的教訓一番那些對于北元心生向往的文人仕子,或者是那些地方豪強。

這不是說有刀子就行,不是說手里兵強馬壯就好,人心向背這樣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就有所改變的,移風易俗這樣的事情更是需要比較長久的時間才能見到一些成效。

老朱興沖沖的來了,對朱雄英說道,「英兒,隨咱去御馬監,咱給你找來了幾匹寶馬。」

朱雄英樂了,懶洋洋的說道,「皇爺爺,孫兒的眼界很高,若不是寶馬,孫兒可看不上。」

老朱拉著朱雄英的胳膊,頗為激動,「給你一匹汗血馬,這總可以了吧?」

汗血寶馬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只是現如今,汗血馬的數量銳減,起碼是在大明銳減。

其實也是因為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縴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再加上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等原因,汗血馬在中國的數量越來越少。

蒙古馬又耐粗飼,非常適合大面積的培養騎兵,汗血馬的地位自然更加下降了。

老朱可不管那麼多,他的寶貝孫兒又不是上戰場親自廝殺,當然需要高頭大馬。平時朱雄英也騎馬,蒙古馬、河曲馬、鐵蹄馬等等,都是朱雄英此前的坐騎,供他練習騎術。

「咱是沒想到,有了這麼好的馬!」老朱喜笑顏開,對朱雄英說道,「還是咱的英兒有福氣,眼看著要去北平了,有著這般好馬!」

朱雄英笑嘻嘻的,挺期待,「皇爺爺,那這次孫兒就不客氣了。」

「你牽走了,皇爺爺才開心!」老朱很開心,對朱雄英說道,「咱孫兒就是少年英豪,就該騎最好的馬!」

跟著一起去御馬監的朱標酸溜溜的,以前這些最好的,都是我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