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八十三章 士為知己者死

但人家是蜀漢嗎?人家那是劉漢,實際上稱之為季漢。

什麼叫季漢,西漢,東漢,季漢,就是第三漢朝的意思。

以後誰要是寫歷史文,得千萬不要寫成蜀漢,蜀漢是蔑稱,人家由始至終都是號稱漢。

其實人家也是正統呀,人家是老劉家人,那沒辦法,佔了一個劉。

當然,曹魏也是屬于正統,合法正統。

他現在是給司馬家打工的,這一點得搞清,所以他說話的,可能會略有些偏頗。

或者說,不是他本身意願。

陳壽把孫權列為吳主傳,劉備卻叫先主傳,這是不是有點耐人尋味。

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他是焦周的弟子,

說明陳壽之于劉備,有一定的家臣屬性。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稱其為「先主」。

這是他的無奈之舉。

啊,當然,你也可以說三國志是蜀舊臣寫的,當然是美化,你又沒親眼見過,怎麼知道咋滴咋滴。

其實在那個環境下,他是不可能那麼做的。

要是他真想偏心,直接把劉漢寫成正統不就得了,還寫啥曹魏正統。

為什麼寫曹魏是正統,因為漢朝禪讓給了曹魏,曹魏禪讓給司馬晉,

司馬想要承認他的合法性,就要承認曹魏的合法性。

就如同劉裕,他號稱自己是漢室後裔,那他為什麼建立的是劉宋,而不是劉漢呢?

因為他被晉室皇帝封的是豫章郡公、宋王,為了承認自己的合法性,獲得晉朝士族舊臣的支持,所以建立的是宋朝。

為什麼從古至今,所有的文人,都以諸葛亮為目標。

誰不想能掌傾國,而又不受主上猜忌?能夠一展所才。

諸葛亮是古代文人的最終目標,哪怕他沒有北伐成功。

人家可是武廟十哲,不是網廟十哲。

身前能夠總覽大權,百姓愛戴,主不猜忌,一展才能,

身後能命傳千古,萬人敬仰,世代留名,這是所有人文人畢生追逐的目標。

正如那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不說三國,就算整個歷史,諸葛亮都排的上號。

若是司馬懿拿到諸葛亮的劇本,他都能樂醒。

其實司馬懿,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篡取曹魏,可能是隨著一步步走上來。

又受到曹家宗室打壓,帝王猜忌,這令他心生怨恨。

人都是這樣的,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

你猜忌我,讓我心寒,我他麼不搞你?

就比如很多公司老員工,來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為了錢。

但大多數離開的時候都不是因為錢,是因為老板的態度。

所以,跟對一個老板,很不容易。

王翦帶舉國之軍,秦皇而不疑,霍去病出征從不給漢武帝匯報進程,漢武帝也不疑。

而且你真以為霍去病只是個武夫?

一次由于大捷,漢武帝賞賜幾十車美酒好肉,但霍去病故意讓他爛掉,都不給將士。

由此就受到了人們的抨擊,

霍去病真的分了下去,還很容易引起皇帝誤會,以為他這是收買人心。

畢竟這些酒肉都是漢武帝犒勞霍去病本人的,所以它不是軍糧。

霍去病懂得輕重緩急,如果將這些分給士兵們,那可能會讓士兵們十分感謝他,而漢武帝得的這件事,你讓他怎麼想?

拿著我的東西,犒勞屬下?

在軍隊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軍心,如果霍去病私自給士兵賞賜,那就是赤果果地收買人心。

而把肉爛掉,士兵們只會說皇帝賞了好酒好肉,但是霍去病卻讓它爛掉。

這也是自污之術。

當然,千萬別問,為什麼不放冰箱啊。

不過依照漢武帝對霍去病的那種寵愛,大概率不會猜忌。

因為他大概率將霍去病看做他自己的化身,替自己在戰場征伐,完成他身為帝王,不能上戰場的遺憾。

霍去病可是葬在劉徹的茂陵側,各種待遇,待遇比親兒子都親兒子。

再到後來,霍去病托孤霍光。

劉徹再托孤劉弗陵,其實這都是美談。

其實當時大漢朝幾乎已經快亡國,社會矛盾沖沖,打仗是要花錢滴。

當時的大漢朝,尤其是劉徹晚年一頓騷操作,敗光了各種精銳,對匈奴的戰爭屢戰屢敗。

讓匈奴一下子發現,之前令他們心驚膽顫,打的他們膽寒的大漢帝國也不過如此。

一下子沒了敬畏之心,燃起了他們的希望。

而巫蠱之禍導致國內政局動蕩,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

此事是大漢帝國停止對外作戰的至關鍵。

武帝晚年疑神疑鬼,處于暮年的帝皇漸漸沒有以往那麼英明善斷,並且相信巫蠱之術。

長此求仙不得,漢武帝自然心思不安。

並且總懷疑有人以巫蠱手段來陷害他。

第一起巫蠱大案,宰相公孫賀滿門抄斬,漢武帝的兩個親生女兒,陽石公主與諸邑公主也涉案被殺。

同時被殺的,還有衛青的兒子衛伉。

最大的巫蠱案是皇太子劉據案。

皇太子被逼反,與政府軍血戰五天,長安城內死亡數萬人。

皇後衛子夫自殺,太子劉據自殺,他的兩個兒子被殺,株連而死者不計其數。

這一通事情搞下來,騷操連連,大漢帝國被折騰的也快涼涼。

最後接受忠臣的納諫之後才發現自己犯了大錯,而且還失去了太子和皇後,悲痛萬分。

于是,漢武帝反省一路以來,自己求仙不成、又因巫蠱之禍害死太子和皇後,感到十分愧疚與悲傷。

最後下了輪台罪己詔。

再後來就是托孤劉弗陵給霍光等人。

正是因為有霍光後來一系列的政策,大漢才慢慢恢復,昭宣中興。

霍光的結局很好,但他家的結局不好。

被滅族了。

當然,這與霍光沒啥關系,包括霍光,其實也一直是忠臣,這一點毫無疑問,也沒啥僭越。

包括,漢宣帝哀求要立許平君為後,霍光也是有惻隱之心的。

關鍵是敗家娘們的問題。

他婆娘,覺得自己女兒沒當皇後,內心極度,把人家漢宣帝發妻給毒死了,這梁子結大了。

其實霍家按理說不會有問題,就是太膨脹了。

霍光的葬禮足夠豪華,但老娘們覺得還不夠。

總之一系列操作,最終新仇舊恨,一起結算。

如果真硬說霍光有問題,那麼就是他對于家庭疏于管教的問題,才導致後面的禍事。

但霍光的功績,後面的宣、成、平帝都是十分敬重尊奉。

可以說,當時漢武帝後,沒霍光,真可能要亡國。

所以,歷史上有那句,如無伊尹、霍光才,不可行廢立。

霍光其實也是眾多文人追求的目標,因為他與皇帝同樣是真心交待。

包括曹老板後期,他覺得自己做不了征西將軍了,退而求其次,想做霍光。

好吧,局勢不同,他也做不了霍光。

獻帝也不是昭、宣。

權利這種東西,一旦嘗到了甜頭,再想奪取,就跟挖他的肉一樣。

而且曹操一直不封夏侯惇為魏臣,其實也是證明了他的心思。

《魏書》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當時諸將都受到了魏國的任命有了魏國的官號。

唯獨夏侯惇還是漢官,于是上書自己陳述不應該不是魏臣的道理。

曹操對他說,區區一個魏國,怎麼能讓你屈就做臣子呢?

這是曹操對夏侯惇的尊重,也是他的執念。

夏侯淵夏侯惇,是屬于什麼情況?

曹老板起兵的時候,夏侯惇夏侯淵作為近親是帶著兵馬錢糧過來的,這屬于合伙做生意做大了,所以夏侯惇是曹、夏侯集團二老板的身份。

雙夏侯與曹操是族兄弟,夏侯淵因為年輕的時候,還替曹老板蹲過號子。

後來的張遼、張郃、徐晃這些人,盡管能力強,還分了股份,但說白了,都是打工仔。

夏侯惇也是曹魏陣營中唯一一個有特權的人。

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

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隨意出入曹操住處寢宮。

可見曹操對他有多麼信任,這要是按照三國演義里面的曹操,夏侯惇不知都要被曹操在夢中被殺多少回了。

夏侯惇最厲害的地方在于後勤搞得好啊,屯田玩的很不錯,各方面加起來,地位自然就高了,

別看不起干後勤的,蕭何被劉邦稱之為第一功臣,這就是後勤的重要性。

曹魏第一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夏侯惇,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

被呂布抓住當人質,射瞎眼楮,等等,戰績也不咋滴。

但這並不能否認人家能力,關羽不也投降過,曹操一開始更是袁紹的打工仔。

誰還沒點劣跡,曹老板因為輕敵,失智,為了泡妞,搞死了自己的大保鏢,大兒子,佷子。

但影響他對後世的評價嗎,並沒有。

在曹操眼中,其實做漢臣比做魏臣更加榮幸。

這是怕委屈夏侯惇,因為若是給他封了前將軍,他們以後就是君臣關系。

只要不封官,那麼我們都是漢臣,全曹魏就他們兩個漢臣。你想想這是什麼情況。

其實不給夏侯惇封官,更像是曹操內心對于漢室的那一抹執著。

曹操真的愛惜夏侯惇,讓他和自己同列漢臣,這是很高的榮譽。

而夏侯惇自然也知道曹操的想法,他這種也是表示自己心意的做法。

我不管什麼漢朝不漢朝,我不認劉協,我只認你。

這也側面證明夏侯惇在政治上面是一個很敏銳的人。

夏侯惇在曹魏代表的是實力派,夏侯淵,于禁,樂進,李典,張頜等都是在他麾下帶出來的,加上自身的忠誠與寬厚,非常受士兵愛戴。

曹魏第一人。

曹操呢,由于當時的局勢,就算他想做霍光,皇帝也會將他當做董卓之流。

所以他也很無奈。

包括那句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當王幾人稱帝。

這句話看起來像是曹操的感慨,其實更是他內心的小孩子氣。

要不是我,大漢早就分崩離析了。

這明顯是被那些酸臭文人給搞委屈了。

最最最重要,人家最後也沒有稱帝,別管為什麼沒有稱帝,政治考慮也好,為了身後聲名也好。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他的內心。

就像我們的國家一樣,如果真的有問題,我們第一時間是去想辦法治理,而不是取而代之。

這是一個屬于他內心的理想浪漫,他對大漢有很強的歸屬感。

至于苻堅與王猛,與之情況差不多。

王猛與諸葛亮其實很相似,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才能,還是智略機謀,都數一數二。

他是前秦的丞相,大將軍。

不算帝王,歷史上若拎出來,四維,五維最華麗的,諸葛亮,王猛鐵定進前十。

只不過由于他事胡,所以在歷史上,魅力影響可能不太高。

他同樣與苻堅有一段佳話,相互依托,相互信任,互不生疑。

只不過由于苻堅是胡人,再加上有諸葛亮珠玉在前,所以很多人對他並不了解。

所以遇到一個不被猜忌的老板,對屬下來說,那種內心真的有很欣慰的感覺。

真會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

如同韓信,屬下不是蒯通勸韓信謀反,以齊為根據地。

趁燕趙兩國不備,重復偷襲齊國的故事,進而挾燕、趙、齊三國的兵力進攻滎陽。

令在滎陽一帶困斗了三年之久的劉邦、項羽二人收兵,三分天下,韓信與劉邦、項羽二人鼎足而立。

當時如果韓信起兵,三分天下,誰勝誰負真不好說。

但韓信傻乎乎,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雖然結果後悔了,但證明,韓信還是很理想主義化,就感恩心態,軍事方面天才,這是政治頭腦有些不靈活。

當然,大多數人,在那種情況下,其實都是會做出韓信那樣的選擇。

然後接下來就是郭子儀了。

郭子儀算是結局最好之一了。

郭子儀也不是沒有被帝皇猜忌,只不過人家政治敏銳。

在第二次被削去兵權後,郭子儀把自己領兵以來唐肅宗所賜的手敕,詔書1000多件,匯編成20卷,獻給唐代宗。

代宗很是感動,還主動檢討自己「大德不明」,讓郭子儀不要有疑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