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七十七章:炸鍋的長安

隨著劉安話音落下,數十位騎著快馬的家僕從翁主府沖出,高舉書淮南二字之旗幟,奔向長安各大學閥處。

……

董府

董、胡兩位鎮壓公羊氣運的宗師正坐在書房,有說有笑,相互交流這些年對公羊的見解。

自劉徹繼位,胡毋生返回齊地後,這兩個一手締造儒家巔峰時刻的好友便數十年沒能相見了。

恰好借助胡毋生與張湯交流的契機,二人再次晝夜不停探討夫子大道。

褚大站在董仲舒身後,跟隨師尊的聲音,翻動《春秋繁露》。

段仲畢恭畢敬地守在胡毋生身後,仔細翻閱師尊需要的《公羊條例》中的相關文章。

輩分最小的吾丘壽王則趴在地上,提筆小心翼翼的記錄二位先師的語錄。

思想踫撞之下,必出精髓之語。

萬一哪一句精彩,不至于日後忘卻。

能讓三位大儒在這間不足五十平方的小屋子內打工,且奠定三國時期公羊大師何休思維界限的兩大著作一並出現,恐怕只有這一次了。

董仲舒拿起《春秋繁露》,翻開仁義篇,臉頰微動,輕聲誦讀:

「子都兄,愚以為,《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寬己,而以義設人,逆其理,鮮不亂矣。」

「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為仁。」

胡毋生點點頭,沉吟點評:「夫子曰‘惡其意不惡其人’,此乃仁之道也!至于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則為義,春秋之義也!」

董仲舒笑道:「誠如是,春秋微言大義,必有仁義之學!」

「善!此路吾儕及弟子應仔細鑽研,若通,大道可成。」

吾丘壽王趴在地上,趕緊蘸墨,在珍貴帛書上寫下「仁義」二字。

「仲舒,儒在長安鑽研公羊之學數年,可領悟仁義之道?」

「略知一二,若子都不嫌,吾可說之。」

董仲舒笑著轉身,給褚大做了一個手勢。

俄而,相關文章便被從小山一般多的竹簡中翻了出來。

「仁者,愛人也……」

還沒等他說下去,書房門突然響了,「咚咚咚。」

董仲舒沒有發怒,望著緊閉的棕色木門,心平氣和道:

「何事?」

「師尊,淮南王劉安遣人送信,匡人與戚里翁主府,向淮南王邀戰,意圖壓制雜家。淮南王請師尊與胡師府邸一觀。」

「???」

董仲舒倒吸一口涼氣,瞳孔逐漸變大,大驚失色。

趴在給上的吾丘壽王率先尖叫出聲,「那小子瘋了嗎?其莫非不止淮南王之能?那個是雜家之首!」

「稷下侯在稷下時,行事皆深思熟慮,不可能無的放矢。」胡毋生蒼老的面孔露出一個和藹溫暖的笑容,把腦海空白的吾丘壽王安撫下來,「依老朽看,大漢文壇今日怕是要變天了!」

董仲舒眯著眼楮,站起來,雙手交叉,插在袖子里,低沉的聲音在書房內回蕩:

「子都覺得,劉安會輸?」

「這倒不至于。」

胡毋生笑呵呵地搖搖頭,

「昔年,劉安于封地邾縣修建孔廟,招攬天下有才之人,意圖打造淮南稷下。伏生、申公、歐陽生……我儒家諸多同僚,皆往來其間,稱贊頻頻。其對儒家綜合之了解,怕不亞于你我二人,甚恐勝之。其對百家各家學派之理解,大漢第一!」

這位行將就木的老人可不敢忘記當初的遭遇。

建元二年,劉安獻《淮南鴻烈》于朝廷,其內容涉及之廣,大道之深,震動了整個長安。

一篇著作,竟涉及《管子》《老子》、《文子》、《莊子》、《列子》……百家學問。

一時間百家紛紛惶恐,生怕被雜家取而代之。

上一個做到這一點的人,乃攪動戰國風雲的諸子呂不韋。

《淮南鴻烈》成書,劉安已堪稱諸子式的人物,待其死後,怕不是會被稱為淮南子。

這是諸呂之亂後,大漢第一個能問鼎諸子高度的人。

哪怕是董仲舒,也不得不承認:在某些學問研究上,需避之鋒芒。

大漢綜合性學霸,斯如是。

胡毋生語氣停頓片刻,接著道:

「劉安雖強,然匡人,出身鄉野,一身所學,囊括諸子百家,又因不屬于諸子百家,思維不凝滯于一家一派。」

「縱觀其發跡,所用手法、所提思想,雖不偏向任何一家,然效果,亦不亞于任何一家。」

「子都變天之意?」

胡毋生深吸一口氣,一字一頓,

「今日之戰,願為二虎相爭,傾其力而不得其獲。否則,我儒家危矣!」

雖然他年紀大了,腦子不靈光了,但是不傻。

兩個通曉百家的人物如果聯合了,用腳後跟估模都能猜到結局。

董仲舒皺眉,惆悵的打開房門,接過門外弟子送過來的邀請帛書,轉頭對書房內的眾人道:

「今日,百家齊聚翁主府時,那個小子……怕是要選位置了。百家不會放任一個足以撼動劉安地位的人游離于外,包括我儒家!」

胡毋生在段仲地攙扶著,站了起來,顫巍巍地走到董仲舒身邊。

手搭在其肩膀上,捏了捏,

「走吧!去會一會雜家這位老友,以及打亂長安文壇穩定秩序的稷下侯。天下如今以我公羊儒家為尊,別讓其他家先去了,搶奪我盡地主之誼的機會。」

「善!」

……

半個時辰後,邀戰見證的帛書皆送到了各家手中。

各家領袖讀完後的表情一模一樣——

目瞪口呆。

繼而,消息猶如一枚投入大海的核彈,「轟」的一聲,掀起萬米巨浪。

整個長安的文化界炸鍋了!

學閥們沸騰了!

竟然有人妄圖挑戰雜家領袖……

自大漢開國以來,這是第一次吧?

哪怕當初董仲舒罷黜百家,都是在劉安待在淮南國的時候,悄悄進行的。

一時間,有名有姓的知識分子,甭管得沒得到邀請,皆向淮南翁主府靠近。

史詩級的場面,豈能錯過?

放在現代,場面的熱鬧程度,不亞于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不到一個時辰,整個長安的文化界便炸了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