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三十八章 農業與工業

周忱只要將蘇州的新政理順,江南的新政推行就會事半功倍。如何推進蘇州的新政,周忱的心里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方案,不過這個方案需要皇帝的批準。

收到周忱的奏疏,朱瞻基就皺起了眉頭,周忱的奏疏里提出將江南的官田直接劃為民田,原本的官田制度弊端太大,已經無法適應大明如今的情況。

化官田為民田第一個好處是,朝廷在賣地上能夠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以解決朝廷財政捉襟見肘的窘境。

第二個好處就是編戶齊民,重新編造魚鱗冊,使得朝廷能夠有穩定的稅收。

第三個好處就是老百姓手里有了自己的土地,更容易分隔普通百姓與士紳的關聯。

朱瞻基對周忱的這幾點看法大致上是同意的,不過他卻反對將土地均分給百姓。周忱是受時代限制,思想只停留在小農經濟上。

可是朱瞻基的目光早已經穿越幾百年,看到了未來。未來的大明絕對不能再走小農經濟,工業化才是大明未來該走的路。

朱瞻基將周忱的奏疏放在龍書案上遲遲下不了決定,真要把土地集中起來,肯定會讓一部分無地百姓的生活更加的艱難。

這種人為的圈地,讓百姓衣食無著會讓百姓更加對朝廷失望,如何解決這部分失地百姓的生活問題,才是擺在朝廷面前最大的問題。

為了能夠細致的讓周忱明白自己的思想,朱瞻基下旨讓周忱回京述職,有些話還是當面說更加合適。

周忱沒想到皇帝會突然下旨讓他回京述職,心里咯 一聲,不會是皇帝陛下對自己的奏疏嚴重不滿了吧!

懷著忐忑的心情,周忱搭乘海軍的快船前往天津,從天津再搭乘內河官船返回京城。冬季的大明沿海大多數時候刮的都是北風,海船只能依靠側風走之字形路線航行。

若是論速度還不如騎快馬走陸路,可是周忱想要在路上的這段時間好好整理一下思緒,也好認真應對與陛下的奏對。

到了天津之後,在天津大沽港海關遇見了海關大使王仲義,兩個老熟人已經好幾年都沒有見過了,再次相見之後分外親熱。

王仲義二話不說將周忱拉到大沽港最後的酒樓里,二人隨便點了幾個小菜,要了一壺這幾年慢慢在北方開始流行的燒刀子,對酌了一杯。

高度酒的火辣順著喉管流淌進胃中,暖意頓時順著四肢百骸流淌到全身,似乎一下子便驅趕走了冬日的嚴寒。

周忱放下酒盅哈哈大笑道︰「王二!你小子不會是想讓老夫出丑吧,讓老夫喝這麼烈的酒!」

「周大人!晚輩可是好意,這數九寒天的,這燒刀子下肚,就跟在肚子里生了一個小火爐,別提多舒坦了,就是這酒不能多喝,容易醉人!」

「老夫以前就听說北方有一種燒鍋酒,一直也沒有嘗試過,習慣了南方米酒的綿柔,還真不敢嘗試這北方高粱酒的火烈。」

「周大人,您知道這燒刀子為什麼能在北方流行嗎?」

「為什麼啊?」

「北方天氣苦寒,這燒刀子可以御寒,在北方冬天在室外喝上幾口燒刀子,能夠讓人在野外抵御嚴寒。您想想啊!在大冷的天里喝上幾口燒酒,頓時讓人暖洋洋的,您說北方漢子能不喜歡嗎?

如今大明與草原的互市中,這燒刀子烈酒可是主要的互市商品,那些草原上的牧民更是對這燒刀子愛不釋手!」

周忱若有所思,想起皇帝曾經說過的話,地方官員執行朝廷政策的時候,不能選擇一刀切的死板做法,優秀的官員會因地制宜,在不違反朝廷大是大非的情況下,做出微調,爭取做出符合當地百姓習慣的政策,只有讓大多數百姓都受益的政策才能夠順利的推行下去。

就拿這燒刀子酒來說,這酒若是向遼東推廣,那肯定是大有市場,若是向江南推廣那估計會賠掉褲子。

「我說王二,如今這燒刀子是不是在天津設廠了?」

「周大人不愧是讀書人,腦子就是靈光,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你想讓老夫幫你做什麼?」

「周大人,您知道這燒刀子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可是這高粱是老百姓的主要口糧之一,這天津的燒刀子酒廠的原料總是供應不足,天津開發區的老胡已經向我叫過好幾次苦了!」

「老夫的江南也不種高粱,你找老夫也沒用啊!」

「周大人,我知道你那里不產高粱,可是您在陛下那里面子大,能不能讓陛下給天津的酒廠批一塊土地,專門種植高粱,這樣就能保證酒廠原料的供給!」

「這事你自己為什麼不說啊!你可是陛下的心月復之臣啊!」

「我倒是沒有向陛下提過,可是老胡提了好幾次,都是泥牛入海!」

周忱端著酒盅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王二!事關土地政策,陛下肯定要慎重對待。若是各家工廠都以生產的目的圈佔土地,造成百姓的口糧安全,那是要出大事的!」

「這••••••除了釀酒之外還有什麼需要糧食呢?」

「誰說土地只能種糧食了,江南膏腴之地,因為利益驅使,大量的土地都種植成了桑田和棉田,江南是掙了錢,可是卻連自身的糧食安全都保證不了,還需要從湖廣等地進口糧食。」

王二瞪大了眼楮,沒想到這工廠還真能侵佔土地,江南遍地的織機就是在跟老百姓爭奪口糧!

「周大人,晚輩明白了,難怪陛下不批土地呢!」

「你明白就好,不過你的高粱問題倒是也有解決的辦法,你難道沒听說過南平州嗎?」

「南平州怎麼了?」

「南平州的氣候環境與山西差不多,非常適合高粱的生長,你們應該跟南平州總督弋謙溝通一下,看看能不能從他們那里進口高粱。

不過我听說,他們南平州可是也推出了一款酒,叫做‘南平汾酒’,往來的大明船只上的船員都挺喜歡這種口感清冽的高粱酒,你們的燒刀子跟他們是形成競爭的關系。」

「不過怎麼說這也是一條路子,回頭我就跟老胡說一下,讓去南平州的商船給弋大人稍信,商議采購高粱的協議!」

「這開發區的事應該不歸你負責吧,你小子怎麼這麼上心!」

「哎!別提了,老胡總覺得晚輩是陛下潛邸時的舊臣,沒事就在晚輩跟前嘮叨,管著開發區太難了,那些工廠主太難伺候了,不是原料短缺,就是銷售不暢。」

「老夫太理解胡元澄的難處了,老胡遇到的困難在上海開發區剛起步的時候全都經歷過,他胡元澄還有陛下支持,將陛下直轄的幾大工廠都遷到了他的園區內。

至少不用擔心開發區沒人來給捧場,上海開發區剛開始成立的時候,空有大片的空地,卻無人前來入駐。

哪怕老夫給出前三年免稅的優惠政策,依然是無人問津,那段時間老夫急的滿嘴燎泡,生怕辜負了陛下的期望!」

「那前輩是怎麼將人氣拉起來的?」

「既然沒人敢于來開發區冒險,那老夫就向陛下請旨,請陛下將前兩年上海海關的結余關稅全部留在上海,算是上海開發區借的。

等到上海開發區有了收入,再還給內帑,陛下在看了老夫的規劃之後,同意了老夫的請求。老夫發現這些有意興建工廠之人覺得上海開發區太過荒涼,恐怕工廠建在這里不安全,還有就是擔心在上海花大力氣建起工廠,結果造出的產品卻無人問津。

針對工廠主們的顧慮,老夫首先花大力氣,將整個工業區用木柵欄圍起來,同時招募了安保人員對開發區進行巡邏保護,保證開發區不被蟊賊襲擾。

至于工廠主擔心的銷路問題,老夫給他們擔保,只要質量過硬,工廠賣不出去,會讓寶船隊不低于市價的八成全部采購。

這兩項工作做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來,有些實力弱小的工廠主並沒有能力,自己買地建造廠房,可是他們還想盡快投入生產,那麼我們開發區當然要解決他們遇到的一切問題。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當然是開發區事先將廠房建好,有實力的工廠主可以自己買地建設廠房,一次性投資,以後的生產成本就會降低不少。沒有實力的工廠主可以選擇租用開發區建設好的廠房,這樣不用一下子拿出一大筆錢,不過房租成本一直都會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

開發區的各項條件開始漸漸成熟,集中生產的優勢漸漸體現出來,任何一個工廠都需要有為工廠服務的上下游產業,在開發區工廠主甚至不出開發區就能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任何東西。

這樣就降低了物流成本,我們都知道這樣商品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他們減少了運輸的物流成本當然就降低了成本,生產出的產品自然在價格上就具有優勢。

這些工廠主開工廠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掙錢嘛,在哪里能夠掙錢他們肯定就會去哪里?當時為了吸引工廠主來工業區建廠,開發區給出了三年免稅的政策,結果無人問津。

等到老夫將園區建設好之後,直接就宣布,想要獲得免稅資格,必須在當年內開始進行生產。那時候已經進入冬天,那些想要免稅的工廠主,一窩蜂的額扎進了老夫建設好的工廠。

因為他們自己買地建廠,今年無論如何也完不成廠房建設,根本就開不了工。于是有實力的工廠主一邊租起廠房開始生產,另一邊開始買地張羅著建設新的廠房。

開發區有了第一筆房租收益之後,算是慢慢進入正軌,兩年時間就把借內帑的錢還清。還能有結余的錢財進行開發區的繼續擴大。」

王二一拍大腿,說道︰「周大人,老胡在你那里取得經不錯,天津工業區簡直就是上海工業區的翻版。」

「胡元澄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陛下給南北兩個工業區的定位是南方的發展輕工業,北方發展重工業,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王二搖搖頭道︰「周大人了解晚輩,晚輩就是個鄉下小子,也就在部隊里認識了幾個,沒讀過幾本書,根本就看不懂陛下的布局,能幫陛下守好天津海關就已經是滿足了。」

「王二兄弟不必自我菲薄,你若是妄自菲薄,就會顯得陛下識人不明,你小子在臨清與天津所做的成績可是有目共睹。」

王二被周忱夸的有些不好意思,鬧鬧頭道︰「晚輩不過是不敢辜負陛下的信任!」

「好一個‘不敢’。這個世上若是人人都知道‘不敢’二字,這天下還有那麼多的貪官污吏嗎?在這一點上,你王二絕對是個明白人。」

王二不想再在自己的身上多費口舌,岔開話題問道︰「周大人是進京述職嗎?」

「是啊!」說完周忱嘆了口氣道︰「老夫可能有一個奏疏讓陛下生氣了!」

「不是吧!您跟陛下說什麼了?」

「老夫希望把江南的官田轉化為民田!」

「這中間有什麼關竅嗎?」

「理論上說,把官田轉為民田長久看來是讓朝廷受到了損失!」

「所以您認為陛下是在為這個生氣嗎?」

「老夫覺得是這樣,不過老夫始終認為,官田租稅太重,長久下來,其實不利于稅收的穩定,江南官田的重稅如今更是徒有其名,無有其實。

官田租稅重,百姓交不起租稅就會選擇撂荒,然後成為失地者被士紳大戶隱藏成為隱戶。如此大量的土地並不會因為百姓不種而成為荒地,相反會被豪強與地方官吏勾結佔為己有。對朝廷上便說成是百姓因為租稅太重而拋荒,無人耕種自然也就無人交稅。」

「他們就敢這麼明目張膽的侵吞國家財產,朝廷派往地方的官吏是讓他們為天子牧守地方,不是讓他們與地方沆瀣一氣,損公而肥私!周大人是想化公為私,重編魚鱗冊,使得百姓獲得屬于自己的土地,同時又能獲得穩定的稅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