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91回 大華軍西渡黃河,韓世忠南下京兆

黃河自西向東,到蘭州後,走出了一個「幾」字形,先向北,再向東,再向南,完成「幾」字後,繼續向東。自古以來,因為黃河天險和連綿秦嶺,中原軍隊要攻擊陝西,必走潼關。

種洌不放心劉光世守潼關,又和楊家折家商量,讓他們各出兵五千,鐘家軍出一萬,合計二萬,交給鐘彥崇帶領,前往潼關,增援劉光世,並令鐘彥崇為劉光世副將,共率軍五萬,同守潼關。

楊家軍繼續守麟州(神木);折家軍繼續守府州(府谷);吳玠守蘭州;曲端守慶州(甘肅慶陽);種洌的堂弟種浤守延安府;種洌自己坐鎮京兆府(縣),控制全局,策應全軍。種洌又開始在陝西全境征兵,打算將西軍恢復到二十萬的歷史最高規模,簡直比登州軍還窮兵黷武,先軍政治,就指著廣州趙恆給錢給糧給物資了。

西軍在潼關嚴陣以待,大華軍也做出一副頻頻增兵要大舉進攻潼關的架勢,但卻光打雷不下雨。

五月的麟州,已是春末,清晨,勤勞的農民已經下地干活了。這里是靠近黃河的一個村子,村里青壯很少,干農活的也多是老幼婦女。

忽然有人驚叫起來︰「你們看河東!」

只見河東出現大批人群,看著應該是軍隊,正要架設浮橋的模樣。

有幾個好事的想往河邊近點去看,卻被弓箭射回來了。昨夜已經有數百大華軍,借著夜色,用羊皮筏子偷渡過來了。

終于有人反應過來了︰「快去稟報楊家老爺,大華軍打過來了!」

原來大華軍並未想要強攻潼關,不是攻不下來,而是不想有那麼大損失。吳用便叫駐守金陡關的解珍,把一個師的軍兵來回進出折騰,白天大張旗鼓來,晚上悄悄模模地出,給對面潼關主城的西軍造成大華軍頻頻增兵的假象。

西軍以為守住了潼關就守住了陝西,但他們漏算了大華軍的工兵。大華軍的工兵,是在皇帝陛下林沖的親自組建、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此處省略一百零八段。

大華軍工兵動作很快,士兵們將一條條小舟推下河,河里的工兵將舟橫過身來,連在一起,就是自古便有的舟橋。與古代舟橋不同的是,用于搭橋的「舟」,是專業用來搭橋的「舟」,每條舟都以錨鏈沉河,增加了穩定性;船幫之上都有鋪設橋板的卡扣;鋪好橋板後,舟橋兩邊還系上了薄鐵浮筒,大大增加了承重力。

河西第一批趕到現場的,是一群鄉兵。西軍的鄉兵常年抵御西夏劫掠,並不弱,但

對岸幾顆炮彈過來,就不是這群鄉兵所能承受的。等數百楊家軍正軍趕到之時,大批大華騎軍已經登岸,大華軍過河已經勢不可擋。

楊可世率領五千騎軍,從麟州府城殺來,正遇上了關勝第一軍新配的一個燧發槍師,由于楊可世從未面對過燧發槍,密集沖鋒的結果是折損過半,連自己都受傷被俘。

隨即,大華軍包圍了府州城。楊培定只守了二日,便被大華軍轟塌了城牆,為減少殺傷,也不進城,只是派人要求楊培定念及鄉親父老的生命,投降大華。

楊培定還在猶豫呢,就被部下綁了起來,大開城門而降。

楊志第二軍過河後,沒有參加對麟州(神木)的攻擊,而是向北直撲府州(府谷)。折家家主折可求正病倒在床,他的兩個兒子折彥野和折彥質管事。折彥質知道大華火器凶猛,攔住了要大軍決戰的兄長折彥野。

折彥野怒道︰「你就那麼怕大華軍的火器?」

折彥質道︰「大華火器確實凶猛,光有楊可世說的「快」字,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散,就是不要集中沖鋒,那是火器的好靶子;還要濕,下雨天火器威力大減;若不下雨,就要靠城牆等來掩護我軍。」

折彥野道︰「那我們就死守待援?」

折彥質嘆道︰「死守是有的,待援是沒的。探報說,麟州那廂的黃河上,架起了三條寬闊的舟橋,大華軍後援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過來。他們拿下麟州後,一路來攻我們府州,另一路必南下攻延安和京兆府。種洌自顧不暇,廣州朝廷遠不可及,除非我們投了西夏,否則絕無援兵。便是我們投了西夏,就算西夏立即出兵,恐怕也來不及。」

折彥野道︰「我折家誰都能投,就是不能投西夏。」

折彥質道︰「那就死守待死吧!除非、、、」

折彥野道︰「除非什麼?」

折彥質回道︰「除非降了大華。」

折彥野一揮手︰「正仗都不打就投降,弱了我折家氣派。我就不信那大華軍有三頭六臂。」

與楊可世相比,折彥質更加謹慎小心,更加知道如何避免削弱大華軍火器的威力。在他的建議下,折彥野率五千騎兵與大華軍交手,采用散兵閃擊,大大減少了損失。但楊志第二軍可是步騎皆有,四萬來人。折家軍又按種洌要求,派了五千去助守潼關,只剩不到兩萬。故而折家軍雖然遲緩了大華軍,但最終大華軍還是將府州城團團圍住。

楊家軍和折家軍是不能放棄麟州城和府州

城的,因為這是他們的根基所在,楊家和折家的祖祠、家財、親屬等等,盡在麟州城和府州城內。所以楊家必守麟州,折家必守府州,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楊志圍了府城,和關勝打麟州一樣,采用的也是樞密院吳用等設計的戰法,火炮轟開城門,派人進城,要折家投降。

折彥質願意投降,但折彥野卻還想頑抗,將楊志的軍使趕了回來。將被轟破的城門又填起一道厚牆來。

于是楊志便轟破了另外兩個城門,並派軍上前,做出一副要殺入城內的架勢。折彥野忙將手里精銳分派兩門,要阻止大華軍進城。

不想大華軍火炮又是一通猛轟,將折彥野派去的精銳搞掉了大半。折彥野再無信心守城了,在折彥質的勸說下,報了折可求同意,派人舉著白旗出門求降。

且說韓世忠率領第六軍渡河之後,向南直撲延安府,延安府是鐘家的起家之地,種洌的堂弟種浤領五千兵馬駐守。種浤不知大華軍凶狠,出城迎戰,被韓世忠一陣炮轟,大軍沖鋒,種浤脆敗,自己都被俘,延安府失陷。

韓世忠毫不停留,繼續南下京兆府(西安)。京兆府雖是西軍核心城市,但之前種洌已把軍力都布置在四邊,京兆府反而兵力稀薄,僅剩二萬來人。于是種洌將軍力全部收回京兆府城內,又發動民壯,上城牆堅守,一面快馬去潼關,將鐘彥崇率那後去的二萬人馬回援。

韓世忠的第六軍,解珍那個師還在潼關和劉光世對峙,手里也只有三萬余兵力,京兆府城高牆厚,一時也不好啃。韓世忠便耍了個花招,自己率軍悄悄東去,卻留下一個團,卻在西南北三面設了好幾個營地,看著像有數萬大軍的模樣,單單留下東門沒有營帳。

種洌一看,這不是典型的圍三闕一嘛!三面主攻,一面叫守軍有個退路的念想以亂其堅守信念。種洌便深信大華軍要強攻京兆府,便加緊戒備等待大華軍來攻。等他反應過來這是大華軍的虛招,已經三天過去了,黃花菜都涼了。

東進潼關的韓世忠,與西退京兆府(西安)的鐘彥崇迎面踫上。韓世忠是有備而來,鐘彥崇卻是急于西退助守京兆府;韓世忠三萬訓練有素的人馬,鐘彥崇二萬還多新兵;韓世忠火器凶猛,鐘彥崇軍械平平。這一仗的結果,沒有疑問,韓世忠大勝,鐘彥崇僅率四千多人逃月兌。

韓世忠便繼續東進,要和解珍兩面夾擊劉光世,不想卻撲了個空。

欲知韓世忠緣何撲空,且听下回分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