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84回 孔府奏表媚新華,林沖建校廢太學

卻說曲阜孔府,幾年前因佃戶被登州吸引移民,與登州齷齪了一回。後來登州借蒼梧山賊匪之手,搶了孔府。孔府雖然沒有證據,但總懷疑蒼梧山背後有登州節度使府的影子,一直和登州不對付。

不過再不對付,也不會影響孔府攀附拳頭硬的。就連金蒙滿這樣的外夷,孔府都不嫌羶氣,何況林沖的新華朝?

于是孔府衍聖公孔端友便即上《初進表文》,向新華朝表忠心,稱頌林沖「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表示「臣等闕里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華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

剛忠簡胡銓收到孔府表文,還是很高興的,胡銓自幼學儒,雖然受林沖影響認識到儒學錯謬之處,但還是不希望儒學被新華朝拋棄。胡銓希望這份孔府的表文的表文可以緩和林沖與孔府乃至儒學的緊張關系。

正好這天是林沖與重臣開會議事的日子,胡銓便把孔府的奏表呈給林沖。

孔府千年不倒的關鍵原因就是永遠媚舌忝拳頭最大的,林沖深知孔府攀附權勢的習性,看了奏表以後道︰「孔府上這奏表,想要什麼?」

丞相胡銓道︰「孔府還捐出土地二千畝、糧食十萬石、和十萬貫錢財。只求新華朝能延續前宋給孔府的優待。」

林沖知道,歷史上孔府為了獻媚蒙元,減免田賦,主動積極地盛情邀請漢字不識幾個的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從而獲得了蒙元朝廷對孔府的稅賦大減免。

林沖冷笑道︰「被蒼梧山搶了沒幾年,孔府就又攢下莫大家產了,真是斂財有方啊!那前宋給孔府有什麼優待啊?」

副丞相張邦昌道︰「一是封衍聖公;二是允許孔府的奉祀祭田免田稅,但孔府的大部分田地都報成奉祀祭田,地方官府也不敢深究;三是允許孔府有府兵,並由衍聖公在孔家子弟中指定曲阜知縣。其他還有些零零散散的。」

商部尚書蔣敬道︰「從登州起,犧牲和在役的將士有定面積定年數的免稅,除此之外,任何人,無論是官員還是士族還是讀書人,都不得享受免稅,孔府也不該例外。」

禮部尚書崔靖道︰「孔府畢竟是聖人後裔,可以規定定額土地的免稅,也顯得我朝重文重教。」

學部尚書蕭讓道︰「我朝重文重教,是要多建學校多收學生,無須通過優待孔府來體現。再說我們現今學校教的,以算數、格物等實用為主,便是倫理道德歷史,也是擇百家之長,非是孔儒一門,更不講什麼聖人之說。尊孔崇儒非是我大華朝國策,自然無需對孔府特別優待。」

蕭讓所說,實際上是林沖的觀點。蕭讓和吳用一般,也是個屢試不第的秀才,上梁山後在林沖的灌輸影響下,早沒了對孔儒的尊崇,所以林沖才會叫蕭讓出任學部部長。

副丞相張邦昌道︰「雖是如此,但如今天下文士皆儒,適當優待孔儒,有助于收士子之心。」

胡銓點頭︰「張丞相所言甚是。」

魯智深道︰「這幫儒生士子有啥用,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好好的大宋朝,就是被他們葬送的。」

見張邦昌等臉色不好,魯智深忙道︰「灑家不是說的你們,說的是徽欽二宗他們。」

張邦昌強笑道︰「魯大師說的有理,不過尊孔崇儒乃是千年習俗,也是民心所在,即便要扭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林沖點頭道︰「副丞相說得有理,要避免將儒生們都推到大華朝的對立面去,要鼓勵他們轉向實用學問,蕭尚書這里要抓緊安排好。」

蕭讓回道︰「皇上放心,今年開封政學院、登州政學院、華夏大學的招生,以高考為名,用推薦加考試的方式進行,特別優惠前宋舉人秀才入學。今年內會在華夏旬報上刊登明年高考的考試提綱,鼓勵士子研學實用,並且明年還會給前宋舉人秀才優待加分,後年加分減半,在往後就沒有加分了。而且年齡也遞減,今年四十,明年三十五,後年三十,再往後二十五歲以下才可參加高考。明年高考定于六月,九月入學。這幾所學校的學制都是三年。另外,公立蒙學三年、小學三年、中學三年,正按照登州模式在推進中。」

蕭讓喝了口水後繼續稟報︰「要辦學,教師奇缺,學部計劃明年辦一所師範學院,學制兩年,專門培養教師,地點尚未選好。」

林沖道︰「不用等明年了,要盡快綏靖邊遠地區,長期而言教育是關鍵。就今年開始,就從沒有招入開封政學院、登州政學院、華夏大學的人中招生,名字就叫開封師範學院,明年在洛陽再辦一所洛陽師範學院,學制兩年。師範生上學期間給補助,畢業後如去邊遠地區從教八年以上,可免試安排官職。學校地點就放在開封觀音院。」

宋朝的官話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而開封則是朝廷和皇宮所在地,是所以林沖要把師範學院辦在洛陽和開封,並把官話正式命為大華國語。林沖認為,教師是最重要的國語推廣人,所以要求師範學院對國語要有基本要求。林沖希望,很快就能在大學、中學、小學、蒙學學校里,禁止非國語交流,邊遠地區更需如此。

禮部尚書崔靖道︰「微臣建議,開封城內有很多太學生,應該優惠鼓勵他們去上開封政學院、登州政學院、華夏大學,還有開封師範學院。也免得他們在此無所事事,閑中生事。」

宋朝的太學,怎麼說呢,有點類似後世的讜校。生源主要是推薦生,推薦人則以朝廷和地方官員為主,也有皇帝欽點、皇親塞人、貴族介紹、名人舉薦、甚至利益交換錢財開路的,總之是魚有魚路蝦有蝦道。

太學生的待遇那是相當的好,在恩養文官文人的宋朝,太學生就是未來的「國家棟梁」,再窮也不能窮了他們。不但食宿全免,每人每月還享受上千文錢的補助,可謂 「深受國恩」。

太學生如果考試優異,為上等上舍生,繼續

優異則可釋褐授官,無需參加科考,甚至可授同進士。太學是學子們在科考之外的另一條做官之徑。

那太學生學點啥呢?就是聖人之說不斷炒冷飯,再有就是吟詩賦詞,啥實用經濟數問格物都沒有。太學生們平日里最主要的事情,說學問點就是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說通俗些就是扯蛋。

徽欽二宗時期,共有三千多太學生在汴京太學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太學生領袖陳東。陳東灑月兌不拘,志向宏遠,嫉惡如仇,名聲顯赫,鼓動力強。靖康之變時期,陳東率太學生們多次上書、游行、鬧事,干預朝政,逼宋欽宗啟用李綱。

不過金軍佔領汴京後,當初熱血愛國的太學生們,很快露出本相,一部分利用各種機會逃出開封;一部分躲了起來;最奇葩的是有百多太學生,竟然主動投靠金軍,獻言獻策,繪本家鄉山川地貌給金軍,帶路.黨地干活。這麼一群熱情的「青年俊才」,後來連金兵都覺得惡心,以至于「覺其無能苟賤」。

登州軍擊敗金軍後,處置了那百多投靠金軍的敗類太學生。而其他留在開封的太學生,有一千多人,還佔著太學院,等著新華朝重用他們,或至少恢復太學。

張邦昌道︰「這些人恐怕不適應新華朝的新式教育,是不是可以先恢復太學,再慢慢改過來。」

晁蓋道︰「剛才智深大師說的文人儒士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這些太學生便是如此,沒必要在他們身上浪費國家錢財。」

魯智深道︰「太學那塊地方,也該收回了,我朝已有數所新式大學,不需要太學了。」

林沖點點頭道︰「兩位兄長說的是,這些太學生,空耗前宋錢糧,國難之際一無所用。就叫開封政學院、登州政學院、華夏大學參照舉子優惠招收入學,剩下的只要願意,皆可入開封師範學院。」

張邦昌搖搖頭︰「這些太學生自視甚高,鄙視新學,便有優惠,估計也不會有幾人入學那三所學院的。至于師範學院,願入學者會更為寥寥。」

林沖道︰「給機會不要,給臉不要臉,那就沒辦法了。我听說這些前宋太學生,常在太學聚會,抨擊我新華朝。除了開封政學院、登州政學院、華夏大學、開封師範學院、登州技術學院,明年我打算在開封再辦一所學校,就叫中華科技大學,地點就放在前宋太學,年底之前,太學得清場,不肯離去的太學生,送去挖礦修路。」

崔靖問道︰「開封師範學院要用觀音院?里面的尼姑怎麼辦?」

林沖道︰「開封城里佛寺太多,除了大相國寺,其余寺廟,少數可合並,少數可轉為道觀,大部分全部收歸國有,改為商用或民用。」大相國寺與魯智深有淵源,自然是要保留的。

崔靖又問︰「觀音院撤銷,那多出來的尼姑呢?」

晁蓋道︰「給我啊!」

欲知晁蓋要尼姑作甚,且听下回分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