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張昭華已經想得很清楚,她絕不可能去周王府討個公道,下場只能和張麒張升一樣被抓進去,不知道等著她的是什麼。而府縣衙門沒有人為她張目,各級官吏除非不想在河南混下去了,否則不會為了一個平民百姓和王府對上。

去南京,先遞狀子去應天府官衙,應天府能接全國的狀子。如果連應天這個天子腳下的地方坐堂的官吏都坐視宗室草菅人命,她再摘奏事使紅牌直入大內,覲見天顏。

糧長親自給她寫了一篇狀紙,言辭酸楚,符合她一介女流的身份,還能激起別人的同情心。為了加重狀子的分量,張昭華刺開左手手心,淌了小半碗血出來,用血謄抄兩份,縫在貼身里衣里,又將家里搜括出來的一百五十兩銀子換成寶鈔也縫了進去,坐上張賡的馬車,便日夜兼程往京師去了。

王氏在得知張麒父子遭遇之後就臥病在床,病得有些厲害了,晚上發 說起了胡話。鄭氏在一旁看護根本不敢閉眼,最近兩日吃了五副藥,昏昏沉沉睡了,張昭華就趁這個機會偷偷出了門。

本來張昶也是要跟去京都的,只是糧長道家里還要有人支應門戶,萬一縣衙要帶人去公堂問詢呢,萬一周王府還不肯放過他們家呢孤兒寡母豈不是更好欺負。

一路上張昭華心急如焚,雖然顛簸地骨頭都要碎了,但是依舊催促快一點。張賡也沒有怨言,到宿州又買了一匹軍馬套了車,走了四天,終于走到了南京都城下。

即使是心里再著急,張昭華也不由得為眼前這座集秀麗和雄偉于一身的城市驚嘆和注目。從城門進來之後,空氣都是稠密的,一直響應在耳邊的就是喧嚷的人聲,從城牆上叮叮  修築的工匠,到眼前熙熙攘攘的市肆鋪店,還有秦淮河畔的嫣紅柳綠,甚至還有脂粉的香氣不時隨著微風飄過來無一不彰顯金陵這個首都的社會經濟實力,畢竟這里有全國富庶之地遷來大量富戶,皇帝又在全國範圍內征調工匠輪班到京師的官營廠局服役,金陵這種包容萬千的氣象,完全不是後世張昭華見過的那個模樣,一切都是新的,色彩都是鮮艷的,看到這樣的場景,張昭華才恍惚明白定都南京的原因了,枉她以前一直認為南京格局不大現在真恨不得打自己的嘴巴。

此時的南京人口約有70萬,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張昭華的眼楮從一座座鱗次櫛比的殿、廟、塔、橋上望過,眼見處總歸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以前她並沒有注意到,大明治下的所有百姓,都是志氣軒昂、精神抖擻,大家臉上並沒有出現魯迅先生批判和憎恨的麻木和對前途的不知所措似乎每個士子、游人、女眷、官員、平頭百姓的臉上,都見的是充實和愉悅。

優良的建築,寬大的街道,風度優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良的種種物品。張昭華還見到了令人驚訝的公共游樂場所,耳邊依稀還回蕩著幾個士子相邀去牛首山觀煙嵐的提議;這座遠望鐘山,懷抱秦淮,一方山水城林的金陵,兼備山川形勝之妙,透視出這千年古都自身的底蘊和旺盛的活力。

眼楮還舍不得從每一處風景挪開,應天府衙已經近在眼前了。

張昭華從馬車上下來,張賡帶著她走到衙門前的大鼓旁邊,道︰「你敲了鼓,就會有值班衙役出來問訊,你據實回答就可。」

張昭華捏著粗大的鼓槌,手上沁出薄薄一層汗來,她知道自己不能退縮。

鼓聲響後,果然有一名值班衙役從門里出來,先問明事由,在得知居然是要狀告郡王之後,眉頭緊蹙,只管拿眼兒打量張昭華,又嘆氣搖頭。

張昭華自然明白是什麼意思,此人無非是覺得蚍蜉撼樹以卵擊石,是在嘲笑自己的不自量力。但是他終究沒有說出來,看樣子也是公事公辦,又問了有無詞狀。

張昭華自然答有,又去了馬車里,剪下了里衣,捧了狀子出來。

「你這狀子」這衙役道︰「我拿去會呈府尹大人過目,什麼時候準訟,會由大人決定。你們先留個地址,要住在京師哪處地方,到時候我們會出差票傳喚你們到案。」

張賡便道︰「住在三山街雨花巷左數第二個宅院,勞煩官差您了。」

張賡說的這個地方是他大哥張繼的宅子,之後他和張昭華就住進了這個地方。張繼的夫人很是和藹,和岳氏完全不同,在得知張昭華家的禍事之後是頗多寬慰。

張昭華覺得自己要不是攤上這樣煎迫的事情,她和張繼夫人一定有很多話說,只是她日復一日地等待衙門的訊息,每日甚至還要在府門等候三四個時辰可惜直到第四天了,還是沒有等到任何回音。

不料第五天早上的時候,有官差過來,將她帶進了府衙里面。

從拱券大門進入,走約模不到一百米,便是大堂,能望到里頭陳設的公案和兩側拜訪的「肅靜」、「回避」及其它儀仗等。張昭華抬頭看了看檐下的斗拱,心里撲通撲通直跳畢竟這一次,她是單獨來的,張賡都被阻到了府衙外面。

然而前方的典吏並沒有把她帶往這個明亮寬敞的大堂,他帶著張昭華繞過了這處地方。

「大人要帶我往哪里走?」張昭華踟躕起來。

「府尹大人要你去二堂問話。」這個典吏道︰「你這個屬于民案,沒有鬧出人命,就要在二堂審問。只有刑事案件是在大堂審訊的。」

張昭華這才知道,原來此時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是分開審理的。

從刻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石碑前面過去,穿過寅恭門,門後就是二堂,進去里面有個碩大的匾額,上面寫著「燕思堂」,具體陳設和大堂匆匆一瞥看到的差不多,只是殺威棍少了許多。

張昭華被引著跪在公案前面,沒多久就走出來兩個人,一個似乎是文吏,徑自坐在右下首來,取了一塊墨放在硯里磨著。

另一個不是小吏的裝束,張昭華看他身著公服,急忙跪著行了大禮,那人卻道︰「我乃通判,非府尹大人。」

過了一會應天府尹就出來了,這是個老頭,十分干瘦,也沒有張昭華預想的精明或是威嚴的樣子,見張昭華抬頭望他,嘴里哼了一聲︰「膽大。」

張昭華急忙低了頭跪拜,想起張賡曾說的,這位宋翊宋大人是洪武二十五年上任的府尹,于今兩年多了,是除了張遇林和林衡之外做的最長的一任應天府尹了從洪武三年算如今,在應天府尹任上一共有十八任府尹,更換頻繁。

宋大人老邁,平時以中庸自處,並不得罪人,也能算得上潔身自好差不多也到了該致仕的年齡了,所以宋翊的心願就是善始善終。

這樣的人,願意為了一個平頭百姓得罪當權的藩王麼張昭華心里其實七上八下根本沒有底,然而眼前所有的際遇,讓她只能硬著頭皮來面對了。

「膽子自是不小,」旁邊的通判似乎笑了一下,附和道︰「要不然也不敢狀告郡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