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章 鄙宅自珍

景潤坊在錦城的東邊,不像明紹坊那麼富貴,也沒有風吟坊那麼低賤。這里住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殷實商人,一類是暫時沒做成大官的讀書人家。換句話說,是中產階級的聚居地。

有些人家衰敗下去,從東邊的景潤坊落敗到南邊三教九流聚居的風吟坊、又或北邊種田耕地的學森坊。他們的宅子就空出來了。

還有一些人家往上攀高枝兒,在南邊的明紹坊有了位置,原來景潤坊的宅子也就閑了,或是租出去,或是請人看著、白空著,或是索性賣去。

林代買的宅院,是第一種。

並非謝家那種顧盼自雄的豪宅,但也很體面,鐵皮包的大門,青石砌底泥灰塞縫的紅磚牆,牆頭露出大蓬的夾竹桃,印在明信片上都不遜色。林代搬進來時,看見有只小狗正鑽狗洞,姿勢熟練,見新人來,嚇得撒丫子就跑。易澧想追,一∼猶豫,已不見了小狗的身影,兀自滿臉眷眷。林代莞爾,吩咐︰「牆里放些肉。它再來,就留它給小玩兒。」

下人答應著。

林代神清氣爽︰如今總算有了她自己的宅子。她做主!

宅子是幾十年前修建的,舊是舊了些,但結實,而且寬敞,高大的青松與屋檐相齊。簇簇梅花點綴其中。

原來的宅主听說要接手宅子的,是傳說中的離城林姑娘,頓時想不賣了,改賣為租!這樣。每次收租金時,也許有機會接近接近林姑娘。居間人一眼看穿他的小心思,告訴他︰別做夢啦!

林姑娘是沒什麼錢了,但已經嚴令身邊的嬤嬤,轉吩咐居間人,屋宅大小不要緊,一定要結實,而且哪怕虧了吃穿,把手頭的錢都拿出來買房,也一定要買斷契。而不願租房或者分期付款。就因為她未婚女子。帶著弱弟,怕有口舌是非,所以門牆要緊束,不願與外人多交通。更不願給自己找個房東。

「你要是不賣。我們就找別家了。」居間人跟這個房東說。

房東長嗟。拱手佩服林姑娘的冰心高節,把房契賣斷了。

早在這之前,就有個做倉儲生意的、不大不小的商人。不聲不響地租了旁邊的小小院落。與這所老宅鄰著牆。

林代搬進來之後,嬤嬤去鄰家乞火。

這時候沒有打火機,甚至沒有火柴,比較常用的點火器具是火石、火鐮。對于古代人,用這些東西點火顯然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一般人家會留火種。當火種滅了,到鄰居家問問有沒有火種,可能比自己再生個火還更容易。當然,這也是聯絡鄰里關系的好方法。

一個年長的嬤嬤,帶著個小丫頭,到鄰居家去了。兩家離得這樣近,門一開、一闔,就了。

那邊的人殷勤迎接,給大嬤嬤行了個禮,給小丫頭行了個更大的禮。

著丫頭裝束的年輕女孩子,點點頭便算答禮。

英姑取出一個帷帽,給女孩子戴上。

所謂帷帽,是一頂添加了帽簾的帽子。作用是給富貴女眷遮著臉,不叫別人看見。那帽簾可長可短,短的及肩,長的可至踵,簡直就是幅移動的窗簾,或者說蚊帳。

這一頂帽子,帽簾一直拖到地上。

為什麼這個女孩子走時不過是個小丫頭,進了人家的院子反而要戴上帷帽了?

她用粗陋的服裝掩飾自己的身份,偽造出壯實的身段來掩蓋自己原本縴妙的身姿,用垂落的假發辮遮蓋自己的臉頰,抹了鍋灰掩去柔膩的膚色。好不叫人認出她的身份︰

林姑娘。

林代。

租下鄰家院子的,當然也不是普通人。先來迎接的是一對,進退有度,像大戶人家教養出來的。她們幫英姑給林代戴上帷帽之後,所謂的倉儲商人迎出來,表現得就像個小伙計,而且是個終于見到大老板的小伙計,熱情得近乎手足無措的,把林代迎進了內院。

崔雙輝在這里迎候。見英姑服侍著林代來了,他兜頭上前一個大禮,竟不覺老淚盈眶。

林代深深欠身還禮。

崔雙輝簡直要跪地上了︰「老僕怎當得起姑娘這般大禮!」

林代道︰「我替先母謝大管家守護這份產業。」

咦!不是說崔雙輝攜款潛逃了嗎?謝雲劍和周孔目他們拿到的帳簿也都顯示,林家產業虧空了。怎的是崔雙輝守住了產業?

英姑在旁笑道︰「還請姑娘與崔管事進屋說話。」

崔雙輝連聲道︰「是、是!」站著說話確實不妥。他將林代迎入室內。

門內陳設細潔,明窗淨幾,窗下一套櫸木桌椅,旁邊一只同樣質地的櫥櫃,櫃中有些畫卷和塑像。

崔雙輝高高舉起燈,請林代賞鑒那些塑像。

都是泥塑,有老虎、女圭女圭、猴獻桃等幾種,皆取吉祥的造型,每種造型,大小、色澤完全一致。

「照姑娘的吩咐,模子已經成功了。如今已有十八種模子,還可再添。這是樣品,請姑娘過目。」崔雙輝道。

林代含笑。

泥塑是當今最重要的手工藝品之一。但要造一尊好泥塑,需要極高的藝術造詣,所以「泥人張」等大師才會如此受追捧,身價千金。

一般來說,越是高檔商品,越容易賺錢。林汝海與林謝氏當年,走的也是高檔路線,不然也難以將林汝海推舉上旭南織造的官職。如今大陵朝的高檔市場,主要由兩種商人把持︰一種是官商,一種是戎商。

官商有官府做後盾,才能有更好的貨源和客源,這且不消說得。就算林汝海,原本也在官場有人脈,經林謝氏幫忙做大之後,他自己直接成了官,這才叫修成正果。

戎商卻是西戎來的。戎國聯接著大陵與西方諸小國,將兩頭的貨源運來運去的,最後發展出「戎商」這一大勢力。如果拿一幅地圖看,從戎境往大陵朝,可以看到一條大道,入境之後漸漸分散開,如大樹的根須,深扎在大陵全境里。

商人們給它標了個名字︰黃金之路。

異國交易,紙鈔是難以得到信任的,銅錢也不行,真正實打實的,只有金銀。金與銀中,天竺等國遠遠更信奉黃金,戎境也尊崇黃金,不但奉神之物多是金器瓖寶,婦女見面也以佩戴金器的多少來判斷對方的地位,戎商將西域種種珍奇之物運到大陵朝之後,更願意換金子回境,但是漢境流通貴金屬還是以銀兩為主,精明的戎商便在生意中先收取銀子,再兌換成黃金運回本境,對戎商攻擊最激烈的漢朝官員,也是揪住這點不放,聲稱︰「若放任戎商交易,則西邊yin奇小物洪泄濫觴,而我金脈竭矣!」並把交易干道稱作吸血要道,形容漢境金銀源源不斷西去,就像人的血液被怪獸抽干一樣。當時還是先帝在位視政,即舒宗,為此下了一道政令,將戎境與漢境的貿易口收為一個,在這一個貿易口上嚴格檢查登記,根據漢人的商品的出口額,來決定戎商的進口額,同時漢人商品的出口也要求戎人以黃金支付。這樣一來,大貿易商的作帳工作就比較痛苦了。他們在漢境作生意時主要用銅錢、銀兩進行計算,在戎境則有戎境專門的鑄錢、還有金銀錠、甚至還有用牲畜、莊稼、甚至鹽巴作計量單位的貨券,這些亂七八糟的,在邊境都要統一換成黃金結算,漢戎兩地的黃金成色還不一樣,這里頭可做的手腳、可設的陷阱、可調的貓膩太多了!大貿易商跟口岸管理官員斗智斗勇了一番,最後還是大家都嫌麻煩,由大貿易商提出了個辦法,當漢境這邊結算時,換算成千足黃金,但不直接拿黃金給官員過目過秤,只是以家產為擔保,會有這些黃金,末了戎境那邊結算,有多少黃金,就跟漢境這邊抵銷,不足的部分,再拿現金補。漢家這邊的官員一听,有可操作性,向舒宗上報。舒宗是通達體貼的皇帝,覺得可行,但要與戎境商議定了,兩邊共同監督才可以,否則只是紙上畫餅。

當時戎王名為普巴榮,世稱榮王,也是個傳奇人物,不過那時候正為個小美人兒牽制了精力,不理政務了,近臣說啥就是啥。近臣說這樣大家方便,榮王就揮揮手說︰成吧!

于是就成了。幾家大貿易商作的代金券,風行一時。戎漢貿易迎來的繁榮期,貿易口那條道路被稱為黃金大道。後來榮王和舒帝都死了,貿易口也取消了,商人交易基本自由了。戎漢商旅還是主要在黃金大道上走,一半出自習慣,一半是這大道地理、商業位置綜合起來看確實便捷。而代金券,發展為如今的寶票,各地殷實大商家都有聯署發行,信譽特別好的,不但漢地全國通行,外國商家也都認。

錦城恰好在黃金大道的一條支路上。最知名的商家的除了官商之外,就是戎商開的「恪思閣」。這些大商家壟斷了最精美的綢緞、最靠譜的古玩,等一切頂級高檔商品的銷售,一般人是難以爭競了。(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