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420、第四百二十章 有根

蕭橋橫眉一挑, 道︰「人間在做, 的確在做。」

語氣帶著嘲諷。

他只看到︰大唐之前,宗門隱世,道統不輕易外傳,世家因無功法,入不了雲端,至多修到後天巔峰。至大唐立國統一天下, 因有宗門相助之功, 作為回報,也是太.祖皇帝與宗門的協議, 大唐一改以往歷代王朝對宗門弘道的遏制,詔告天下鼓勵習武,允許宗門廣傳道法。三清宮、劍閣、梵音寺三大道統宗門從隱世漸轉為入世, 先天修煉功法也傳了出來, 首先受益的就是皇族和世家。幾十年後,皇族和世家都有了自己的先天。又百年後, 天策書院成為道統第四大宗門。朝堂很多重大的政令要策, 背後都有雲端的影響。而決定世家方向的, 真正的主宰, 也是家族中「不理俗務」的雲端。

蕭橋看得透徹︰到了雲端,世俗的權利、財富就不再重要,追求的是更強大的力量、更長久的生命。但這種追求很有可能犧牲人間的利益和發展。

「大的不說,咱們就說這交通出行,馬車的輪子——」

蕭橋拍了下馬車座, 挑眉說道︰

「兩百年前,咱們大唐就發現了用南東洲橡膠樹的汁液可以造出很有用的東西,有彈性、柔韌,能隔絕水和空氣,將這種新發明命名為橡膠,用于科研、儀器和軍工上。之後墨行社就琢磨出將這種橡膠用在馬車上,造出了新的車輪,取代木頭輪子。但兩百年後的今天,人間三分之二的馬車用的還是木頭輪子。只有軍車、驛車、官府公車,權貴和富人的私車,才用得起很貴的橡膠輪。普通百姓還是得承受木輪的摩擦顛簸之苦。這是誰的錯呢?若非宗門阻礙,橡膠早就大行于世了。」

宗門為什麼阻礙?因為煉橡膠的淨化成本高啊。等閑的工場都做不起,只有大工場才能做橡膠制品,而且首先是供軍用、科研和工業用。至于百姓日用?那要靠後靠後再靠後,是最不緊要的。

別說普通百姓了,這種大計下,皇族權貴也得靠邊。

「就說咱們足上穿的吧,」蕭橋抬起靴子跺了一下,青氈靴,千層底,「布底穿著舒服,但雨天就不行。墨行社造出了膠底鞋膠雨鞋,本意是方便百姓出行,但現在呢?和合這邊,大富人雨天都穿膠底皮靴,而中產富人想穿都買不到,至于普通平民,一年的總收入都不及膠底鞋的一個零頭。墨行社的發明創造,沒能如願的造福百姓日用,反而是極少數的富人得了享受。」

而在大唐,就算皇帝陛下穿的也還是布底、皮底、木底的。想要軟彈的膠底皮靴?等著吧,過個三十年或許有可能。

蕭橋呵一聲道︰「咱們大唐,世家都流行木屐,美其名曰士族遺風,這就是朝廷的‘險惡’用心啊,反正大家幾百年來都穿這個,多風雅,也別去想其他的鞋了。」

蕭琰听到「險惡用心」時忍俊不禁,听完後真心說一句︰「我覺得穿木屐挺好的。」

蕭橋瞪眼,「重點不在這里。」

蕭琰點頭笑,「是。還是淨化的問題。」

淨化技術不是一蹴而就,但某些有毒有污染的東西沒有達到完全淨化卻是國計民生必須的,何況又有利潤追逐的驅動,朝廷不能不產,只能限產,尤其對非關緊要的日用之物,有嚴格的限產令,還有附加的高額自然稅。淨化成本加上高稅,工場商還要層層賺取高利潤,普通百姓當然買不起。

朝廷在士風上也有引導,以皇帝親自為表率,不提倡世家權貴在日用限產之物上「逐新」——其他世家蕭琰不知道,但蕭氏梁國公府,從上到下從未有穿膠底鞋靴的,逢雨雪天氣一直是穿木屐或木底靴。

蕭橋哼她一聲,「你是出身富貴之家,不知道小民百姓的苦。鄉間走路可穿不了木屐,半天下來硌得你足底板全是血泡。冷天里赤足下水,就會患上老寒腿的毛病,不小心還會把腳凍廢了。」

蕭琰這回沒有笑,神色一斂,認真點頭,說︰「是。」

蕭橋拍了下膝蓋,「你看,這就是利益犧牲。百姓日用,總是在大用之後。大用是什麼呢,墨子說的好,愛利百姓,即興天下大利。然大計之下,小民之利總是最後才考慮。」

蕭琰沒有反駁,因為這是事實。

蕭橋揚眉又說道︰「說了日用民利,咱們再說國計大用。就說能量晶石。拿煤晶石來講,咱們都知道,直接燒原煤肯定比淨化炭、煤晶石成本低得多。一百年前咱們大唐就發明了蒸汽鍋爐傳輸動力,為什麼沒有推廣使用,只是用于礦井抽水之類的小打小鬧?因為這種鍋爐小,耗功小啊,需要的淨化炭少,成本低。大鍋爐一動,就是上千上萬斤的淨化炭,誰用得起?只要純淨技術沒解決,要研究出更大動力輸出的蒸汽機,就必須節約燃料,這研究這難度肯定成倍提高啊。」

蕭橋又呵一聲,「這例子多了!因為能耗大而被定為研究失敗的成果,帝國科研、技研二院重研甚至雪藏的成果有多少?都是阻在這‘清淨大計’上。若不然,大唐的發展何止今日?國計民生又豈今日可比?不說百倍,十倍有余。」

他的聲音有些激動,眼中躍動著光芒,讓他的臉龐更加富有朝氣,如初升紅日蓬勃激情。

蕭琰的眸子依然清靜平和,說道︰「你說的是事實。說的也有道理。」

但是……

她的思維長河靜深流淌,聲音澄靜、清晰,「世間之事皆有利弊,總有取舍。人族育于天地,也要回護天地。易曰,大地厚德載物。要德厚,才能承載。人自詡是萬物之靈,然而,也是萬物的殺手。人族的每一步前進,都是大地在負載。載多了,那就負了。人對大地無德,大地何能載人?根據地理志,大秦帝國之前,關中平原還有茂密的森林;到大唐立國的時候,平原上的森林已經存續無幾;到高宗即位的時候,關中平原已全是田地。人口繁衍,墾地廢林,泥沙入河;開窯采礦辦冶場,燒陶燒瓷燒煤制水泥,煉鐵煉鋼煉膠,人族的邁進,都是以土壤、河流、大氣的退化為代價。」

她說道︰「若非大唐將‘清淨自然’立為國策大計,關中平原哪會有今日的退耕還林,重植草場?早已經是一片光禿禿的黃土田地了——高宗皇帝即位時期已經泛黃的大河,必是泥沙淤積,濁浪滾滾,洪災頻繁了。關中如此,山東、淮南、淮北、河北、河東、江南、江北,皆是如此。遍布南北諸道的陶窯瓷窯磚窯煤窯水泥窯冶礦場,的確促進了民生,強大了國力,人族文明的輝煌它們功不可沒。但是,炭火熊熊,煤煙滾滾,粉塵漫天,如果沒有朝廷關閉小窯、限產大窯大場,沒有淨化,今日大唐南北,澄澈如洗的天空將不是舉目可見,雨水也會有毒質,醫家不敢再說‘以無根水入藥’,土壤也會被侵蝕,河水因廢水廢渣流入而污穢腐爛,土里的作物、河中的魚蝦,都會因此而有更多的雜質。入口食物,雜質愈多,而人之疾病,也生出更多。」

蕭琰說到這里,微微搖頭,頓了一下,如今大地靈氣已薄,人族要借外力前進,這種破壞就是不可避免的。現在不是遠古,她臉上微現感嘆,繼續說道︰

「那時候,天地靈氣充裕,即使不能修行的普通人族,沐浴在這樣的天地中,也是體質強健,氣血通暢,少有疾病,平均能活到一百多歲。現今呢?不說平民百姓,就是不受勞作之苦、食物充裕豐富的權貴富人,能活到百歲的有多少?」

以前在道門和沉清猗相聚的時候,蕭琰曾在沉清猗的書房瀏覽過她閱讀的典籍和文獻,其中有一個箱子存放的是帝國醫學院歷年的學刊,里面有長治三十年帝國醫學院做過的一個大唐人均壽命的分類統計課題︰「農」籍的平均壽命是四十歲,「士」籍的平均壽命是五十三歲,當然這里面沒計入宗師。醫學院的研究結論說大唐的人均壽命比起以往歷朝都是顯著的提高︰據史料不完全統計,西漢的平均壽命是二十八歲。而如果是分類統計,農戶和士戶的平均奉命都比大唐低得多。

但在蕭琰看來,這個人均壽命很低。

她說道︰「遠古的時候,普通人族即使不具有修煉的巫根,不能修煉成為巫,但大多數人的根骨都不錯,按今天的話講,就是有習武的資質,那時叫鍛體︰在靈氣充裕的環境中,最終能進階到鍛骨之境,雖然沒有丹田入不了築丹境,也能有二三百年的壽命。」

洪荒之後,靈氣大減,有巫根的人越來越少,剩余的巫族在艱難中經萬年探索,創出不需巫根的入道法門,其中「以武入道」就是在鍛體的功法上創出,也即道墨二宗傳承的武道。

「以前的修行者說闢谷是指不需要進食的能力,並不是修行的必須。但是,現在的宗師,闢谷已經成為一種修行的必要,因為沒有純淨的靈食了,大地上的食物都是有雜質的。」她今日吃的這頓大食餐,就要在晚間打鍛體拳時將雜質排出去。

「遠古的人族,因壽命長而繁衍眾,人居地也越來越廣。但人族城池只有少數建在地面上,多數均由巫族大能出手懸浮在天空中,僅有水道與地面相連,廢水經過完全淨化後才回歸大地河流;人族的排泄和垃圾統一進入城中的淨化大陣,經過淨化分解成大地需要的養分,再回施入田地,保持土壤的肥力,不因耕種而薄瘠……」

蕭琰並不隱諱說起遠古時代的人族文明。

她看著蕭橋油然想起四哥蕭琮,未入道前,四哥也是不能修行的普通人。但誰都不能否認,四哥是合格的世子,是蘭陵蕭氏優秀的繼承人。如蕭橋也是,蕭氏的杰出子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世家有,不是世家的也有,他們是年輕一輩的精英,人間的朝陽︰受過良好的教育,讀過很多的書,見識過很多的事,有豐富的閱歷,有深刻的思想,有獨特的創見,懷有遠大的目標,有改變這個世界、讓人間更美好的志向和激情,有信念和斗志——對于他們,沒有必要隱諱第一代人族的存在,反而更應該讓他們清楚知道︰整個人族的起源和歷史。

蕭琰心想,長生之道是修行,世間之道也是修行,修行就是尋得真我,不斷超越自我。修世間道者,不知人族的起源、輝煌,和遠古文明的破滅,又如何尋得人族的真我,達到改變世界,超越自我呢?

「……那時,人間一切活動都是用晶石。普通人族用晶石供能的聚能陣,聚風能、太陽能、水能、雷電能,供工場制造和農場的土壤維護、種植和家禽家獸的養殖;人們的日常也是用晶石︰晶石灶,晶石爐,晶石壺,晶石燈,晶石供暖管、調溫系統,晶石陣造房,晶石地車,晶石飛車,晶石舟船,晶石空艦……」

蕭橋听得神往,不由問道︰「那晶石的價格一定很低?」

不然怎能讓民眾日用?

蕭琰回想玉簡中的記載,仔細比較過後說道︰「大約跟咱們大唐的糧價差不多,是民生必需品。那時的靈石礦豐富,而靈石礦不會全然是靈石,會有很多伴生礦石,雖然不蘊含靈氣,但也是次能量礦石,巫族看不上視為劣等礦石,但里面的能量卻可以讓普通人族使用,經過簡單的冶煉加工,就成了能量晶石。這種伴生礦石比靈石礦本身的儲量還多,因與靈石伴生,雜質極少,冶煉提純不會復雜,簡單的提純陣法刻入煉爐即可,造價不高;何況巫族也不會讓晶石價高,影響人族基礎的發展,價格也就成米糧價了。」

蕭橋唉一聲。

蕭琰也有嘆意,接著說道︰「像煤、 火油(石油)這些礦物,都是經億萬年才形成,遠古的時候,巫族難道會沒有發現?只是不蘊藏靈氣,雜質多、能量密度又低,遠不如晶石礦,巫族不入眼,普通人族也看不上。」

今日人間,卻是需要這種「不入眼」的能量推動前進。

蕭橋又唉一聲,「現在不是遠古了。遠古才是地大物博,現在……唉,咱們大唐是地大,跨洲跨洋,但物博,這比不上,真沒法比。」

說話間馬車已經抵達了內外區分界的環形道。對面,人流車流顯然比這邊多,騎馬的年輕人也有。兩人遂下了馬車,換乘隨從的馬,馬上視野更開闊。留下馬車和兩名隨從候在這邊,只帶了一名隨從過街。

騎馬越過寬道時,蕭橋說道︰「你說的是這個道理。」

蕭琰說的是人不負大地,大地才會厚載人。

蕭橋嘆氣道︰「但現在不是遠古了。咱們沒有大米價的晶石,也沒有隨處可用的法陣、符陣。天地不厚載我們了,沒有這麼多靈氣給我們任意取用。」

他抬起手臂,短促有力的揮了一下,「像你說的,總有個取舍。大地的生命怎麼說也還有個幾十億年吧,就算被咱們折騰了,只要不是雲端摧山倒海的力量,怎麼說也能折騰個幾億年,不說幾億年,只要給咱們人間一萬年,不,只要一千年,高速的、跨越式邁進,人間的力量足以強大到破天,整個人間跨出星河,億萬星辰中,必能尋到另一個大地。再者,」他又說道,「當技術跨越到我們有能力回養大地了,我們再彌補,也能改善一部分。」

蕭橋的取舍,是取人族的高速發展,舍大地的長續。

蕭琰沉默了一會,「你說的是一種路途。」

如果沒有雲端的存在,沒有宗門,沒有道統,世間人沒有修行的期望,或許,不,是一定,人間會走這條道。畢竟,有人間利益驅動。

「但是,」蕭琰說道,「這不合我的道。」

人間講,生養之恩,必報。

蕭琰不會背棄自己的母親。

大地養育人族,人族何能背棄。

這在常人看來是沒法比的事,敬奉母親,跟敬養大地,怎麼一樣呢?固然人們常說地為母,但只是個比喻。但是在蕭琰心里,這是一個道理。

她仰眸望向天空,神情聲音誠摯,「我想,高宗皇帝的道,一定不是這條道。」

「和合的道是什麼?一個和,一個合。」

……

蕭橋沉默。

這是立場,取舍。

是站在人族的立場。

還是站在人族和大地的立場。

……

「其實不必這麼極端——」

蕭琰看著陽光又一笑,眸光也如陽光鑠亮,「和者築善,不是你死我活。合者共生,不是唯我獨利。這是和合。

「阿橋,我們如今走的這條道就很好,不以自然而棄人族之發展,也不以人族之利而竭自然。盡管人間還有很多不如意,但,這是和合共生的道。只是我們還做得不夠好。厚德載物,只要人在,大地在,總是承載著向前的。同呼吸,共命運,這是人與大地的和合。無論雲端還是雲下,我們生在同一個大地,根是相同的。大地是我們的根。我們修行者的規則,來自于天,也來自于地。行道,就不可棄地。

「阿橋,人有家園,心中才有牽系,才有根。蕭氏是我們的家,無論我們在哪里,我們都是蘭陵蕭氏。大唐帝國是我們的家,無論我們在哪里,我們都是最可驕傲的唐人。我們足下的大地是我們的家,無論以後到了多高的天空,多廣闊的星河,大地仍是我們的靈魂根系所在。有根,我們才不會虛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