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我問長老問什麼不在大悲寺里安放功德箱?

妙祥法師說︰「放功德箱是一種商業行為,大悲寺是純潔的,絕對不許。」

長老道︰「你的故事不是告訴我們︰功德箱里的錢不是我們的嗎?大悲寺里有很多僧規戒律,讓我數數給你看。」

寺廟不設計功德箱,不許香客放錢。

僧人不許隨意與香客攀談。

大悲寺共分為兩部分,以‘禁止香客通行‘的牌子為界,上面是廟里眾僧居住、修行之所,沒有特殊情況,一律不準下來;下面則是前來拜佛的香客參觀部分。

大悲寺的僧人除吃飯從上面下來後,其他時間均在上面進行修行。

廟里的僧人與女施主接觸時,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不直接拿女施主遞的東西,必須通過第三方才可以。妙祥法師解釋︰這是根據遵循佛法規定。

長老講述的這些僧規戒律,我基本上都知道,寺里的僧人都嚴格遵循。

大悲寺的僧人要求穿百衲衣一生最多兩套衣服。

破衣爛衫,補丁摞著補丁,這也是大悲寺一大特點,在寺廟內,很少看到僧人穿著沒有補丁的衣服。

我再看眼前的長老穿的衣服,更是由各種補丁湊拼起來的似的,根本無法看到原來的樣子。

想到這個問題,我直言不諱的問妙祥法師︰「根據什麼佛法,僧人不許貪圖享受?」

妙祥法師說︰「不是不讓穿新衣服,這個根據個人來定的,但最多每個僧人只許有兩套衣服,如果講究穿著,就有了**,也就有了貪婪之心,這樣對修行不好。」

「我沒出家前,貪欲很大,因此我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從我出家那天開始就是這套衣服。」妙祥長老說。長老說︰「本寺不做開光儀式我認為這也屬商業行為,大悲寺不做開光儀式,這也是大悲寺一大特殊。佛教並不存在開光一事。現在很多寺院將開光變成一種斂財的方式,這些都是違背佛法的宗旨。」

我問︰「那麼寺廟里的佛像是否也不開光呢?」

「不開光!‘妙祥法師說,「像供奉就可以了。」

「不持金錢戒終身不模錢,大悲寺僧人都持‘不持金錢戒’,整個寺院里不設一處功德箱,大門前擺設的廟香供人自取,僧人們終身不得踫觸金錢。」妙祥長老說,「踫錢是違反佛的戒律,影響正常的修行,不是商店的買賣,這里是修行的道場,遠離貪欲。」

妙祥長老說︰「寺院的商業行為不僅僧人、佛信徒、老百姓不願意看到,更是戒律所不允許。」

我又回到我的最初的問題︰「不做商業性法事,不設功德箱,不許捐錢?那大悲寺的經濟來源是什麼呢?」「我們有吃的,一生一套衣服,這些都夠了,我們活的很自在,還要錢干嘛?」長老回答我。

長老說︰「當地人和很多外地人趕來,發心捐贈,捐贈各種食物,有植物油,米面等素食。對于捐贈,在不影響佛的戒律的前提下可以接受,但只滿足基本需求,過多的不可以接受,不根據多少來定接受與否,只要是向佛的,就可以接受,這同時也是一種教化,可以告訴人們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符合佛教的,什麼無害。」

「春生,你來看。」長老指著書桌旁的花盆說,「在大悲寺看不到盆子里面有動物的圖案,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長老自問自答︰「一切眾生我之父母,怎能夠不尊重。大悲寺用的鼓,僧人把原先動物的皮,拿掉埋入土中。在點點滴滴中,都能體驗戒律、慈悲心的存在。為什麼要如此,僧說︰‘以戒律為師,不是在嘴上,而是在行動上’。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遵守佛陀的戒律,來破壞」

長老講道︰「用金錢功名堆砌起了的香火盛世,在華麗的外表下剝落著它的苦楚。而大悲寺克守著一言一行,不為別人看,只為自己修。雖然我依舊回到了這個波濤旋渦的世界里,但大悲寺已經給了我力量。遙想起那一點光明,這世間又有什麼可怕呢?」

「六祖《壇經》的「疑問品」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我講給你听。」長老對我說。

韋刺史說︰「弟子听說達摩祖師初次化度梁武帝時,武帝曾問道︰‘朕這一生廣建寺廟,剃度眾僧,而且還大興布施,設齋僧大會等,但不知道有什麼功德呢?’達摩說︰‘實在沒有任何功德啊!’弟子未能通達這種道理何在?祈願和尚能夠為我解說。」

六祖說︰「確實沒有任何功德,你不要懷疑達摩祖師所說的話,武帝心中尚有邪見,並不知曉真正的佛法是什麼?興建寺院、引渡僧眾以及布施設齋,這些都只能稱為求取人天果報的福業,不能將這種人天福報跟功德等同起來,功德只在法身當中,不是通過修習福業所能得到的。」

六祖大師接著又說︰「見自本性是功;悟心無差別是德。念念通達而無所滯礙,恆能顯現本性之真實妙用,這叫做功德;內心常謙虛處下是功,一切外相所行悉和于禮是德。悟得自性能生萬法是功;自心本體無生清靜,于念而離念是德。一切時中不離自性是功,應用一切而無所染著是德。若要尋覓真正的功德法身,只要能一切時處恆如是行,就是真實的功德。」

講完這段對話,長老說︰「所以功德是要從自性內顯現,而不是從布施供養中來求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