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佛與名人(上)

閑來無事,獨自一人在家,爺爺雲游鄉野去了,找不到蹤跡,丫頭竟然也消失了蹤跡,當然我是知道她去了哪里的,她是和媽媽走遠房親戚去了。

身邊一下子如此的安靜,但做任何事又靜不下心來,于是就想這個跟屁蟲。

仔細一想,丫頭下意識里給我的影響有很多。有一點影響很強烈,每當丫頭請教我問題的時候,我都要仔細的、認真的整理好我的思維再回答她,漸漸的養成了習慣,讓我受用。

我想,妙祥長老是不是和我有相同的觀點,我接二連三的問題問他,對于一個勵志要讓別人尊重自己的人,說出的話語,做出的行動,都要深思熟慮,斟酌一番,才能說得出、做得來。

我想是一定的,你看,長老再給我解答疑惑時,總是不厭其煩,侃侃而談,肯定是有備而來。

如此想來,我必須好好準備丫頭臨走時給我留下的疑惑。

丫頭見我與大悲寺的長老,還有里里外外的僧人交往甚密,無比的羨慕。她拋給我的問題是︰「都有那些名人與寺廟發生過趣事?」

我以為丫頭看的傳奇故事太多了,或許是將我比作名人了吧!

我現在趁她沒回來之前準備準備,等這七妮子回來,讓我慢慢講給她。

佛教傳入中國,始于西漢,早期乃是在上層皇族貴族階層流行,並迅速融入了中華文化之中,最初主要還是靠特權階層倡導自上而下流行開的。歷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這里列舉的是與佛門最有淵源的五個。

一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縱情聲色犬馬的,有一心勵精圖治的,有馳騁疆場、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國」以至到佛寺里舍身為奴的,卻只有一個,這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湯用彤先生總結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余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飲,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嬪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喝酒.不听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梁武帝多才多藝,擅長詩詞歌賦,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稱,是個典型的文人皇帝。這種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篤信佛教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導致了急功近利,貿然北伐,最終亡國身死。如同後人對南唐後主李煜的嘆息之語︰「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

二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

統一中國,結束亂世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奉佛,是有著深刻的個人背景的。隋文帝從降臨人世,便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綠。他出生在佛教寺廟里,從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給僧尼撫養,主要由一個叫智仙的尼姑照看他,一直在寺廟里生活了13年。以後做了皇帝,他也時常對臣下講起自己幼年時代的這段佛門生活,毫不避諱。暗文帝還令史官為撫育自己的尼姑作傳,對自己生活過的尼寺大加修繕。據載,仁壽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內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為他少時得智仙育養的緣故︰隋文帝常對群臣感慨︰我興由佛法。

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經面臨存亡問題。隋文帝對于佛教的恢復,以致佛教在中國的正式化,國家化,制度化出力不小。此外,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為了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經一度毀于北周,經隋文帝重建,得以復興。

三是玄元女皇帝的武則天

如果說楊堅是尼庵里長大的皇帝,武則天則可以稱佛門里走出來的女皇了。她出生官宦之家,14歲那年入宮,當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武則天走出唐宮,來到感業寺,削發為尼。這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眾說紛紜。不久之後,愛慕已久的高宗就將其接回宮內為妃,後又冊封為後,開始參與朝政,直到後來垂簾听政,以致改國號為周,自立為帝,成為女主。

佛像雕塑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高峰,龍門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測,其中最有名的那座盧舍那佛像就是武則天本人。80卷《華嚴經》譯本也是武則天親自作序。武則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為自己廣積功德,她個人似乎更偏好道教,如其「玄元皇帝」的封號。

四是做和尚50天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貧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他的祖籍本在江蘇沛縣,祖父輩由于家貧,全家一再遷徙,最後定居壕州(今安微風陽)。因為出身窮苦,他幼年時連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于元璋之名,那是後來起的。元順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帶百姓遭受了嚴重的災難,旱災、蝗災、瘟疫紛紛而來,半年之間,朱的父母兄長相繼死去,他窮得辦不了喪事,靠鄰居給了一塊地才把親人埋葬了。為求生計,進皇覺寺當了和尚。誰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歲饑罷僧飯食」,朱元璋只好出門化緣乞討,嘗盡人間疾苦。這段經歷,後來朱元璋自己曾在《皇陵碑》碑文中有所描述。

第二年,回到皇覺寺仍當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小時的窮伙伴湯和捎來的信,稱已投奔在郭子興手下,希望朱元球「速從征,共成大業」。朱元璋猶豫不決。幾天後,師兄告訴他,有人要告發他和紅巾軍勾通往來書信,讓他逃走。恰在這時,元軍把皇覺寺燒了個淨光,朱元璋這才投奔義軍,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和輝煌前途。

朱元璋本人雖當過和尚,但對佛法並不了解,卻十分忌諱別人提起他早年當過和尚這事。甚至每當他看到「光」、「禿」、「僧」這些字眼,都覺得刺眼。有不少儒士文人因此而掉了腦袋。明初地方官過年過節以及皇家喜慶日子都照例上表箋慶賀,都是些歌功頌德的言辭,就是這也惹出了不少的麻煩。如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語,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徐是在借進呈表文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認為,「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在朱元璋的婬威之下喪了命,實在冤枉。

五是出家為僧順治皇帝

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傳說,說順治帝因愛妃董氏的病逝而心灰意冷,認為「四大皆空」,無所依戀,便舍棄江山,跑到五台山上剃度修行。後來,順治之子康熙皇帝多次奉國母皇太後巡幸五台山,即是希求夫妻、父子相見,但順治一直隱而不見,終成正果。傳說中的順治似乎成了一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多情皇帝。

順治是否真正是出家為僧,乃是一個疑團。不過順治好佛,沉迷佛教則是事實。史載順治確實曾在宮中落發,意欲出家,後被勸阻。接著,又特命近侍太監吳良輔作為替身,替他出家,到憫忠寺為僧。學界一般看法是順治乃死于天花。

正史未必確鑿,野史未必訛傳。無論出家案真偽,在人們心目中順治都算得上是一個至性的佛門皇帝。如他的詩所言「吾本西方一衲子,無奈落入帝王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