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你看,這不真有三生石嗎?」妙祥長老頓了一頓,接著又講起來。

圓澤禪師和李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來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

丫頭忙問︰「西湖的三生石是神話故事里的那塊嗎?」

長老笑了笑。沒說是與不是,繼續沉浸在他的講述中。

「三生石」一直是中國極有名的石頭,女媧補天的故事賦予了它靈性,後來發展成中國人對生前與後世的信念,不但許多朋友以三生石作為肝膽相照的依據,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緣訂三生」的俗話就是這樣來的。

長老提示道,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真實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實,至少是反映了中國人對于生命永恆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過了這種「輪回」與「轉世」的觀念,中國人建立了深刻的倫理、生命、哲學,乃至于整個宇宙的理念,而這正是我佛教的一種入世觀照和慧解。

其實,輪回與轉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觀念,佛教里認為有生就有死,有**就有輪回,有因緣就有果報,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成為愛侶也是可能的。

當然,一再的做仇敵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處纏縛,不得解月兌,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輪回的束縛。

長老說︰《出曜經》里有一首謁,很能點出生死輪回的本質︰

伐樹不盡根,雖伐猶復生;

伐愛不盡本,數數復生苦。

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身;

內箭亦如是,愛箭傷眾生。

在這里,愛當作欲解,沒有善惡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傷,被愛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帶來不斷的傷,生生世世地轉下去。

另外,在《圓覺經》里有兩段講輪回,講得更透徹︰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為因,愛命為果。」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可見,輪回的不只是人,整個世界都在輪回。我們看不見雲了,不表示雲消失了,是因為雲離開我們的視線;我們看不見月亮,不表示沒有月亮,而是它運行到背面去了;同樣的,我們的船一開動,兩岸的風景就隨著移動,世界的一切也就這樣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發、靠岸,船(本性)是不變的,但岸(身體)在變,風景(經歷)就隨之不同了。

妙祥長老談過輪回,還要給我們再說一個故事,看見丫頭坐立不安,讓我端些齋飯和她一同吃,長老也邊吃邊講。

故事講的是和蘇東坡齊名的大詩人黃山谷的親身經歷。

黃山谷中了進士以後,被朝廷任命為黃州的知府,就任時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他午睡的時候做夢,夢見自己走出府衙到一個鄉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太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著一碗芹菜面,口中還叫著一個人的名字。黃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熱氣騰騰好象很好吃,不自覺端起來吃,吃完了回到衙門。

一覺睡醒,嘴里還留著芹菜的香味,夢境十分清晰,但黃山谷認為是做夢,並不以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夢到一樣的情景,醒來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門,循著夢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門外,敲門進去,正是夢里見到的老婦,就問她有沒有擺面在門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太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辰,因為她生前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門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這樣喊她。」

「您女兒死去多久了?」

「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歲,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問她女兒生前的情形,家里還有什麼人。

老太婆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她以前喜歡讀書,念佛吃素,非常孝順,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歲時生病死了,死的時候對我說她還要回來看我。」

「她的閨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嗎?」黃山谷問道。

老太婆指著一間房間說︰「就是這一間,你自己進去看,我給你倒茶去。」

山谷走進房中,只見房里除了桌椅,靠牆有一個鎖著的大櫃。

山谷問︰「里面是些什麼?」

「全是我女兒的書。」

「可以開嗎?」

「鑰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開。」

山谷想了一下,記起放鑰匙的地方,便告訴老太婆找出來打開書櫃,發現許多文稿。他細看之下,發現他每次試卷寫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黃山谷這時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親,老家只剩下她孤獨一人。于是黃山谷跪拜在地上,說明自己是她女兒轉世,認她為母,然後回到府衙帶人來迎接老母,奉養終身。

後來,黃山谷在府衙後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命名為「滴翠軒」,亭中有黃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題像贊曰︰

似僧有發,似俗月兌塵;

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為他自己的轉世寫下了感想,後來明朝的詩人袁枚讀到這個故事曾寫下「書到今生讀已遲」的名句,意思是說像黃山谷這樣的家,詩書畫三絕的人,並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前世已經讀了很多書了。

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黃山谷體會了轉世的道理,晚年參禪吃素,曾寫過一首戒殺詩︰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故事說完了,很玄是嗎?」長老問我,卻也不讓我回答,依舊不住下的講。

也不是那麼玄的,有時候我們走在一條巷子里,突然看見有一家特別的熟悉;有時候我們遇見一個陌生人,卻有說不出的親切;有時候做了一個遙遠的夢,夢境清晰如見;有時候一首詩、一個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己;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

人生,不就是這樣偶然的嗎?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思索是怎樣的前生和來世?

丫頭自和我上得山來,竟然沒講幾句話,不像她的性格,現在呆呆坐在一邊,思考著什麼重大問題,連我起身要走她都沒反應。

難道是丫頭在冥思苦想她的三生石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