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丫頭纏著我,要我講什麼是三生石?

我問她哪里知道的三生石?

「我是從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里看來的。春生哥,這世上真有三生石嗎?」丫頭急于想知道答案。

我告訴丫頭,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意涵情定終身的象征物。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後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

我對丫頭說︰「現在我國各地都有很多「三生石」。但是不是神話傳說里的三生石,那我就不知道了。」

我原先對爺爺身世無比好奇,思索他的前世、今生和來世。我又不能直接去問爺爺,但是爺爺的神秘身世,對我是巨大的吸引,無時無刻想知道。

我沒有什麼「三生石」,誰能解開爺爺謎一樣的身世?覺得只有在妙祥長老那里找到答案。

我問丫頭︰「想不想知道有沒有真的三生石?」

「當然想知道了。」丫頭快言快語。

我拉起丫頭的小手就往山上跑。

見到長老,我開門見山的問︰「世上真有三生石嗎?」

長老手敲木魚,也不問我問題的來由,不管我和丫頭是躺是坐,由著我們,慢條斯理的講起來。

我們常說「七世夫妻」,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常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說「緣訂三生,永浴愛河……」

甚至于在生氣的時候咬牙說︰「我死了也不會放過你!」在歉意的時候紅著臉說︰「我下輩子做牛做馬來報答你!」在失敗灰心喪志的時候會說︰「前輩子造了什麼孽呀!」看到別人夫妻失和時會說︰「真是前世的冤家!」

妙祥長老稱,這種觀念在中國是無孔不入的,民間婦女殺雞殺鴨時會念著︰「**做鴨無了時,希望你下輩子去做有錢人的兒子。」

乃至連死刑犯臨刑時也會大吼一聲︰「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所以,「三生石」應該是有的。

「春生,丫頭」長老輕聲叫著我們的名字,繼而又慢聲細語的講開了。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輪回學說,而三生石又產于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故里的九仙山上,傳說中的緣池仙翁又為道家的代表。中國的宗教文化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釋、儒、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所以,三生石更是一種靈石。

集「佛道」「人道」「天道」于一體的三生靈石面前,還有什麼「邪」與「噩」可言呢?

佛家講究「明心」,儒家叫做「正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後,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再換一個角度來說,三家對人生的概括,儒家講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不要去著迷于雲里霧里的事情,而要重視現世的修煉;道家講的是「窮盡變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會的變化規律;佛家則講「緣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紛紛擾擾的現象所迷惑。

所以,集天地靈氣于一體的三生石本身就是釋儒道三教文化的精髓,佩戴三生石又是明法正心、驅除邪惡、寄托希望的一種實物變現形式。

歷代中國人都十分看重情義。和尚圓澤以「三生」酬報李源的友誼,其情之高,其義之厚,無法衡量,可謂情天義地,這個故事之所以持續流傳,反映的正是人們的這種美好願望。

丫頭央求長老給我們講講圓澤的故事。

長老點頭答應。

宋朝的大詩人、家蘇東坡曾經寫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圓澤傳》,這個故事發生于唐朝,距離蘇東坡的年代並不遠,而且人事時地物都記載得很詳盡,相信是個真實的故事。

它寫朋友的真情、寫人的本性、寫生命的精魂,歷經數朝而不改變,讀來令人動容。

它的大意是說,富家子弟李源,因為父親在變亂中死去而體悟人生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獻出來改建惠林寺,並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圓澤禪師,很會經營寺產,而且很懂音樂,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著談心,一談就是一整天,沒有人知道他們在談什麼。

有一天,他們相約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谷入川。

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嘆地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邊,看到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正到河邊取水,圓澤看著就流下了淚來,對李源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

李源吃驚地問他原因,他說︰「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了三年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後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十三年後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來和你見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後悔,一方面為他洗澡更衣,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婦人也隨之生產了。

三天以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訴王氏,王家便拿錢把圓澤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沒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說出圓澤早就寫好了遺書。

十三年後,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拍著牛角的歌聲︰

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

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過去了;

慚愧讓你跑這麼遠來探訪我,

我的身體雖變了心性卻長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舊人,忍不住問道︰

"澤公,你還好嗎?」

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只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有會面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後的事情非常渺茫,

想說出因緣又怕心情憂傷;

吳越的山川我已經走遍了,

再把船頭掉轉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頭而去,從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過三年,大臣李德裕啟奏皇上,推薦李源是忠臣的兒子又很孝順,請給予官職。于是皇帝封李源為諫議大夫,但這時的李源早已徹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職,後來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歲。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