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不敗而敗 第二百二十一章 朝野分爭

此時,劉飛揚雖然下野,但他一手經營的人民力量黨已經成了可決定朝局的中國第一大勢力。

他一手打造的「新軍」,在這個時候牢牢的控制九個軍三十余萬人。各個軍的軍長都是跟著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各軍長的名單為︰第一軍軍長本是劉飛揚,他辭職後由已加入中國籍的副軍長施泰因,駐守在京畿、天津;第二軍軍長劉洪恩,駐守在直隸、河南;第三軍軍長林展翼,駐守蘇南、浙江;第四軍軍長林鎮偉,駐守東北;第五軍軍長李斌武,駐守台灣、福建;第六軍軍長吳寬達,駐守山東、蘇北;第七軍軍長趙良從,駐守安徽、江西;第八軍軍長張懷仁,駐守山西、內蒙一帶;第九軍軍長于之高,駐守朝鮮。

同時,在地方督撫上,劉飛揚系的官員也不少︰直隸總督為劉洪恩,兩江總督陳其昌,東北總督林鎮偉,閩浙總督張汝梅;奉天巡撫由林鎮偉兼任,河南巡撫袁世凱,江蘇巡撫鄭成明,浙江巡撫沈應奎,台灣巡撫譚延。

而且,至李鴻章逝世後,淮系的一些勢力也被攬入懷中。

劉飛揚的力量就是因為創制並訓練了規模宏大的新軍,他被政啟勒令丁憂也大半是因為他坐鎮京師,權高蓋主。

劉飛揚回到上海後,即住進已逝胡雪岩府上,自號「泛海閑人」。

但是在朝廷中,他的追隨者並未因他的失勢而受影響,仍舊留任總督、尚書。此外,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各省督撫大員中,劉飛揚還有眾多的政治盟友。

劉飛揚罷職後,立憲派力量大增,人們甚至普遍對政啟能快速的立憲。康有為在要求速開國會呼聲日益高漲之時,上奏速開國會,認為時局明朗,可速開國會,並試圖說服政啟不要「孤立于廟堂之上」。

在1905年下半年,朝庭內出現了真正的新老交替現象。

這一現象其實從劉飛揚進京勤王時候就已經開始。原先批跟隨慈禧的官員換掉,而後1901年,李鴻章去世,第二年,湘系最後一個大佬劉坤一也離開人世。在1905年,張之洞隨之于7月在京師病死。繼而10月奕劻離世,最後端方、王文韶、鹿傳霖、戴鴻慈這樣一批的老一代官員也紛紛謝世。

1905年7月4日,這是張之洞在世的最後一天,政啟前往他的府上探視,張之洞對政啟進行了最後一次勸諫,他希望政啟能夠正視帝國面臨的危機,與劉飛揚采取協商而不是對抗的措施處理政治爭端,希望能善用劉飛揚來革除積弊,以圖振作。政啟並沒有指望從這位垂死的老臣那里得到治國良策,只是做了象征性的慰問︰「中堂公忠體國,有名望。好好保養。」

張之洞則說︰「公忠體國,所不敢當,廉正無私,不敢不勉。」

張之洞的臨終建言沒有對政啟起到絲毫的作用。

政啟離開之後,陳寶琛問張之洞︰「皇上之意如何?」

張之洞長髯抖動,感慨道︰「國運盡矣,概冀一悟而未能也。」

張之洞一生赤誠,坐鎮武漢,心向朝廷,入軍機後在形式上由地方官員而入閣拜相,達到了一個士大夫所可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他試圖力挽狂瀾,卻並不受重用。他的同僚胡思敬說他「生平多處順境,晚歲官愈高而境愈逆,由是郁郁成疾」。

地方實力派官員締造了大清帝國的中興局面,雖然現代化之路走得坎坷蹣跚,仍舊可以說成績卓絕,並且歷經磨煉,光緒在世期間也大體能夠做到人盡其才,用人不疑,這是一段漢族官僚同清朝皇室之間的合作「蜜月期」,二者的政治關系較為穩固。與此同時,這些風格各異的地方權臣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在士紳階層甚至社會底層擁有較高的政治威信,特別是在漢族人群中,他們的存在維系著帝國皇室的合法性。

奕劻、端方,這些滿族官員,雖然他們之間的政見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因為自身的政治影響力的存在,與不同的漢族官員形成了政治同盟,也是維持帝國穩定的重要紐帶。

然而,到了1905年,這樣的調和型政治人物越來越少,各派政治力量的矛盾日益表面化、復雜化。

西方人士也不無感嘆︰「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在充滿危機和困頓的時期,卻沒有突出的中國領袖人物足以應付對事可能發生的困難。」

政啟領導下的新政治核心雖然看似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所要面臨的時局也更為嚴峻,他們試圖通過進一步加快中央集權步伐消弭矛盾。

「督撫大權,無過兵、財兩政,將事裁抑,此為最先」。1905年8月13日,在政啟的主導下頒布《清理財政章程》,朝庭設清理財政處,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由度支部派專任監理官赴各省清理財政;從本年起,各省清理財政局必須按季度詳報本省財政收支數字。該章程公布後,地方督撫紛紛上書,或婉言抵制,或指控彈劾本省財政監理官獨斷專橫,一時間紛爭四起。同年10月,度支部彈劾甘肅巡撫毛慶藩「不以清理財政為然,訾警部章,詆為多事」。清廷降諭斥責毛慶藩,但地方督撫與中央的財政糾紛仍舊是有增無減。

同年底,朝庭為直接控制大宗工商稅收、鹽稅收入,又設立督辦稅務處,頒布稅務新章程,將工商稅收收入及各省鹽務用人行政一切事宜收歸朝庭督辦大臣之手。因為工商稅、鹽稅乃各省財政收入的大宗進項,而推行新政事項——諸如辦學校、辦實業、舉行地方自治又需大量前期投資,耗用巨大,朝庭壟斷政策不但引起有工商稅、鹽稅收人省份督撫的抗議,其他督撫也分紛紛表示反對。

度支部尚書載澤親自兼任督辦鹽務大臣一職,他毫不退讓,堅稱推行此章程對國家有利無弊,決無「不便之處「,一時間地方督撫與度支部矛盾沖突極為嚴重。政啟為此下諭,要求各省督撫與鹽政大臣以國事為重,「和衷共濟,妥協辦理」。

但是復雜的紛爭不可能因為一紙上諭而告終結。

第二百二十一章朝野分爭

第二百二十一章朝野分爭,到網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